中国(或青岛)加入WTO经济或发展的作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03:2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5:59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48949.html
区域经济就是置于一定区域范围之内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其构成要素是区域产业、产业的空间分布以及产业联系。
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国内主要的区域经济合作有--
1 长江三角洲(地*江三角洲的苏、浙、沪三个省市).
2 华南经济圈。包括中国的台湾省、香港、广东省、福建省在内.
3 环渤海经济圈。根据国家对经济区域的规划 ,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两市,冀、辽、鲁、晋和内蒙的中部地区.青岛就在其中.
中国环黄渤海地区
联合国公布了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环黄渤海地区的大连、天津和青岛均位列其中。
我国加入WTO将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因素
(一)地理上的临近性
沿黄海港口城市相互邻近,交通便捷,具有开展经济合作的地缘优势。
(二)经济上的互补性
环黄渤海地区城市明显的经济特征是该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技术、自然资源以及其他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使环黄渤海地区国际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三)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向环黄渤海地区转移
近年来日本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从注重增强与太平洋地域的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到开始注重东亚的重要性。
1986年,韩国国土开发院和内阁建设部制定了《国土综合开发方案》和《重新划分工业布局的计划》,把90年代的经济建设重点转移到与中国隔海相望的西南部沿海地带.
这也为黄海经济圈的合作创造更有利的经济条件。
(四)环黄渤海地区地方*的自主权在不断加大
80年代以来,中国*集权的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部门经济职能不断受到削弱,地方和民间企业自主权日益获得增强,权力结构明显地从集中型向分散型转化。
(五)黄渤海沿岸城市发展战略面向黄海、面向国际社会进行调整
日本九州地区的沿黄海城市对开展环黄渤海经济合作态度积极,并在努力为这一经济合作尽快进入实质性阶段创造条件。黄海沿岸的主要城市大都面向黄海调整发展国际化战略,制定出了发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长远规划。
中国的沿黄渤海城市制定和完善了吸引外商投资的优惠*,开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尽力创造和完善有利于外商投资的环境和条件。
六、环黄渤海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环黄渤海的中日韩三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无法与欧洲相比,而且滞后于亚太地区、北美和东南亚地区。东盟各国同属亚洲地区,但十年前就已顺利开展了增长三角的过渡性合作阶段,如今已完全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青岛
青岛市三面环海,水产资源丰富,发展渔业条件优越,适合多方面的开发。海洋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青岛科技发展基础较好,海洋生物技术具备国际一流水平,在水产养殖、海洋药物和活性物质等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向来有中国“海洋城”之称。
在工业发展方面,青岛已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是全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之一,首先,青岛工业总量已具备了相当规模。目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青岛的工业经济总量已进入第4位。其次,青岛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部分重点行业如家电业拥有一批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工艺装备。第三,青岛已形成了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车辆船舶和机械电器等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最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青岛自1984年起大力发展品牌战略,注重培育本市的知名品牌和大企业集团,形成了以名牌企业集团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创造知名品牌最多的城市。海尔、海信、青岛啤酒、颐中、双星、澳柯玛、凯联、黄河橡胶、钢铁、一汽集团等企业都是青岛的纳税大户。
青岛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尤其是聚集了一批著名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成为青岛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信息家电、海洋生物工程与医药等领域拥有众多的名牌企业和一批知识产权,企业R&D投入比例较为合理;作为港口城市,自然区位优势明显,气候舒适、环境优美,城市建筑特色鲜明,环境竞争力比较强;经济安全、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秩序竞争力也比较高。
在港口方面,青岛港港深水阔,不淤不冻,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沿黄河流域和太平洋西岸重要的中转港和国际贸易口岸。拥有全国最大的20万吨级原油码头,现代化的10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我国沿海最大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中国最大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铁路港站和国内最大的集装箱EDI系统。
青岛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 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青岛的优势产业
入世后,在面对加入世贸的机遇与挑战面前,走国际化道路、实施国际化战略,融入国际市场和竞争是青岛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也因此成为青岛重要的任务,而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升级、产业再造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最终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根本。
1、建设环黄渤海经济圈重要的海洋产业城市
