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10: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3:51
1、教师应对考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反馈。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训练时,教师的指令和言行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积极有效的反馈能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更好地学习。
尽量多给考生提供积极的反馈而不是消极的反馈(如“节奏再快一点就更好了"而不是“你怎么跑得这么慢”),要以行为定向的反馈而不是特征定向的反馈(如“这次饼投出的角度很好”,而不是“这次做法挺不错"),要避免在对待考生的态度上时好时差。
2、不断让考生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使其不断增加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在有些情况下,考生不能有意识地注意到或清楚地认识到哪些因素是可控的,哪些因素是不可控的,因此就不能明智地计划自己的行为。
教师平时就应引导考生区分各种因素的可控性并时时提醒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控性较大的因素上。可通过一些比赛或模拟考试的形式,让考生去体验并获得成功感,并能建立一种积极的心理定势,相信自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3、培养学生注重于个人努力因素。
教师在训练中应尽量的运用外部归因来解释比赛成绩不佳和没达到预期目标的事实,应不断的培养考生的内控倾向和动机倾向,强调个人的努力程度;要指示与引导考生:个人努力是技能提高和成绩提高的最重要的因素,以此让考生产生更好的动机和效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归因于缺乏能力而不是缺乏努力;总觉他人天生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他的成绩而忽略了他人的努力,否认了自己经过努力也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二、将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归因于外界因素,如:天气的恶化.裁判的不公,外界因素的干扰等。
第三、对技术、技能的改进和提高不愿冒风险,因而不是努力去做得更好,从而产生一种信心不足和无奈的感觉。
第四、将自己看成是连续的失败者,从而造成成功的经验越少,无助的感觉就越多,因而最终对考试失去信心和勇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