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05:5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6:02
青铜器是指用青铜制成的器物。青铜是纯铜与锡的合金,其中还含有少量的铅。它作为一种合金,与纯铜相比有几大优点。一是熔点低,易于铸造;二是硬度大,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或减少锡与铅的比量,以达到不同的硬度;三是溶液在浇铸时气泡少,在范(模子)内无孔不入,这就容易铸造出锐利的锋刃和细密的花纹,而器物本身的气孔大为减少。青铜的发明是划时代的伟大创造,我国古文献中常提到的"吉金"就是指精纯美好的青铜。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商周时期,考古学上将青铜器的发明到铁器的普遍使用以前这段时间称为"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辉煌的青铜冶铸成就是其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当然,"中华古代青铜器"这一名称,也可泛指商周及商周以后的各种青铜制品。 中华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即传说中的黄帝、蚩尤时代。这一论点已为地下出土实物所证明,如甘肃永登蒋家坪马厂类型遗址与东乡县马家窑类型遗址出土的青铜刀,甘肃齐家坪齐家文化墓地出土的青铜镜,山东胶县三里河发现的两件铜锌合金的锥形铜器等。 青铜器自产生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旅程。关于其发展史的分期,迄今大致有三种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前院长郭沫若先生主张分为滥觞期、勃古期、开放期、新式期、衰落期等五期。著名商周考古学家郭宝钧先生主张分为萌生阶段、进步阶段、发展阶段、组合阶段、分铸阶段、专精阶段等六个阶段。一般分期则采用以王朝区划作为分期的方法。 夏代青铜器在考古发掘与传世文物中均有发现,已知器种有爵、戈、刀、锥、凿、铃、铜牌饰等。商代青铜器又分为早、中、晚三期,而 中晚期是青铜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许多青铜重器已经举世闻名,其高超的工艺、卓越的成就足以令人惊叹,并对后世青铜铸造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周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更加紧密,青铜冶铸技术日趋成熟,器类和数量均有较大增长。东周青铜器分为春秋、战国两期。在春秋时期前段尚与西周晚期的风格基本一致,到中后期则出现了一些区域特点,按其器形、纹饰、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差异,可分为三晋、齐鲁、燕、秦、吴越等六大区域。器类依用途分,礼器比例渐小,日用器比例增大,新出现的器类有敦、盆、鉴、錞于、长剑等。冶铸技术和装饰工艺有显著的进步,分体铸造技术更加成熟,并已发明金属焊接技术,若干地区还出现失蜡法熔模铸造技术。 到秦汉时期,青铜器中礼器的比重大大减少,生活用品的种类与数量则急剧增多,钱币、度量衡器及铜镜等承袭东周时代继续发展,并不断有所更新、创制,以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青铜器种类。 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发现的青铜器相比,中华青铜器更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首先是数量大,从汉代出土青铜器至今,仅刻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已发现万件以上,但这还只占青铜器总量的少部分。众多的青铜器令人目不暇接,真有眼花缭乱之感。其次是造型丰富,种类繁多,它包含有酒器、食器、水器、工具、兵器、乐器、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铜镜、玺印等等,单是酒器类中就有20多个器种。再次是质量很高,尤其是处于发展顶峰阶段的商末周初的青铜器更是极品迭出,其诡异的形制、精湛的铸工、华丽的纹样、恢弘的气势让人叹为观止。此外,中华青铜器不少铸刻有文字,容器占据大宗,以器件的多寡与不同组合形式来显示贵族的不同地位、身份,大量使用合范法的铸造工艺,流行范围广大等等,这些亦都是很有特点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6:02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
,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6:03