青岛是中国的海洋科技城,其海洋产业技术在整个环黄渤海地区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应大力将青岛由海洋科技城转变为海洋产业城,建成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主的“海洋硅谷”,形成以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洋药物、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精细化工、海洋水产苗种等为主导产业的海洋科技产业。渔业方面,突出发展特色渔业,搞好科技兴渔。以提高良种覆盖率为中心,以新产品的选育为中心,以良种繁育基地为依托,大力引进推广病害防治技术、工厂化养殖技术,水产品加工保鲜技术,加快生物技术在渔业领域的推广利用。以养殖业为切入点,带动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生物技术方面,重点发展五大领域:海洋生物优良种苗培植基因工程、海洋药物及生物工程、海洋活性物质及酶工程、基因药物及基因治疗技术、基因技术平台及生物芯片。制药方面,以海洋药物、生物工程制药和海洋生物保健品三大门类为重点,形成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海洋技术优势,加快技术向市场转化的进程,同时以技术为依托,加强与环黄渤海地区的学术、技术交流,并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探讨其他领域的合作。
2、建设环黄渤海经济圈重要的工业基地,建成中国最大的家用电器、电子信息、啤酒饮料、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作为中国老牌的工业基地,青岛应将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作为青岛经济实力重要支柱的传统产业,是青岛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家电、化工橡胶、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是青岛工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应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外向型经济、大企业集团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依法关闭那些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工厂。对产品没市场、资不抵债、亏损严重的企业实施破产。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价格低廉是青岛的资源优势,在发展工业优化升级过程中,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该产业的发展建立在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基础上。
3、建设区域性高科技信息中心城市,建设 “数字青岛”
首先,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方面,在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同时,青岛应扶持中小型企业及配套企业的发展;在依托劳动力优势和优惠*支持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国外特别是日本、韩国的信息制造企业;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要重点发展计算机及网络、通信,信息家电和智能仪表四大类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其次,在电子商务方面,发挥青岛作为中国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的地位与作用,以”一个平台,三个体系”作为我市电子商务应用的框架,即电子商务网络平台,CA安全人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逐步在海关、商检、银行、税务、外经贸等领域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争取将青岛建设成为环黄海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城市.最后,在软件业方面,青岛应以国家的产业*和其它的优惠配套措施为引导,以青岛软件工业园的建立为基础,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来青岛发展,并逐步壮大本地软件企业的实力。
(二)加快发展青岛现代物流业,建成环黄渤海区域物流中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物流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环黄渤海地区的核心城市依托便捷的交通和港口优势,在争做东北亚物流中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目前青岛已将物流业作为重点产业大力扶持,但由于受传统模式的影响,与环黄渤海地区的其他核心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青岛欲成为环黄渤海地区物流中心,应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明确现代物流发展思路,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工程建设。
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和周边环境,面对世界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应当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青岛市“以港兴市”,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工作切入点, 进一步完善物流业发展综合环境,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物流机制,通过物流系统要素整合,实现物流系*略性功能重组,完善综合性运输体系,充分发挥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的功能,以建立国际物流体系、区域运输服务体系、市域配送体系为目标,加快完善“三大平台”,推动“六大物流园区”建设,培养现代物流,促成物流产业带的形成,构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现代物流支撑系统,逐步把青岛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2、打破地方本位主义和保护主义,加强与境内港口合作,共同发展。
积极探讨与北方其他主要港口通过开放中转通道,合理设置主要港口间的外贸中转支线,推动港口间形成互为中转的发展局面。虽然大连、天津、青岛等港口位于同一地理区域,存在一定竞争,但由于各港都具有传统的经济腹地,长期发展而言也不易互相取代,同时在近、远洋航线数量和航线布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完全可以通过开设班期、挂港设计合理的中转支线,互为中转通道,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合力参与环黄渤海区域枢纽港的竞争。
3、积极参与环黄渤海经济圈的物流合作,努力建成国际物流中心。
青岛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与环黄渤海其他港口城市相互临近,交通便捷,落实青岛市国际物流中心规划具体措施为:
(1)尽快编织四张网络:业务可以涉及到的供应商、制造商与用户的营销关系网络;仓储布局网络;信息功能网络;综合服务网络。
(2)在巩固和发展物流企业现有业务的同时,集中人力、资金,并通过资本运作、联合、特许经营、联盟等方式,把业务范围逐步扩展到提供采购、供应、仓储、运输、保管、装卸、包装、加工、配送、物流合理规划、信息、咨询等综合性多样化业务方向上来。
(3)巩固现有客户关系,积极发展和拓展新的客户关系,把关系营销网络扩展到大系统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上的企业,客户网络的编织是物流企业的最基本的资源财富。
