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9 23:4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0:30
谢邀。题主的这个问题其实不太恰当,于谦虽然含冤而死,但是其历史评价却非常之高,后世众人都认为他是名臣和民族英雄,而且就在明朝,皇帝就已经下诏为其平反。有关于谦保卫大明、含冤而死和最终平反的来龙去脉,且听子渊为君道来。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9岁的皇长子朱祁镇继位为帝,是为“明英宗”。由于英宗年幼,最初是由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三人都非常重视于谦,对于谦的建议基本都会采纳。然而随着英宗朱祁镇亲政,这种平衡逐渐被打破,由于宠信宦官王振,在瓦剌南下侵扰时,英宗错误估计了敌我形势,并在当地怂恿下宣布御驾亲征,结果酿成了“土木堡之变”。
为避免瓦剌俘获英宗后要挟大明朝廷,于谦一面组织官兵守卫北京城以防范瓦剌来袭,一面努力探寻解决之法。为此,于谦先是在朝堂之上驳斥主张迁都南京的“妥协派”,带头铲除了王振党羽,然后又建议皇太后拥立英宗之弟、此时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为帝。在于谦看来,只要拥立新帝,瓦剌手上的英宗朱祁镇就完全失去了利用价值,不仅没有性命之虞,还可能会被瓦剌主动送回。
郕王朱祁钰登基后,宣布改年号为“景泰”,遥尊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为保卫北京,景泰帝擢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各项防御事宜。在于谦的领导指挥下,北京军民最终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瓦剌败退出长城之后,认为继续扣留英宗已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还会导致与明朝的贸易中断,于是就主动派人将其送回。这时候,景泰帝已经不愿意退位,于是就把这位“太上皇”幽禁在南宫以“颐养天年”。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朱祁钰身染重病,提督石亨和太监曹吉祥等人勾结发动“夺门之变”,英宗朱祁镇复辟。石亨和徐有贞为铲除以于谦为首的忠臣,便捏造于谦犯有“谋逆罪”。英宗朱祁镇得知后,正愁没有理由报复,于是立即派人抓捕于谦,并于同年正月将于谦斩首示众,于谦时年60岁。在抄查于谦府宅时,屋中只有景泰帝赏赐的蟒袍、宝剑和玉器等物,都是于谦为国家操劳一生、鞠躬尽瘁得到的赏赐。在场众人见之,无不潸然泪下,英宗朱祁镇知晓后也一时怔然,后悔不迭。
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于谦之子于冕上书宪宗朱见深,请求为父亲平反。明宪宗随即恢复于谦官职,赐祭,并发布诰文在全国传扬。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孝宗朱祐樘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特赐在墓营建“旌功”祠,历代奉拜祭祀不止。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帝南巡,题写匾额“丹心抗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0:30
于谦含冤而亡后,没过多久就得到了平反。
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重新夺回皇位后,立即将在北京保卫战中为国家立下大功的于谦抓捕下狱。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的诬陷下,于谦被处以斩刑,死在他曾经拼命保卫的这座城池下。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去世后,他的长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明宪宗朱见深继位没多久,便赦免了于谦的儿子于冕。于冕回来后,上了一道疏,请求朝廷为父亲于谦平反。
明宪宗朱见深亲自过问这件事情,恢复了于谦的官职,颁发诰文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于谦)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知道了他的冤屈,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
这是明朝第一次为于谦平反。
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去世,他的第三子朱祐樘继位,是为明孝宗。明孝宗朱祐樘继位的第二年,接受大臣孙需的建议,继续给于谦平反。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在年节时候进行拜祭活动。
于谦虽然已经死了30个年头,但他的声誉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臻于顶峰。
这还不算完。1590年,万历皇帝又将于谦的谥号改为“忠肃”。“忠肃”比“肃愍”高了好几个档次。
到了清朝时期,于谦依然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明史》称赞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当时,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因为都安葬于西湖,被并称为“西湖三杰”。
1751年,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期间,为于谦亲笔题写匾额“丹心抗节”。这样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0:31
世界上谁最厉害,当然是皇帝,天底下人那么多,皇帝只有一个,没有点权谋能行吗?
