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19:2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9:53
写了士子从戎,征战边疆的过程和心情,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出处: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扩展资料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9:54
写了士子从戎,征战边疆的过程和心情,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出处: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扩展资料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9:54
表达了将士们卫国成边的雄心尤壮,誓言铿锵,掷地有声:一定要战胜敌人,不破楼兰誓不还家,两句表现出诗人的壮志豪情。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国力强盛,统治者实行积极的开边拓土*。军事上的接连胜利,使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不论是戍边的将士,还是投身军幕的诗人们,都有一种“马背上猎取功名”的*和豪情。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9:55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及其赤诚的爱国热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描绘出了战事的频繁以及战斗之艰苦,抒写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也表达出作者对戍边将士的钦佩之情。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唐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三、四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突出了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9:56
表达了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不歼灭敌人誓不还家的豪迈*。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了士子从戎,征战边疆的过程和心情,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出处: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及其赤诚的爱国热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描绘出了战事的频繁以及战斗之艰苦,抒写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也表达出作者对戍边将士的钦佩之情。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唐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将士们什么样的...
表达了诗人想要征战沙场、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意: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攻破楼兰,誓不返回家乡。
...以及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表达了诗人想要征战沙场、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虽然在茫茫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语出唐代王昌龄《从军行》诗之四。二句诗写出了戍边将士勇往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什么情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及其赤诚的爱国热情,也表达出作者对戍边将士的钦佩之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从军行七首·其四》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如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如下: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注释如下: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意:戍守边疆的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磨穿了,发誓不打败进犯的敌人,就不返回家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将士誓要平定外族侵略的雄心壮志,抒发了诗人对戍边将士们的崇敬与赞赏之情。《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原文: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青海长云暗雪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接着诗人直抒胸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即使 戍边环境恶劣,将士生活艰苦,...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什么?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