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19: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4:13
郭敦顒回答:
参加房屋建筑工作(1968—1973,35—40虚岁,33—38岁)
1967——1980年的几年,我也常为人们盖房屋,最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我建的“重力拱形”房顶与“重力圆壳形”房顶的两间房屋了。
国家穷,1970年前后各地粮食部门陆续兴建了一些贮存粮食的土圆仓,节省了不少木料砖瓦与钢材等建筑材料,解决了粮食的贮存问题。土圆仓的上顶是壳形的(不用或少用了木材);而更一般的拱形建筑,如拱门拱桥拱形房顶等等,它们的具体形状结构与力学原理都是值得研究的。宋代,七山东南山腰曾雕刻有大佛,并建有无梁殿,该无梁殿即为砖结构的拱形房顶建筑,但它仍有承受拉力的梁;在薛城20世纪60年代曾建有九间一排的(半)圆拱形砖结构房顶建筑,那是无梁的。这是我直观上的了解,但其力学原理,以前我并不了解。因为在20世纪60、70年代,我家贫困,生活困难,住房犹其困难。当时我家于1968年被从老家搬出到敦校家住,我母亲和二哥他们一家住三间堂屋,另两间房的废墟,只一间有上顶,做了厨房,我也将就着在那间里住。于是总想将另一间废墟修建好门墙,盖上房顶,但这对于我们家来说仍是极为不易的。所以我总想少花钱同样办事,从现实来说,就是花较少的钱将另一间废墟修建好门墙,盖上房顶。而其实在我回家到1968年以来一直住房困难,就想修建两间少花钱的房屋。而少花钱只能省在房顶上,所以从1965年以来,我就对拱形与壳形房顶的结构与力学原理进行了研究。我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于1973年写出了《重力拱形》与《重力圆壳形》两篇涉及数学力学应用与建筑方面的论文。1975我所建两间房屋的“重力拱形”房顶与“重力圆壳形”房顶所依据的数学与力学原理就是由上述两篇论文所给出的。
我写出了《重力拱形》与《重力圆壳形》两篇论文后,先后给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院、粮食部设计院寄去,希望给予评价,如认为有新的理论更希望在他们的刊物上进行发表。最后粮食部设计院给我回信指明了两个问题:1,土圆仓的上顶是抛物线形的;2,拱形的压力曲线应在其横截面内。这两个问题很重要,但是他们(粮食部设计院)并没有看明白我的那两篇论文。那两篇论文所给出的《重力拱形》与《重力圆壳形》它们的自重力的重力拱线(即压力曲线)不仅在其图形的横截面内而且在其图形横截面的中线上,就是说它的压力曲线随其图形走向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样可使得图形(“重力拱形”或“重力圆壳形”)建造得很薄,从而可最大限度的节省材料。
当时我设计“重力拱形”与“重力圆壳形”时,还没系数地学习过高等数学,但是我却利用了“以直代曲”和极限的原理,将拱线分成很多等长的小段;反之,每一小段都可近似地视为是曲线的。因为是等长的,所以在等宽等厚等长的一个用材一致的拱段的重量应视为是相等的,于是拱形从拱顶向下向两端每增加一个单位拱长,都会引起其自重力压力方向的变化,根据静力学原理,于就形成了“重力拱线”(这是我给予的命名,就是重力拱形的压力曲线),如前所述这个“重力拱线”是随“重力拱形”曲线的变化而变化的,就是说重力拱形曲线与其重力拱线——压力曲线是重合的。我当时所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设拱的一个基本长度单位为c,则ci为第i段拱的拱长;拱顶点为A,拱一侧第n段拱端点为M(与另一侧是对称的),则拱一侧的拱长为AM,一般的第i段拱端点为Mi,其拱长记为AMi,底角为θi,即∠AiMiBi,拱过点Mi的切线即为AiMi。如下图——第i段拱的基础性图形所示;又设第n段拱的半拱跨度长为x,高为y。
Ai
ci bi
Mi θi ai Bi
重力拱形第i段拱的基础性图
于是有
c=ci=AiMi=√(ai2+bi2) (G1)
tgθi=bi/ai=itgθ1 (G2.1)
tgθn=bn/an=ntgθ1 (G2.2)
ai=MiBi=cicosθi (G3)
bi=AiBi=cisinθi (G4)
x=Σi=1ncicosθi=Σi=1nai (G5)
