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19:2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9:43
今年高考作文和去年一样采用了命题作文的形式,内容依旧是关注人类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言,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解读今年的考题,得出两点启示: 1、重视审题 高考试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作文水平的高低不仅仅是语言应用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思维品质的区别。思维品质可以通过文章主题的深度来衡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审题来衡量。 此题看似简单,但如果考生没有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很容易把它写成《记一件感动的事》《记一个令我感动的人》一类的简单记叙文。因此,审题是作文成败的关键。 审题第一步要抓住关键词。什么是关键词呢?就是命题人用以检验考生理解水平的考点所在。许多考生误以为“感动”是关键词,其实不然,真正的关键词是“出发”。我们经常被崇高、无私、美好、正义、慈爱、正直、坚贞、顽强、执著等等所感动,但感动后的人生姿态却不相同:有的人感动后,就又恢复了平日的淡漠、麻木、自私、空虚的庸常生存状态;有的人感动后,从感动中汲取了新的精神力量,走出了庸常生存状态,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无疑后者是命题专家所期望的,这也是此题的人文价值所在。 审题第二步要明确写作主体,谁“带着感动出发”?他人,还是自己?这要根据自己选择的文体来确定,如果是散文,就不适合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而应该用第一人称“我”或者“我们”;如果是小说,就不适合用第二人称,而应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如果是诗歌,则三种人称都可以用。从命题专家的命题期望来考虑,显然用第一人称更保险一些。 2、关注生活 四川汶川大地震是我们近期关注的焦点,我们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震撼着每一人的灵魂,废墟中美好人性的圣洁光辉触动着每一个人的良知,我们为之流泪,我们为之祈祷,我们为之感动。 高三的学生虽然面临着高考,但也同样在举国同殇中获得灵魂的洗礼,真切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中华民族的伟大。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述说愿望,这篇作文无疑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抒写真情、思考人生的作用。语文教育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教育,这必然会成为未来的考试走向。 当然,也不是说,这篇作文只能写汶川地震。感动我们的事物有很多,父母的亲情,师长的关爱,朋友的友谊,小人物的情感,仁人志士的追求,知识分子的气节,乃至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一切生命的情思,都会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柔软,让我们在感动中,感悟到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因此,生活永远是作文的源泉。 中学生的个人空间是有限的,然而我们体验生活的方式却有多种,既可以直接体验,也可以间接体验。中学生尤其是高三的考生体验生活应以浏览网络资讯、收看电视节目、收听广播新闻、阅读报刊书籍等间接方式为主,从而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营养。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9:44
只要有生活,就会有感动。往往在生活中,不经意间发生的一件事,一瞬间,都会让我们流下感动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