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当前宏观背景下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三大基本工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03:41
一般性货币*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工具,俗称三*宝: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这就是三大货币*进行宏观*的原理。
1. 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措施。
2. 再贴现*。
再贴现*就是*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目标的一种手段。
3. 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 ,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目标的一种货币*手段。
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
当*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十多年来,经历了四次调整,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抑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货币投放过多的状况。目前,*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方向是要逐步恢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工具的功能,改变原来主要功能不在*货币总量而在发挥集中资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各种有价证券自由成交,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是指*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信用规模、贷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是货币*的最重要的工具。
此业务的操作方法:当*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央行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我国的公开场业务从外汇操作起步,1996年又开办买*债的公开市场业务。
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
再贴现是*银行的三大货币*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之一,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商业银行的信用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一般来说,*银行的再贴现利率具有以下特点:
一种短期利率。因为*银行提供的贷款以短期为主,申请再贴现合格票据,其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最长期限也在1年之内。
一种官定利率。它是根据国家信货*规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的*意向。
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如英格兰银行贴现及放款有多种差别利率,而其公布的再现贴现利率为最低标准。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银行,这就**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货币*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和准备金*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依弗里德曼之意,*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这就可以使*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银行出现*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和准备金*所做不到的。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据此,弗里德曼坚持主张*银行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完全取代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进行再贴现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1)*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
(2)要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
(3)必须有其它*工具的配合。如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就不能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这三个条件的国家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缓慢,因为国债买卖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影响经济运行。
与其它货币*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具有如下优点:
(1)*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
(2)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
(3)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存款准备金*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银行日常*货币供给的工具,*银行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
二是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的情况下,*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将超额准备的一部分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这就难以实现*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和金融非均衡发展,同样的货币*操作在不同的地区发挥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的效应。我国货币*操作一直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施无差别管理。“一刀切”式的货币*操作较少考虑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货币*三大工具,这些工具的实施效果受到东、中、西部差异的重要影响。
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最为常用的货币*工具,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影响基础货币。近年来,我国*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融入(出)资金的能力受国债总量 和资产结构的制约,若商业银行的国债规模较大且其在商业银行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大,则其参与公开市场业务的能力就较强,否则就较弱。我国东、中、西部商业银行不管是国债资产规模还是国债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都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缺乏各省国有商业银行国债资产数据,我们以各省国有商业银行全部资金运用减去全部贷款和企业债之差估算其拥有的国债资产,通过对2001-2003年度,东、中、西部国有商业银行国债资产在其资金运用中占比的计算可以发现:不仅东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债资产在全国国有商业银行国债资产的总量中的占比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而且东部国有商业银行国债总量占其总资产的比例,也远远高于中、西部银行。东部商业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融入资金的能力强于西部,所以,当央行货币*意图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传导时,中西部地区商业银行获得的基础货币量少于东部。
央行主要通过调整再贷款率、再贴现率的工具,影响商业银行对贴现贷款的规模,从而实现货币*意图。商业银行对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工具的反应与需要贷款的实体经济的利润率、资金流动性需求、持有超额储备的机会成本等因素有关。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实体经济利润率不仅影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环境风险,而且还影响资金的价格(利息率、贴现率),无疑是影响商业银行对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工具反应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经济实体而言,虽然资金的供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息率和贴现率,但从本质上讲,利息是实体经济创造的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的高低最终受制于实体经济利润率的高低,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动。换句话说,实体经济对银行贷款利率、贴现率的承受能力受利润率的制约,利润率较高的实体经济能够支付较高的资金价格(利息率、贴现率),即有相对较强的资金需求,利润率较低的实体经济只能支付较低的资金价格。由于各区域商业银行面对的实体经济利润率不同,在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贴现率水平区域间几乎无差别的既定条件下,一方面,利润率较高的实体经济消化资金的能力较强,对资金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较高的利润率能够有效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使商业银行放贷所面临的环境风险降低,所以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也较强。因此,央行同样的再贴现、再贷款*工具操作,在实体经济利润率较高的东部地区,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较快;而实体经济利润率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较慢,导致越穷的区域资金越少,越富的区域资金越多的“马太效应”。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各区域对同一货币*工具存在反应效果不同的差异。为消除区域差异对货币*工具效果的不同影响,以达到货币*理想的作用效果,可以对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货币*工具进行区域化操作。其实,在不同区域实行有差别的货币*操作,在国外也不是没有先例,开发初期的美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也不平衡,*银行的三大货币*工具就有两项实行区域化操作。其贴现率一直由十二家联邦储备银行根据本辖区的经济情况制定,只要报请华盛顿联邦储备委员会核准即可,事实上,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各储备银行制定的贴现率经常相差很大,只是随着均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的逐渐形成,贴现率才逐步趋同。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虽然由联邦储备委员会统一制定,但从1913年联储成立一直到1972年以前,联邦储备体系制定的法定准备金率就因银行所在的地区的经济情况不同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