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风凋碧树,今夕枯木逢春否?”是谁的词?此首词是什么含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05:2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8:34
“昨夜西风凋碧树,今夕枯木逢春否?”
您的这句诗句应该是那位先生引用北宋仁宗朝丞相晏殊《蝶恋花》而创的吧!
"昨夜西风凋碧树"是《蝶恋花》是北宋仁宗朝丞相晏殊的一首名词,这首词,经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把其中
的句子"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境
界"的第一境界之后,更是人尽皆知宋词中的佼佼者!词的意旨也明确得很,似乎并不需要
再作解释。但我读了不少现代大多数的词学名家的解释后,总觉心有未安,非要把心中要说
的话写出来不可。现在,先让我们来欣赏这首词。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试释
廖钟庆
一、
《蝶恋花》是北宋仁宗朝丞相晏殊的一首名词,这首词,经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把其中
的句子"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境
界"的第一境界之后,更是人尽皆知宋词中的佼佼者!词的意旨也明确得很,似乎并不需要
再作解释。但我读了不少现代大多数的词学名家的解释后,总觉心有未安,非要把心中要说
的话写出来不可。现在,先让我们来欣赏这首词。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二、
在解释这首词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
抚州市)。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
,殊神气不慑,深获真宗的赏识而赐同进士出身。后复试,擢秘书省正字,尽阅秘阁藏书,学
问益博。迁翰林学士,深为真宗所倚重,《宋史》本传载曰:"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
细书,已答奏,辄并槁(应高上木下)封上,帝重其慎密。"仁宗继位后,更加信任他,历居要职
。庆历中,更晋官至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文武二职的宰相)。一年
后罢相,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出任颖州、陈州、许州等地的地方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
四岁病逝,仁宗虽亲临丧事,但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
仁宗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
晏殊高才硕学,识见过人,知人善任。1027年,他留守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时,鉴于五
代以来,天下学校废,于是"大兴学校,以教诸生。"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吸引贤才,当是时
,四方求学者咸集,其后显身于场屋与朝廷的,大多出于此。除范仲淹外,韩琦、富弼、欧
阳修、宋祁等历史名臣,都出自他的门下。一时间把五代以来荒废已久的教育事业很快地振
兴起来,一方面为国兴学,并且另一方面也为国养才和储才。
除了在教育上有所改革外,《宋史》也提到两件事显示出他的高超识见。本传说:"仁宗即位
,章献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
臣奏事太后,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另一事是:"陜西方用兵(指西夏寇边),殊请罢
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
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足见他真是识见超群,文武全才。
他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能诗善词,文章瞻丽,四六文、书法无不工。《宋史》本
传说他"晚岁笃学不倦,文集二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后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现尚存
世为《珠玉词》及清人所辑的《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仅存残本。
他的词风继承五代,深受冯延己的影响,工于造语,写景言情均属上乘。一般评论认为他的词
作内容贫乏,这是很不公允的。因为词在当时仍以写景抒情为主调,一直到了范仲淹才开始
将边愁融入词作中,但也未能蔚以成风。冯煦《蒿庵论词》说得比较平实。"晏同叔去五代
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要而言之,
他在宋词的地位是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位置上,并对欧阳修、晏几道有一定的影响。他一方
面吸收了《阳春集》的清丽蕴藉,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花间集》的浓艳纤巧,足见他在取舍
之间从而形成自己特定的词风,论者誉其"导宋词之先路",诚为恰当的评论!
三、
对作者晏殊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后,我们便可以进一步去探究他这首词的确切意旨了。这首词
的主题是写离别以及离别后的伤痛。明显地,跟他离别的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去无回,
也未曾留下地址。整首词所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就在昨天黄昏到今天的清晨,并且事件的直接
结果是让晏殊澈夜无眠与悲痛无已。"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皎洁的月亮不明
白离别给人带来的苦楚,它的光辉斜斜地照射入诗人红红的门内,直照到破晓时分。诗人晏
殊失恋了,对方离他而去,他连月亮也怪罪起来了。是不是正因为他深深爱着对方,但对方
却离他而去,才引发出这深深的伤痛?"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是稍后一点
儿另一位词人欧阳永叔的名句。诚然,假如你在情感上没有深陷进去的话,离愁也只不过是
淡淡的一种无可奈何而已!当前真实的悲痛,不正因为是无法自拔的一往情深所引致的吗?