皇帝别的能耐有没有,手腕一定得有。自己退休的时候,让大臣蒙冤和把大臣贬职,然后让继任的皇帝给他们平反,或者提拔重要被贬职的*,让新皇帝轻松收买人心,就是其中一个高明手腕。
所以历朝历代的新天子登基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天下和平反冤假错案,这样可以团结一切团结的力量,弥合社会裂痕,树立新皇帝英明伟大的形象。
大家都知道于谦是明朝的栋梁,此人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文可以治国、武能够安邦。英宗当年被瓦剌俘虏后,满朝文武得了恐瓦症,纷纷提出要迁都。但于谦不信邪,积极练兵备战,硬是把瓦剌打得服服帖帖,为英宗回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就是这么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在英宗复辟后竟然遭到排斥,喊冤遇害。
按说给于谦平反,还人家一个公道是最迫切也最有意义的事情。但满朝文武没有人敢提出来,生怕会惹宪宗皇帝不开心。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于谦是英宗的大臣,在打败瓦剌迎接英宗回国后,于谦不但没有主张让英宗复辟,而且还没有阻止代宗朱祁钰,以至于英宗回国被监禁起来,过了八年猪狗不如的囚徒生活。
其次,当年代宗朱祁钰代替英宗即位的时候,大家有言在先,那就是英宗的儿子依旧是太子,朱祁钰退休后英宗儿子*。但后来朱祁钰毁约,废除了太子,当时于谦非但没有阻拦皇帝,还表示同意。而那个被废的太子不是别人,正是现在的皇帝宪宗朱见深。
里面这么复杂的恩怨,大家要是要求给于谦平反,那就等于往禁区里进,自讨没趣。所以谁也不敢哪壶不开提哪壶,谈论给于谦平反。
板凳决定了立场,大家吃的是宪宗的,穿的是宪宗的,领的是宪宗的薪水,没有必要为了一个毫不相干的死人,把自己锦绣前程和身家性命搭进去给于谦陪葬。也不能责怪古人,即使今天的人,也会选择趋利避害的,这是人之常情。
让人称道的是,朱见深上台不久就给于谦平反,说于谦是个好同志,以前我老爸让他受委屈了。
朱见深更叫人敬佩的还在后面,在自己执政十年后,也就是成化十一年,他主动提出恢复代宗皇帝朱祁钰的帝位和年号。要知道朱祁钰可是老爸亲自*的,跟他们父子是敌我矛盾,为朱祁钰平反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多么宽广的胸怀?
所以,从这两件事上,宪宗朱见深还是做得不错的,是实事求是的楷模,值得后人学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0:31
这个问题有意思,宋安之来回答!
首先是有人给于谦平反的,不是没有,只能说明英宗时期没人给于谦平反。
于谦的罪名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他就是明英宗复辟以后师出有名的那个名。
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贞拥立明英宗这个太上皇复辟以后,就诬陷于谦与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迎立襄王子。
他们的建议是:“坐以谋逆,处极刑”。明英宗其实很犹豫,说道于谦其实是有功的,这时候徐有贞说道:“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意思是不杀于谦,师出无名啊,所以于谦就这么被杀了。
其实整个英宗朝,所有人包括明英宗在内都知道于谦是冤死的。但明英宗为了师出有名,于谦只能委屈他了,其他人虽然都知道,但也没人敢说明英宗杀于谦不对啊,于是就这样尴尬的度过了英宗朝。
等到明英宗死后儿子明宪宗继位,一般来说新皇帝登基以后需要大赦天下,还有平反一批冤案,以此来拉拢人心。
因此明宪宗继位以后,将于谦流放的儿子于冕赦免回来,等于是释放了一个*信号。于冕回来以后,自然是上疏申诉冤屈。
明宪宗是顺势将已经死去的于谦复官并且赐祭。并且诰曰:“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说的话相当有水平,虽然平反于谦意味着自己的父亲明英宗错了,但又说道先帝已知其冤枉,意思是明英宗也是知道的,只不过没来得及平反,所以我这个儿子替父亲平反于谦。
不只是明宪宗平反于谦,这个千古功臣也得到了后世皇帝的肯定。明孝宗弘治年间,于谦被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有司岁时致祭。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改于谦谥为忠肃。
