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海彩陶的资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4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09:29
青海被誉为“彩陶王国”,而柳湾则被称作是“彩陶的故乡”,这里是世界上彩陶出土非常集中的地方,也是迄今我国发现和发掘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氏族聚落遗址和墓葬群。
1974年春天,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村民在挖水渠时发现了一处古代文化遗址,随后,由中国人民*某部巡回医疗队向省文化局转告柳湾出土文物情况,并送来陶器等实物标本,这就是名闻遐迩的乐都柳湾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省文化局文物组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调查,并征集了部分造型美观,花纹别致的彩陶罐等文物,其中一件人像彩陶壶引起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关注。省文化局提出书面报告,建议对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批复同意。同年7月中旬,柳湾墓地发掘工作正式开始。据考证,柳湾墓地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墓葬群,地处湟水中游北岸台地,经实地测量,南北450米,东西250米,总面积为112500平方米。通过7年艰苦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考古队在这里共发掘墓葬1730多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仅彩陶文物就有17000多件。这1730座墓葬包容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4种文化类型,属于新石器时代,这4种文化类型延续时间长达1500年之久。墓地全面揭露,初步搞清了这4种文化类型墓葬的分布规律和时间先后顺序,为研究私有制的起源与阶级的起源等有关问题,提供了一批较新、较好的实物例证。
该墓地的绝大部分墓葬在柳湾村北部的第二台地上。其范围东起柳马公路,西至沙沟,北依柳湾坪顶,南濒大峡渠。墓地北高南低,东西两面台地环抱,总面积为11.25万平方米。大部分墓葬为竖穴土坑墓,平面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其次为带有墓道的土洞墓,平面呈“凸”字形。墓室口插有木棍和木板,借以封门。这种墓葬是我国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土洞墓。墓内多有木棺,形状有两种,一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梯形木棺,一是长方形呈木盒式木棺,即用一根圆木,中间凿成船舱状,形似独木船。其葬法有单身葬,又有两人以上的合葬,最多的达七人之多。
该墓地的合葬墓葬法特殊。其中半山类型的多人合葬墓,多是上下叠压在一起,人与人之间不放置任何隔离,被埋葬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龄悬殊较大,似是两代人埋在一起的。马厂类型的合葬墓,多是并排埋葬,有成年男女合葬,也有成年人与小孩合葬。齐家文化的合葬墓,也多是并排埋葬,但男女葬式与上述的不同:男的多仰面直肢,女的多为侧身或仰身屈肢,似为夫妻合葬墓。
该墓地的墓葬一般都有随葬品,且多寡不一。早期的只有二三件,晚期的多达近百件,反映出原始社会末期已有*之分。其随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又有陶制的各种生活用具。其中有半山型的彩陶瓮,齐家文化的陶碗、陶盆、陶壶、双耳罐、单耳罐等。这里出土的人面形与裸人形浮塑彩陶壶和葫芦形彩陶罐,造型别具一格,世民少见。
马厂类型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而得名,广泛分布在甘肃西部和青海河湟地区,距今约4000年。柳湾出土的彩陶器中,以马厂类型最丰富、珍贵,其数量之众,造型之美和花纹之繁缛,为其他古文化之冠。出土的陶罐彩绘花纹形式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平行条纹、波折纹、旋涡纹、葫芦形纹、四圆圈纹、六圆圈纹等。一些彩陶符号也别具一格。 陶器是先民们的日常生活用具,彩陶得体地把器形和优美的花纹融为一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不但是制陶工艺发达的标志,更是古代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彩陶表面为桔红色或紫红色,配上黑色线条的几何形花纹或动物形花纹,更加光亮艳丽。彩陶的器形主要有盆、壶、罐、瓮、豆、碗,显得新颖多样。
柳湾墓地发掘马厂类型墓1000余座,占总墓葬60%,由于墓主人生前身份和拥有财产不同,墓室规模和随葬之彩陶数量也各异,一般可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小型墓随葬陶器10多件,最多也只30多件,中型墓随葬器则达五六十件左右,70余件以上的可谓大型墓。发掘出的第564号墓,墓室全长约5米,宽和深各3米左右,墓主人为40多岁之男性,这个墓随葬文物颇多,除了石刀、石斧、石凿和一件绿松石装饰品外,仅陶器就有91件之多,这些陶器中,彩陶又占绝对优势。
2002年5月28日,“中国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顺利落成,博物馆分上下两层,外形酷似在青海出土的舞蹈彩陶盆。博物馆占地面积5845平方米,建筑面积2222平方米,可供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