那又干风月底事?也正因为是澈夜无眠,他见证了清晨门外栏杆旁笼罩在一片惨雾愁烟中的
菊花,见证了哭泣的兰花叶尖上的泪珠(露珠),见证了横梁帷幕上双双的燕子竟因为才刚刚
有点儿初凉却不辞而别。这一系列清晨的秋景居然是这般的令人神伤!但是,还不止如此而
已,下面才是诗人晏殊要真切表白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门前原
先是绿意盎然的一棵树,现在经秋日的西风在昨夜一吹之后,竟然开始凋谢了。树经受不起
西风的轻寒,开始凋残萎谢,而人呢?他在词里真的只是说那棵树吗?不是的,他客观地说
的是树而主观地说的却是人-他自己。原先跟她在一起时是快乐的、幸福的,充满着人生希
望的,现在她却离他远去,对他来说,正好像秋日的西风对一棵碧绿的树所造成的摧残一样
,一下子便生意尽失!失去了她,人生还有什么乐趣?这便是古今中外所有的失恋的人共同
的实感。借树喻人,在晏殊稍早一点的五代词中李后主便用过,他在亡国之后被禁闭起来,
在他的词中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注)那棵寂寞的梧桐树不
就是李后主本人吗?孤孤单单地在深院里而与外界清朗的秋天隔成两个世界。在这儿,晏殊
显然继承了李后主相同的手法,并且同样是登楼,同样是秋日就更明显不过了。然而他仍不
完全死心,独自登上高楼眺望远处,天涯望断,盼望她会回头,盼望她会回心转意!这里用
了个"独"字真是高妙,首先是响应前面双燕而形成对比,显示出当前的他是如何的形只影单
,进一步更刻划出他那了无生意的形躯攀上高楼的企盼与企盼的失落而产生的内心孤寂凄苦
。答案是清楚不过的,对方昨天离他而去后并没有再回头。诗人晏殊很想把内心对她的思念
和苦楚写在信上告诉她,这儿彩笺和尺素指的都是信,重复地说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我
想写信给她啊!我想写信给她啊!但是,她已下定决心不再理晏殊了,并没有留下地址,离开
了这伤心地而远适他方。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向她剖白呢?她又会去什么地方呢?"山长水阔知
何处?"-这是晏殊内心中兴起的另一个疑问。独自站在高楼上,天涯望断,然而只眺望到山
河远隔,而人呢?"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她已远去,不曾留下地址,这就是他们的悲
哀!事件发生在约九百多年前北宋初期,我仍可读出晏殊当时的悲痛!
那个女孩子是谁?她叫什么名字?他们为什么会分手?这发生在晏殊当宰相之前还是当了宰
相之后?他在哪儿认识她的?她干什么的?我细读了《宋史晏殊传》和查核了许多书籍,但
完全找不出任何线索!然而这很重要吗?重要的恐怕是晏殊曾为这一件事深深地痛苦过,并
且在他的其它词作里也表达出同样的失落与后悔,我觉得,这已足够。所谓的足够,我的意
思是我们距离他所处的时代已九百余年,仍能感受到他那份苦楚、无奈与后悔!读晏殊的这
首词,我真切地验证了他当时澈夜无眠和伤心流泪的情景。他既然那么爱她,为什么不娶她
为妻?我也曾兴起过这样的疑问。然而,人生似乎总有一些非个人所能掌控的东西,又似乎
不是,而是双方的特殊性格铸塑了这特殊的悲哀,谁又能说得清楚?我相信他们再也没有重
逢,这憾恨便变成了他们心灵深处的永恒!
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出晏殊当时内心的悲痛。西风之凋碧树正充尽地道出那离别对他生命
的冲击。有趣的是叶嘉莹女士却有完全不同的了解。叶女士在她的《嘉陵谈词》书里《谈诗
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境界》一文中说:"在台湾,四季无鲜明之变化,此三句词所表现
之境界颇不易体会得到,而在*的北方,每当玉露凋伤金风乍起之时,草木的黄落变衰是
一种极其急促而明显的现象。长林落叶,四野风飘,转眼间便显示出天地的高迥。新寒似水
,不仅侵入肌骨,更且沁人心脾。偶尔登高望远,一种苍茫寥廓之感,会使人觉得爽然若所
失。"显然叶女士未读懂此处以树喻人之词旨!我出生于广州,成长于南中国的香港,在台
湾读大学。大学时期对她的说法信以为真,后来长期居住在纬度极高的北欧始知其不然!每
年的观察,都没有发现西风一夜之间凋碧树的现象,而是渐进式的。显然晏殊只是透过文学
的手笔借树以喻人,说出自己内心的冲击而已!叶女士花了这么多华丽的辞藻去解说,正显
示出她未正视晏殊内心之真实感受!