(4)独立完成或与人合作,建设布局合理的仓储和运输网络,以保证准时经济地实现物流配送功能。
(5)设计供应链过程一体化管理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在实现高效准时的物流管理的同时,更向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超值的物流管理合理化咨询与设计规划的综合性服务。
(6)加强专业物流人员培养,做好人才储备。我国物流业刚起步,专业物流人才缺乏,因此要使物流业发展有充足的技术支持,就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训,指导现代物流的实践。在物流研究和人才培训中,应特别注意两个结合:一是国外经验与国情以及企业实际的结合,对物流市场的特征及物流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进行理论探索,二是物流理论与物流管理和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参与构建环黄渤海大旅游圈,大力发展旅游业
1、把握入世机遇,加快开放步伐,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首先,青岛市应抓住机遇,加速旅游相关各业的开放步伐,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加快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方便旅游支付,弥补旅游服务缺项,提高整体服务竞争力;推进信息产业的对外开放及与日韩城市的产业合作,推动电子商务和销售网络的发展,从而促进旅游运作方式的现代化;抓住进口关税的降低的契机,积极解决多年来困扰旅游产业的旅游用车问题。其次,加快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范的运营机制。在投资领域,方便外国尤其是日韩企业进入我市旅游市场,以技术输出和投资的方式开展经营,引进和建设更加符合国际规范的运营机制。
2、 乘奥运之机,迅速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和品牌
2008年奥运会的帆船项目在青岛市举办,这将为青岛市带来大量运动员、记者、游客、及体育爱好者,也是青岛市提升旅游形象,开拓国际市场的契机。为此,除大力改善市区环境外,应鼓励市民的参与。市民的普遍参与是当今都市旅游的动力,因此要在全市普及青岛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和日常英语教育,提高市民素质,把市民培养成为青岛的形象推销员,将极大的促进青岛旅游业的发展。
3、积极参与筹建环黄渤海大旅游圈,带动青岛旅游业发展
构建环黄渤海大旅游圈可成为青岛市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青岛与环黄渤海地区的日韩两国城市合作日益加强,以旅游带动贸易、投资的合作,应作为青岛发展的重要战略。青岛在加强对日韩中心城市及旅游区的宣传外,应积极探讨途径与环黄渤海其他城市尤其是日韩城市发展中日韩环黄海三国游路线,并以一个拳头、一种声音共同向外开展旅游宣传和促销作用。同时,应积极参与开展区域景观联合调查,充分发挥地区旅游景点毗邻的优势,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和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发展与其他中心城市间的海上客源和空运,形成富有特色的环黄渤海旅游圈,提高旅游产业效益。
(四)积极引进外资,扩大贸易往来
1、引进外资的产业倾斜*
目前青岛市引进外资主要分布在制造业,韩国和日本的资本在青岛大多从事加工贸易,涉及的产品主要是服装、食品、箱包、鞋帽、工艺品、水产品、电子零部件等。今后青岛市利用外资的产业战略应进行调整,即从目前的以工业领域为主逐步转向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在工业领域,积极引进汽车、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产业关联项目,融入复合一体化国际分工体系。
在农业领域,针对日韩稀缺的土地资源及较高的劳动力成本,作为环黄渤海圈对日韩重要的食品加工和出口基地,青岛在农业方面可进一步开展与日韩的分工与合作。首先要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外商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对于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贸工农一体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利用外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更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引导外商投资高科技农业。这方面可借鉴台湾的经验,加强与日韩农业合作的力度。台湾农业把利用外资与技术、人员引进相结合:在早期争取到亚太经合组织的资助,设立粮肥技术中心、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和土地改革训练所,引进多项农业新技术。后来派遣农作物、畜牧、林业、渔业等方面的技术人员赴海外深造、接受训练,这些人员带回了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农民,使台湾农业技术发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青岛市*应形成农业产业观念,建立各种农业服务体系,利用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搞好农业交通、用水、用电等的建设,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服务业方面,目前全球国际投资中50%以上的投资集中于服务业。我国正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放宽外商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投资*、其中除比较敏感的金融业、保险业、电信业、批发业等吸引外商投资*仍存在股权比例等*外,建筑、教育、环境、健康、旅游、娱乐、体育、交通运输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已大幅放宽。青岛市在实行国际化战略的同时,应积极引进外资进入第三产业,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一定的优惠。
2、建立吸引外资的良好环境。转变*职能,改革*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为所有企业创造一个公正、公开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要创造面向各类投资者的公平竞争环境和市场准入条件,重点解决四个方面问题:一是放松*管制,改革*投资管理*,以备案制替代审批制;二是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三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使**和企业竞争行为都能够在透明的法治环境下进行;四是加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树立服务式*的观念,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营造适合外国企业发展的国际环境,满足外国企业家在本市发展的各种正当要求。继续搞好交通、能源、通讯、供水等投资硬环境建设,在外商企业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外商投诉仲裁机构等,及时听取和解决投资环境中的意见和纠纷,为其提供专业化和系列化服务。建立外国人居住区和国际学校,以解决外国商人的生活、就医、娱乐及子女教育等问题。构筑超尖端的信息通信基础,营造便捷的国际商务环境。把青岛市建设成为一座高度信息化、拥有超脱信息服务内容的尖端信息化城市,把包括尖端信息通信技术在内的知识信息产业的成果,应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民日常生活。