在印度河流域,使用最普遍的青铜器是工具与武器,有斧、镰、锯、刀、剑、镞、矛头等。还有手镯、脚镯之类的装饰品。越南的青铜器制品与中国相仿。东南亚各国的青铜器受到中国南部青铜器的深刻影响。与中国北方邻近的国家与地区的青铜器如曲柄刀、短剑、锛、弓形器等显然与中国北方出土的某些器物相似。日本更不用说了,青铜剑、戈、矛等是由*传去的。欧洲在公元前1600年后,迈锡尼文明兴起,装饰豪华的青铜武器是其代表。在此之前的米诺斯文明已进入青铜时代。巴尔于和东南欧也曾以青铜文化发达而著名。其中铜斧、三棱短剑、四棱锥子很有特点。而在西班牙与葡萄牙一带,青铜也多铸成武器,如刀、斧、剑、戟、弓箭。总而言之,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青铜制品显然以武器与工具为主,生活器皿为辅。而在中国恰恰相反,以生活(包括祭祀用的)器皿为主,武器与工具虽然不少,但毕竟所占比例较小。
世界各地的上古青铜器绝大部分没有铸刻铭文。只有像印度河流域之类的地区发现有少量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而中国大批有铭文的青铜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从世界范围来看待中国青铜器,则中国青铜器的特点一目了然。
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
泥范铸造、失蜡铸造、金属型铸造,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青铜器的铸造,主要采用泥范铸造和失蜡铸造。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泥范为主,并在近代兴起砂型铸造之前的三千多年时间内,泥范分范合铸一直是最主要的铸造成形方法,春秋中期以前几乎是唯一的方法。这和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地以失蜡铸造为主的情况截然不同,是中国独有的技术道路。
泥范铸造:
一、制模:
1、选料与加工
2、塑制模型
3、翻制范、芯
4、铸型组合
二、熔炼:
1、筑炉及选料
2、配料及熔炼
三、浇铸:浑铸或分铸
四、修整
五、补铸或加工
六、成品
失蜡铸造:
1、塑制内范
2、制蜡模
3、制外范
4、自然干燥
5、失蜡、烘焙
6、熔炼、浇注
7、铸后加工
青铜器主要纹饰
兽面纹:各种动物或幻想中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其特点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通常至上而下为角、眉、目(目的两侧有的有耳)、鼻、嘴及獠牙,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和兽尾,下有曲张的爪,有的则略去。兽面纹反映了那时期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凤鸟纹:这种的凤鸟纹指一种想象中的神鸟,头部有华丽的冠饰,嘴部为呈弯钩状的啄,体躯和尾部装饰性很强。凤鸟是风神,又是天神的使者。
龙纹:有蜿蜒躯体的动物大都归属为龙纹。在中国神话中龙是水神,被视为神秘的灵物,人们把它看作自然力量的形象而加以崇拜。
青铜器鉴赏
青铜器工艺的冶铸方法与青铜器的造型及装饰方法密切相关。
青铜器都是铸成的,不是敲击或剜凿成的。铸造是把原料放在熔炉内经高温熔化成液体,然后倒入模型中,待温度下降后,铜液在模型中就凝成了人所要求的器物。拆除范便得到了成品。
商代晚期的铸铜工场遗址已经在河南安阳发现(其他发现下节介绍)。对于周代以来的青铜器冶铸已有初步了解。
青铜器的范是陶制的,由多块拼成,一部分称为外范,上面并且有花纹。外范在翻铸时形成铜器器形的外面。一部分是内范,在翻铸时形成铜器器形的内面。外范和内范全部拼合在一起时,内外之间空隙部分,留待铜液填充而形成所要制作的铜器。所以,范上的凸凹和左右与实际器物上的凸凹和左右应恰恰相反。在安阳曾发现很多陶范和为了制造陶范所用的“模”。模就是模仿实际的铜器的形状,为制范的坯型。
直接用陶范翻铸铜器是古代青铜器铸造的一般的方法。花纹和文字都是铸出来的,不是刻的(战国时的文字有刻成的)。但商代已有多种铸造办法,例如:两次铸法创造了铜器上的提梁或链条,特别是链杀的铸造,是金属熔冶技术上的重大发明。
蜡模法;在翻铸结构较复杂或镂空的装饰时,范型的设计比较困难,往往内用蜡模,外加湿柔陶泥涂墁,于后自然成为范。然后加烧使蜡熔解流出,遗留之空隙为浇铸时之铜液填充,即成型。在战国以前是否已经使用尚难证实。
青铜器的装饰在设计时就知道利用铸造技术上的特点,避免铸造技术上的种种困难。殷代铜器上往往有突出的觚棱,就是因为陶范拼合时有不能完全密合的缺点,主动加以利用而产生的。而且每一块陶范上的花纹各自形成一,完整单位,以避免两范拼合时花纹相错,因而取得对称或重复连续花纹的效果。青铜器上装饰面的分割也就是由于陶范的分块。因而装饰和造型是密切结合的。西周以后,青铜器花纹粗犷单纯,也和器壁变薄有关。战国时代更充分利用了捺印花纹的简便方法,产生了繁复的图案。
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