在她同一书中,有《大晏词的欣赏》一文,见解则更是新奇,她把晏殊归类为"大晏乃是一
个理性的诗人"。在该文里,她说:"一般说来,诗人的性格可大别为两种:一种是属于成功
的类型,而另一种则是属于失败的类型。属于成功的一型,就性格而言,可以目之为理性的
诗人,而属于失败的一型,则可目之为纯情的诗人。"这种说法显然犯了两重错误。第一是
哲学术语的滥用。第二是用成功型与失败型去区分诗人的"性格"为两种类别显然不合常理。
假如以这观点再跟诗人的事业成功或失败产生一个必然的关连则更牵强。因为事业成功的诗
人并不能保证其它方面就无挫折,尤其像感情一类的波折!这就会引致悲伤。而事业失败的
诗人,也可能会在其它方面有所获,这就会引致快乐。并且,我们只能说某种某种的性格较
易导致成功,或某种某种的性格较易导致失败等。而相反地用成功型或失败型去说一个人或
诗人的"性格"则未之或闻!再由此进一步去推演出"理性的诗人"与"纯情的诗人"就更缺乏说
服力了。至于理性一辞,依康德,可划分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前者是理性的思辨使用,后
者是理性的实践使用。不知叶嘉莹女士采取那一种?还是另有其它?显然,叶女士作这种区
分受到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把诗人区分为"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的误导。她在该
文中也承认这一点。现在就让我们检查一下王国维先生的说法。《人间词话》里说:"词人
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
词人所长处。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越深则材料越丰富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
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越浅则性情越真,李后主是也。"
首先我愿意指出王国维先生这一段话有两点错误。第一、《水浒传》、《红楼梦》的作者根
本就不是诗人,更不是什么所谓的客观之诗人,他们是小说家。小说家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对于创作小说当然是有利的条件之一,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要看是写那一类型的小说。我
看不出吴承恩、曹雪芹与诗人或客观之诗人有什么关系。第二、是哲学术语的滥用。"主观
"、"客观"可以这样随意使用?是知识论的还是形上学的抑美学的使用?王国维先生没有界
定。在《人间词话》里也就使用了一次而已。我们同情地了解他的上下文,可知他无非主要
想说明"抒情"与"写实"各有不同的偏重罢了,何事于主观、客观?难道真的加上一些高来高
去的哲学术语就更引人入胜或增加说服力?显然,叶嘉莹女士未经批判地将王国维先生的"
主观之诗人"发展成"纯情的诗人",而将"客观之诗人"发展成"理性的诗人"。她更把晏殊归
类于"理性的诗人"之列!并据此把晏殊的一些作品作出了符合她的设定下之奇特解释。像晏
殊的《浣溪沙》:"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惜眼前人。"同样的一句"不
如怜惜眼前人",在晏殊的《玉楼春》又出现了。"不如怜惜眼前人,免使劳魂兼役梦",依
我的了解,晏殊深切地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珍惜对方(可能跟《蝶恋花》里说的是同一个
女孩子!)现在徒然地哀叹山河远隔,落花风雨,以及弄得现在魂劳梦役的,这又何补于事
?为什么非要等到眼前的人真正地离他而去了他才会真正的觉悟?他才觉察出这是何等的愚
昧?我想他心头里一直发出的话就是:"何必当初!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叶嘉莹女士却有
完全不同的意解。由于她认定了晏殊是"理性的诗人",所以她在同一文中如此解释说:"如
满目一句,除念远之情外,它更使读者想到人生对一切不可获得的事物的响往之无益。落花
一句,除伤春之情外,则更使人想到人生对一切不可挽回的事物的伤感之徒劳。至于不如怜
取眼前人一句,它所使人想到的也不仅是眼前的一个人而已,而所该珍惜把握的现在的一切
。而大晏在另一首玉楼春词中也曾有句云:不如怜取眼前人,免使劳魂兼役梦。由此一句之
重复使用,我们更可以体认出来大晏之所屡次提到的眼前人,实在只是表现了大晏的一种明
决的面对现实的理性。"确然无疑地,叶女士是先预设了一种看法,再由这种看法去解释晏
殊词的内容,才会产生出如此异于正常的理解!很像晏殊变成了理性的诗人后,他的悲痛也
变成了是理性的了。有理性的悲伤吗?叶女士在同一文中如此说:"我以为在正中的伤感中
,有着执着的热情。在六一的伤感中,有着豪宕的意兴。而在大晏的伤感中,所有的则是一
种旷达的怀抱。"固哉!这真是深文罗织啊!读晏殊的《蝶恋花》,相隔整整九百多年,他
真实的伤痛,我仍能体切地感同身受,而叶女士在其所谓的"理性的诗人"的导引下,竟漠视
别人的悲痛也如此!这正显示出她从未理解以树喻人之词旨实彰彰明甚。肯定地,理性的诗
人是子虚乌有的。那么,你认为世界上会有客观之诗人吗?他又是谁?
参考资料:http://spaces.msn.com/zh-y/blog/cns!37E8EDB3C3F446CD!276.trak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8:35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昨夜西风凋碧树是晏殊的,和您说的不是一首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8:35
蝶恋花①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②
罗幕轻寒,③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④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⑤
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①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② 槛:栏杆。
③ 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④ 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⑤ 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赏析]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8:36
这世上没有你说的这句诗,有晏殊<蝶恋花>
作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如果确有君说的这句,那可能是你看错了,网上有这样的字却没有这样的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8:36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