柳湾墓地是我国黄河流域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且保存完好的一处原始氏族社会公共墓地。彩陶地因此成为青海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标志。新近建成的彩陶博物馆将展示大量不同文化类型、图案、造型和纹饰的有代表性的彩陶,其中不乏我国远古彩陶艺术中的珍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10:47
在中国各地的彩陶文化中,只有甘肃彩陶同时具备以下特点:第一,时代最早,地域广大。甘肃东部渭河、西汉水流域是中国彩陶的发源地之一;第二,在距今约5000年~4000年间,中国各地的彩陶渐趋衰落,马家窑文化彩陶却独放异彩,在甘青地区形成了中国彩陶的鼎盛阶段,其艺术水平之高、文化成就之大,使其他彩陶文化难以比肩;第三,在据今约4000年以后,大部分地区的彩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甘青地区依然生存着一批坚持使用彩陶的先民,并进而将彩陶艺术向西传入新疆。 在甘肃境内,东部的文化面貌与中、西部不同,即使同一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也存在相当的差距;中西部相比也有较大的差异,所以,依照不同地区的文化内涵进行归纳,可将甘肃的东部、中部、西部视为3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 东部和南部地区,可简称为泾渭区。按行政区划指庆阳、平凉、天水、以及陇南和定西地区的东半部(华家岭和白龙江以东),该区主要河流为黄河水系的泾河、渭河以及长江水系的白龙江、嘉陵江,地行为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其中六盘山将陇中黄土高原分为陇东、陇西两部分,陇东多有宽阔的黄土塬,陇西则普遍为黄土梁峁沟壑地形,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下。据葫芦河流域调查,遗址海拔在多在1800米以下。该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自然条件优越,气候为温带湿润区或半湿润区,利用农业文化的生长发育,是新古籍器时代遗址发现最多,时代最早的地区。经过发掘的主要遗址有大地湾、天水师赵村、西山坪、武山傅家门、庆阳南佐、平凉伺家台、镇原常山、礼县高寺头、武都大李家坪等。该区的古文化历史最为悠久、发展序列较为清晰,早期是以大地湾一期、西山坪二期限为代表的老官台文化,可分前后两个阶段;中期为仰韶文化,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宁县董庄为代表的半坡类型早期遗存,第二至第四阶段分别为在地湾二、三、四期限为代表的遗存;晚期则为常山下层文化。然后进入铜石并用期限,即齐家文化,其代表遗存有师赵村七期以及灵台桥村遗存。 中部地区,可简称为(黄)河、湟(水)区。按行政区划指兰州、白银、临夏、甘南、武威、金昌以及陇南、定西地区的西半部,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庄浪河等,还有长江水系的白龙江流域。除武威金昌两地属河西走廊、甘南属甘南高原外,大部分地区仍属陇西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2500米以下,现代气候大多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该区是甘肃彩陶首先问世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甘肃考古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较为重要的发掘地点有: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康乐边家林墓地、兰州花寨子半山墓地、广河地巴坪半山墓地红古土谷台半山、马厂墓地、永昌鸳鸯地半山马厂墓地、广河齐家坪、永靖大河庄、临夏秦魏家、武威皇娘娘台等址齐家文化遗址。该区目前发现的最早遗存,另外在甘南临潭的洮河附近调查发现了同类遗存,仰韶中期距今6000年以内,这比东部地区最早的遗存晚了2000多年。由于缺乏科学的发掘资料,整个中期仰韶文化的面貌还不甚清晰。距今5000年以后,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共同构成的马家窑文化,一脉相传、自成体系,繁盛的彩陶、开始使用铜器是这支文化的鲜明特色,也构成了中部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大约在距今4100年前后齐家文化与马厂类型短暂并行发展一段之后逐渐占据该区。 西部地区。按行政区划指张掖、嘉峪关、酒泉三地区,其北为巴丹吉林沙漠和北山山地,其南是绵延千里的祁连山,河流均为内陆河。 该区既有绿洲沃野,又有荒漠戈壁,海拔多在1400——2000米,属温带干旱气候。因自然条件差,农业起步条件艰难,所以该区最早的文化遗存目前仅发现一些距今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遗址。该文化后来逐步发展演变为青铜时代的四坝文化。另外,还发现了个别的马家窑类型淘器,为寻找早期马家窑文化提供了宝贵线索。总之,该区古文华起步迟于中、东部地区。 综观甘肃彩陶的时空分布,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现象,东部彩陶起源最早,西部较晚,而中部恰在两者之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12:22
彩陶是我们青海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