所以说不是没人给于谦平反,事实上在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时代于谦就被平反了。而且于谦可谓是千古忠臣楷模,即使在明英宗时期没有被平反,但天下皆知他的冤枉,足以说明他的成功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0:32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其实还是有人给于谦平反了,只不过这个平反迟来了八年而已。
凭借击败瓦剌大军,保卫北京城的于谦和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明末抗清名将张苍水并称为“西湖三杰”。
于谦的功绩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在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唆使下御驾亲征,结果兵败,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都极为罕见的被敌人战场上俘虏的皇帝,大臣们一度想迁都南京避祸。
瓦剌人认为明军精锐已失,皇帝被俘,占据无兵无将、人心惶惶的北京城还不是是手到擒来之事?没想到在这危急关头,于谦当机立断,尊被俘的明英宗为太上皇,另立明英宗的弟弟为皇帝,是为明代宗,这一举措立竿见影稳定了民心军心。
随后于谦召集全*队保卫北京,亲自带兵主动攻击瓦剌大军,在出发前发布命令,战争结束前不许打开城门,士兵不许后退,若有后退后队可斩杀前队逃兵。于是在众志成城之下,瓦剌讨不到便宜只能退兵。过了一年,甚至把俘虏的明英宗也给还了回来。
明代宗虽然不想让明英宗回来,但是于谦认为帝位已定,明英宗就算回来也没啥话说。于是返回北京的明英宗就一直被软禁在宫中。
于谦在明代宗的支持下,放手打理兵部,在和瓦剌的多次交锋中丝毫不落下风。但是因为于谦性格刚直,为官清廉,对于一些贪官污吏,拍马溜须之人丝毫不给好脸色,经常上书批判。于是这些人都对于谦怀恨在心。
等到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代宗病重,武清侯石亨与宦官曹吉祥、都督张軏、都察院左都御史杨善、太常卿许彬以及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密谋恢复了明英宗的帝位,史称夺门之变。
明英宗复位后,被于谦斥责过的徐有贞等人马上罗织罪名以谋反的罪名准备判处于谦死刑。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在北京城崇文门外处死了于谦,这一刻距离于谦危难之际拼死保卫北京城才过去了八年而已。
当时为何没人替于谦平反呢?
一是明英宗刚刚复辟成功,于谦虽然有大功于大明,但对于明英宗来说,于谦却是让自己吃了八年软禁之苦的大罪人。虽然对于于谦这样一个有才干的人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谦实有功。”但是架不住徐有贞等人进言说:“不杀于谦,出师无名。”
二是明英宗复辟后,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势显赫,这些人一度提议把于谦举荐的人,不论文武全杀了。还好大家都不傻,知道谁能干事谁是混日子的,才没有干出这种荒唐事。
那么于谦真的就这么白死了吗,没人敢替于谦说话?
于谦死的当天,曹吉祥的一个叫朵儿的部下虽然不能救于谦,但是他去于谦死的地方大哭一场,并用酒给于谦祭奠。曹吉祥大怒,用鞭子狠狠的打了部下一顿,但是第二天,这人依旧去祭奠于谦。
而且于谦死后,也是于谦举荐的*都督同知陈逵收葬了于谦。
于谦不但能文能治理国家,武能保卫北京,而且不贪腐,家无余财,在品德上也是顶尖的存在。这一个人老百姓心里都是有数的,于谦死后,明史记载“天下冤之。”
在于谦死后,明英宗后继的兵部尚书一个比一个贪腐,不怕货比货,就怕人比人,明英宗看着这一帮废物大臣,虽然后悔但是也没用了。
八年后,在明英宗病逝后,继位的明宪宗在成化初年(1465年)马上就替于谦平反,并且皇帝亲自昭告天下,证明于谦的冤枉。
诰曰:“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天下传诵焉。——《明史》
我是以史为鉴,真实的历史事件,有趣的历史解读,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