y=Σi=1ncisinθi=Σi=1nbi (G6)
A⌒Mi=nc (G7)
而“重力圆壳形”与“重力拱形”在设计上的力学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重力拱形”是每一段拱长都与基本单位拱长相等为基础,而“重力圆壳形”则是其圆壳的每一圆台侧面积都与基本单位圆面积相等为基础。“重力圆壳形”可看作是侧面相等圆台的连续衔接,且满足重力圆壳母线上任一点的切线与母线相一致,即是说重力圆壳自重力的压力曲线重合于其重力圆壳侧面的母线。
重力圆壳形在设计上所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重力圆壳形上顶第一个基本单位圆壳形可看作是一个圆锥体的侧面,因其高H1很小,其侧面可近视地看作是一个平面圆,其半径为R1,其面积为s1,作为基本单位面积时可将下标去掉,其侧面母线记为l1,底角的初角记为θ1,于是有
s=s1=πR12=πR2 (Q1.1)
l1≈R1 (Q1.2)
tgθ1=b1/a1=H1/R1 (Q1.3)
Qi
li-1 hi-1
hi
Mi-1 Ri-1 Oi-1
ciθi bi Ri Oi
Mi ai Ai
重力圆壳形的第i阶轴截面基础性图
s1与tgθ1都是基础性单位,在实际运用上应采用适当小的数值,这取决于重力圆壳形设计的大小(半径跨度长为Rn,底角θn)与计算阶梯次数n的多少(一般的,200≤n≤1000可满足要求)。
从数学极限理论上来说应该是
lims1→0 limtgθ1→0 limn→∞
而半径跨度长Rn与底角θn则为设计的确定值。这里只是记载了实际应用的状况,并未对此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
则基本单位圆台的侧面积即为s,于是
s=si i=1,2,3……,n (Q2)
如重力圆壳形的第i阶轴截面基础性图所示
hi=QiOi=hi-1+bi (Q3.1)
hi-1=QiOi-1 (Q3.2)
bi=Mi-1Ai=cisinθi (Q4)
Ri=MiOi=Ri-1+ai (Q5.1)
Ri-1=Mi-1Oi-1 (Q6)
ai=MiAi=cicosθi (Q7)
tgθi=bi/ai=itgθ1 (Q8)
li=QiMi=li-1+ci (Q9.1)
li-1=QiMi-1=Ri-1/cosθi (Q10)
ci=Mi-1Mi=li-Ri-1/cosθi (Q11)
si=πR2=πRili-πRi-1li-1 (Q12.1)
R2=Rili-Ri-1li-1 (Q13.1)
Ri=licosθi (Q5.2)
Rili=li2cosθi (Q14.1)
Ri-1li-1=Ri-12/cosθi (Q14.2)
R2=li2cosθi-Ri-12/cosθi (Q13.2)
li2=(R2+Ri-12/cosθi)/cosθi (Q9.2_1)
li2=R2/cosθi+Ri-12/cos2θi (Q9.2_2)
li=√[R2/cosθi+Ri-12/cos2θi] (Q9.3)
又重力圆壳第n阶圆台的底面半径跨度长为Rn,圆壳高为Hn,圆壳母线长为Cn,圆壳总侧面积为Sn则有
ln=√[R2/cosθn+Rn-12/cos2θn] (Q15.1)
Rn=lncosθn (Q15.2)
Hn=Σi=1ncisinθi=Σi=1nbi (Q15.3)
Cn=Σi=1nci (Q15.4)
tgθn=bn/an=ntgθ1 (Q15.5)
Sn=ns (Q15.6)
我建造“重力圆壳形”房顶内胎模是由紫穗槐条子编成的(之前我摸索学会了条货的编制,编过篮子、囤、扒等家具)。建成后胎模未拆除。
及至到1978年以后,我自学了高等数学(四川大学物理系用教材为主,兼有其它教材),回头察看“重力拱形”的重力拱线——压力曲线,竟然是悬链线的倒置。不是吗?悬链线的力学性质是均匀悬链自然下垂所产生的拉力曲线,它与其悬链线的走向是一致的更准确地说是重合的;悬链线倒置后形成的则是拱线,它的力是压力,就形成了——压力曲线——重力拱线,于是它形成的拱线与其压力曲线则是重合的。
y
N P(x,y)
A
O M x
悬链线图
悬链线方程:
AO=a (X1)
Y=a(ex/a+e-x/a)/2 (X2.1)
Y=ach(x/a) (X2.2)
A⌒P=a(ex/a-e-x/a)/2 (X3.1)
A⌒P=ash(x/a) (X3.2)
——摘自《郭敦顒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