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运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22: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8 18:29
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到:面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若能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学机智,以独特的视角去发现错误的价值,把学生犯错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错误成为教学的巨大财富,将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对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利用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把“错误”作为提高学生参与热情的“诱饵”
错误是学生探究的标志,教师善待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引导他们掌握验证的方法,使他们明白有矛盾的冲突才有探究的需要。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先不要急于向学生透露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而要给学生留一些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交流中主动寻求解题的策略,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
如在教学“画角”时,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形成画角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尝试独立画角。在巡视学生练习时,我发现有学生把100°的角,画成了80°,是直接指出其错误还是……,我想既然学生有了这样的错误,何不把它当成“诱饵”抛给学生呢?于是,我请其中一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画角的过程,接着问:“在刚才这位同学画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有同学说:“他画错了,因为他在量角器上数刻度时数反了”。我马上接着问:“他的错误对你有什么启发帮助呢?”同学们有的说它提醒我画好角后,可以先大致估一下是锐角还是钝角,这样可以减少出错,也有的说我发现画错的角加上正确的角正好是平角……。听完学生们的发言,我特意走到刚才画错角的同学身边,与他热情地握手,并连声说:“谢谢你,因为你的出错引起了大家那么多有价值的思考,使大家对角的认识加深了一步。”那位出错的同学开心极了,脸上写满了微笑。于是,我继续提出要求:“你们能不用量角器,而用三角板画出150°的角吗?”全班同学情绪高涨,积极投入画角之中。
这里,我抓住了看似因学生粗心引起的画角错误,让学生展开讨论,寻找出错的原因和这种错误给人的帮助、启示。这样做,不但让学生对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而且保护了出错学生的自尊心,使出错学生觉得“我的错引起了同学们那么多有价值的思考,我也很了不起,”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探究精神。
二、把“错误”作为探究知识内涵的起点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错误有时会出乎教师意料,教师不要马上就更正或否定,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机智灵活地处理学生的错误,并且以此为教学起点,及时地改变教学预案,顺应学情,顺着新的教学思路探究知识的本质属性。
有位教师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刚出示课题,这时有一学生马上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相邻的两条边相乘。”课还没开始呢,就出现了错误的结论。而且同意的学生大有大在,同时反驳的也有,教师可以不顾争论遵循教案继续新课,但是这位教师却没有这样,而是让错误的学生说说他的想法。他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是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多好的推理,可惜是错的)。”这时教师让学生研究一下这名同学的说法有没有道理,有的同学画图、剪拼、测量计算,大家边探索边议论,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乘高的正确结论。这时教师让那位同学到前面说说,于是这位同学捏住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角向两边拉,说:“平行四边形两条边的长度没变,可面积变小了。所以不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他还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了,高也变了,所以面积一定和高有关系。
虽然在课的开始,就出现了错误的结论,但教师并没有给予否定,而是紧扣这一错误的认识,适时地调整教学预设,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不仅学生纠正了错误,同学们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了公式的由来,进一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与区别。正是这错误的结论,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就是教师以学生课堂生成的错误契机,巧妙运用差错资源产生的效果。
三、把“错误”作为拓展知识外延的契机
笔者在教应用题练习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补充问题并计算。小明从学校到家相距500米,小明每分钟走50米, ?(一人补充问题其余同学列式解答)其中有一个学生提问20分钟后与学校相距几米?马上有学生说这道题不能做,我马上问道遇到什么困难了?“总路程减去小明走的路程不够减了,所以不能做了。”一个学生答到。“那怎么办?”我问到,一个学生回答:“把走的时间改小一些?”另一个学生马上答到:“走的时间应该在1分和10分之间”。我接着问:“难道走十一分就不行了吗?”我们来研究一下,师生分析并画出两种情况的线段图,一种是没到学校的,另一种是过了学校的。
生迫不及待的说可以做,但必须用小明走的路程减去总路程。师生分析总结两种情况的解题方法后问:“走几分钟后小明与学校相距100米呢?你怎么做,有不同的解法吗?”……
在这里学生提出“20分钟后与学校相距几米?”这一超出本课要求的问题,学生由于受思维水平的影响。错误地认为此题不能计算。如果当时点到为此,避开问题,不深入展开,失去这一对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和思维训练的好题材,又觉得非常可惜。所以我先暂时搁置“不能计算”这一错误认识,沿着学生的思路先教学没到学校这种情况下相距的问题。再追问“难到走11分就不行了吗?”又一次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错题”中,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因为有了前面教学的基础,又有线段图的直观演示,学生解决这个错误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也在知识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知识外延得到了拓展。
四、把“错误”作为寻求解题策略多样化的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看似毫无道理的错误,但如果我们用心挖掘,有时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四年教材中,有这样的一道问题:“有两摞同样的纸。第一摞500张,厚4.7厘米;第二摞厚7.05厘米,有多少张?”问题一出现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吴博峰同学也把手举了起来,我赶忙请他发言,他回答:“7.05减4.7等于2.35”,原本安静的教室里,立刻传来了孩子们“错了,错了”的窃窃私语声,吴博峰脸一下子红了,看着他的样子,我心里一动,再看板书,突然眼睛一亮,2.35不是正好是4.7的一半吗?于是我故意对说:“他错了吗?”同学们都不解的看着我,我又说到:“2.35表示什么呢?”“表示第二摞比第一摞多出来的厚度”。“那你们没发现2.35与4.7有什么关系?”个别同学马上喊到:“我知道了,吴博峰没错,他只是没说完。”我马上说:“你能帮他说完吗?”“题中说是同样的纸,2.35是4.7的一半,厚度多一半,纸也就多一半。”通过大家讨论得出7.05-4.7=2.35(厘米) 500÷2=250(张) 500+250=750(张)……于是我马上接着说,如此巧妙的方法,我们是怎样获得的?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把目光集中到吴博峰身上,教室里响起了热情的掌声,博峰脸上泛起了红光,眸子闪烁着喜悦与自信。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抓住了学生的错误——看似毫无道理的7.05-4.7=2.35,并以此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思考:2.35是什么,它与4.7有什么关系,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想到还可以用倍数之间的关系来解决这题。
总之,课堂上的错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教育的失误,但是这些错误如果能被教师灵活机智地加以捕捉和运用,因势利导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那么,错误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它能发挥独具的教育价值,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因“错误”而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