3、优化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实现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加入WTO之后,对青岛面向日本、韩国出口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加入WTO后,青岛应优化结构,实现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 其次,应扩大和优化贸易队伍,加快赋予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科研单位自营进出口权的步伐,为企业完善出口商品国际营销网络提供*支持,促进企业进入国际大批发商、连锁商的供伙渠道,增加出口收益。
(五)适应发展需要,实施人才工程战略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人的素质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企业的兴衰。国家的竞争、企业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青岛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快,高科技人才比较缺乏、高层次人才的学校培养受制约是重要原因。为此,青岛市应大力实施“人才工程”战略,提升全市人力资源素质,以适应入世后大量企业前来投资的需要。
建立强大的人力资本基础,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教育进行大力投资,二是建立一个能留住人才的*。美国能持续保持领导地位的原因之一在于其优秀的教育体系。美国有世界最庞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群体,主要是因为该国拥有大量世界一流的大学与研究机构。建立一所一流的高等学府,往往提升了所在城市的层次。美国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最佳人才。强大的教育体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断的流失其最佳的毕业生,它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外国人才是美国技术领先的关键原因。根据乔治城大学国际移民研究院的研究,美国的500万信息技术人员中,100多万是移民。台湾成功地建立了世界级的信息技术产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它吸引回来了5万多位在过去二十年中离开的华人科学家。与此相比,青岛市在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资方面,在引进人才、避免人才流失方面都有待加强。
同时,青岛市必须为其知识型劳动力创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资源,增加*和企业对研发的投资,并推进企业和学术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过程。
(六)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加强与环黄渤海其他中心城市间的合作
从区域经济看,中心城市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是培育财源的关键所在,是增强后劲的最主要源泉。同时,根据点轴理论,区域增长极(中心城市)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开发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国民人口基本上都走过了从乡村到城市,再从分散的中小城市走向大城市的历程。21世纪是城市经济的世纪,大城市圈之间的竞争和协作将决定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90年代以来,尤其自中韩邦交正常化之后,中国、日本、韩国的地方*尤其是中心城市之间的交流异常活跃,地方城市之间的交流目的正在由单纯交流向振兴地区经济、加强国际合作方向转变,其交流质量也在迅速提高。目前环黄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北九州、富冈、下关,仁川、釜山、蔚山、天津、大连、青岛、烟台都活跃在每年举办东亚环黄海城市合作会议上,并积极探讨开展合作的可能性,但仅仅通过论坛的形式难以对实质性的合作起到大的促进作用。但东亚城市合作会议毕竟为各方的合作提供了切磋和交流的场所和机制,青岛如能够在与各中心城市的交流方面先行一步,占得先机,将对于引进资金和技术,开展经济合作,推动产业升级有重要作用。此外,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生产工业也逐渐无国界化。日本国内产业界的部分人士也认为其生产系统不能单考虑以日本为生产据点,而应该考虑在亚洲乃至世界各国设立生产据点。青岛应把握住日韩国内产业转移的新动向,在与日韩中心城市的交流中密切关注自身和对方的竞争优势及产业互补性,为企业合作交流创造良好条件,并借助东亚城市会议搜集和提供相关信息,促进日韩企业参与青岛经济,本地企业实行*经营。
参考资料:孙健:WTO环境下环黄渤海区域经济合作与青岛经济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6:00
、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协调国民经济发展。
2、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促进生产力发展。
3、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生产总量,可以阻止利润下滑,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4、增收关税,扩大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资本积累。
5、推动对外关系发展,是对外经济关系中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形式,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纽带和手段。
6、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经济稳定。
7、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物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8、有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参与国际分工。
9、有利于推动经济*创新,加快经济*改革进程。
10、有利于推进行政*改革,促进*宏观*和提高行政效率
《2003年春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预测:2003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达6800亿到70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到13%;其中出口额3500亿到3600亿美元,增长8%到11%;进口额3300亿到3400亿美元,增长12%到15%。贸易顺差将较上年大幅减少。全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仍将保持基本平衡或略有顺差。
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强化对我国出口增长形成重大障碍。
从国际收支平衡形势看,近期,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内需相对不足和供给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可能会因进口的过度增长而更趋严重。
2002年,累计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立案60起,其中反倾销案件45起,保障措施案件15起,涉及我国出口贸易金额达10亿美元。
WTO(或对外贸易)产生的动力: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分工扩大→促进→对外贸易→推动→国际分工→促进→经济一体化--促进→GATT→发展→WTO。
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二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三是国家的形成。
三次社会分工:第一次分工:畜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第二次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分工: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在经济上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有人身自由但失去了任何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人);二是要在少数人手里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资本);三是要有不断扩大的商品销售市场。
• 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国经济的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就形成国际分工。• 如同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国际分工也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对国际分工的发展也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6:00
从世界135个经济体先后加入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组织,迄今没有一个成员退出,30多个经济体正在努力申请加入和我国13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可以看出,加入多边组织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尽管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付出一定的“入门费”,为此可能产生一定的临时性的负面影响。但只要我们拿出应对措施,正面影响一定会远胜于负面影响:
1�有利于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
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加入这个主流,可以充分分享国际分工利益,与世界先进经济技术同步前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帮助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WTO是三大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之一,被称为“经济联合国”。WTO具有制订和管理世界经贸秩序的作用,目前WTO规则主要由美欧等发达国家制订。加入WTO,将使我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可以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维护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作出更大的贡献。
3�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改革。
WTO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点的一整套多边秩序。加入WTO,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目标相一致。可以巩固我国经济*改革的成果,并以WTO规则为参照,有力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全和完善。
4�有利于扩大出口贸易。
加入WTO后,我国可获得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并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获得普惠制等特殊优惠待遇,有利于实现市场的多元化,使我国出口贸易有较大的增加,短期内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将受益最大。由于目前中国尚不是WTO的缔约方,中国的出口商品常常受到歧视性待遇,比如在一些国家我国不能获得普惠制待遇,在有的国家被实施配额*,还有一些国家以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案中主观选定类比国价格或生产成本作为测算中国出口商品倾销率的依据,致使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不断增多。加入WTO后,当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纠纷时,可以通过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比较公正、合理地解决贸易争端,维护我国国家和企业利益。
5�有利于引进外资。
加入WTO,实施WTO的有关协议,中国的国内市场,尤其是服务市场将更加开放;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外销比例将不再适用;外汇平衡制约不复存在;外经贸*的透明度增加;中国将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这样,随着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外国直接投资的总量将大幅增加,投资方式实现多样化,从而大大活跃投资市场,扩大生产规模,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6�有利于激发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
加入WTO后,将有更多的外国*公司进军中国市场,从而将强化竞争机制,激发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迫使国内企业注重研究开发和对品牌的培育,加大技术投入,竭力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竞争的压力会促使国有企业加快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速改制、重组、联合、兼并的进程。由于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下降,有利于降低某些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
7�有利于我国技术进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由于我国不是WTO的缔约方,目前主要工业发达国对我国实行技术出口管制,同时由于我国未参加WTO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外国企业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尚存疑虑,不愿向我国出售先进技术。加入WTO后,我国在获得高新技术产品和先进技术方面的条件将大大改善。
8�有利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
据国外专家估计,加入WTO,中国的GDP可增长2~4个百分点。
9�有利于扩大就业机会。
加入WTO后,投资和出口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