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如何评价崇祯皇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08:4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6:32
崇祯皇帝评价:
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帝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朝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确实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帝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尽管崇祯帝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帝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帝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监。与此同时,崇祯帝虽屡下罪己诏,然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而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也正是其贪财苛政最严重的后果。此外,在辽东战局屡败之时,不纳周皇后迁都之谏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而从南明诸政权观之,朱明皇室在满清的背景下号召力依旧不容小觑。故而,崇祯帝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
崇祯帝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崇祯帝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帝表现得极为机智,《明史》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由于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崇祯帝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雄心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崇祯帝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由于连年的灾荒,农民造反野火般的焚烧整个华夏大地,后金不断侵扰的边疆,导致军费不断激增,而税收却无法跟上,这一切的结果导致崇祯年间加税不断,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
虽然崇祯帝期盼着明朝能在他手中迎来“中兴”,无奈前几朝的积重难返,当时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进攻,加上崇祯帝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众大臣的吹捧下,崇祯帝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话,以倾国之力打造了一条宁锦防线,结果后金从蒙古绕了过来,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崇祯皇帝一般指朱由检。
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汉族,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天启二年(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登基,改元崇祯(1628年—1644年),后世称为崇祯帝。
崇祯帝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崇祯帝死后,自杀*有户部尚书倪元璐、工部尚书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义渠、太常寺卿吴麟征、左中允刘理顺、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驸马都尉巩永固全家自杀,太监自杀者以百计,战死在千人以上。宫女自杀者三百余人。绅生生员等七百多家举家自杀。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崇祯帝与皇后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葬于十三陵思陵。”。
崇祯帝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毅宗、思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6:32
崇祯即位之初,这个16岁的少年以雷厉风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贤。民间欢呼不已,称颂他为“圣人出”(《五人墓碑记》),然而明朝庞大的文臣集团对君权的*,使这个末代帝王*为力。他的一生在不断的为了国家奋斗,也在不断的与文臣集团对抗挣扎。 据有的史学家分析,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到2小时。又据史*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乾夕惕。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满清,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将,然则对清用兵,明朝几近崩溃的财政几乎无法支撑;把持朝政的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不重能力战功。几次大规模对满清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有传崇祯天性多疑,刚愎自用,嗜杀成性,史书中有相关证据证实;然从另一方面而言,崇祯即位时,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阉党文官把持朝政,君权受到极大的*。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却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农民军以及抵抗满清入侵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清朝乾隆时期,反清复明的声音在民间仍然没有停止消亡过,*的大背景下,乾隆御用文人放出明朝杀袁崇焕是崇祯中了反间计的谣言,影响极广,真正的事实如何,尚未有定论。 造了他十几年反的李自成曾这样形容他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登极诏》)李自成是在明朝统治下活不下去才铤而走险,与崇祯皇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他这段却说的客气之极,分明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文雅说法。 清张廷玉在《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徒以身殉,悲夫!” 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内府中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 他的勤政,《明史·本记第二十四》中云:“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而且,从崇祯的诸多举措来看,他也是想有为的,他在位十七年,动辄下《罪已诏》来安抚民心,所用之言都极尽自责之能事。 如在十年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时的《罪己诏》上,皇帝是如此说的。 “……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辄)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好慝可容。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 (《明季北略》卷十三)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 崇祯对民仁慈宽容有据可查的: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仍然要他弃地不要弃民。遗书中写着“勿伤朕百姓一人”。(崇祯遗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无伤百姓一人。”) 反之的是崇祯对于*的残暴。崇祯在当时文臣阶级乃至文人的眼中,无疑是个暴君:在位十七年通过锦衣卫等特务机关,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诛杀无辜地方*及朝廷重臣,极大的损害削弱了明朝上层阶级的利益,加强了*集权,然而也为时已晚,再整个动荡的大环境下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 崇祯在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他提拔了一批忠臣良将,组建了一套极具效率的*军事框架。明朝灭亡后,南明还能够迅速建立政权,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拥有百万大军,以南明的**,也支撑到了康熙年间才最终覆灭,皆受崇祯之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6:33
对崇祯最好的评价很简单,就是不做评价。其实道理很简单,崇祯是个有理想,有能力、有作为、没权力的一个皇帝,他的一生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很多人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明朝到底是怎么样灭亡的,这个问题也实在是过于复杂了,什么天灾人祸,通货紧缩,气数已尽都有。但是如果要在崇祯的角度来看,只有一条“明朝亡于党争”。
我也不说这个党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了,简单说来在当时的官场里面是派系林立,大家只顾着争权夺位,最为恶心的一点就是谁也压不死谁。这个党那个派也对于对方是深恶痛绝,无论人家做什么只要是敌人提出来的,那就坚决反对。于是造成了如下结果:明朝要亡了,崇祯和大臣商议补救,A党大臣提出如下方案,很实用,很有效。于是B党大臣反对,理由很简单,你A党上去了我B党就没救了,这样不行,不管你是对是错。于是B党提出如下意见,A党反对(反对理由如上)。
就这么个烂摊子,什么都不做是必死无疑。但是什么都做不了,因为不管做好做坏都有人反对。不过值得表扬的是,两派(或者多派)大臣也有同心协力的时候。比如......袁崇焕之死.....卢象升殉国......杨嗣昌被诬........。以上这些代表都是难得的良臣,为延缓明朝衰亡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全都被当是的文官集团*致死。
就说最著名的袁崇焕,这个是崇祯骂名最多的一个点,但是近期也有不少同仁对此说法提出了质疑。其实不管怎么说,大家都可以去想到。杀袁崇焕的责任如果推到文官集团身上,那是名正言顺(本来只是撤职查办,就是你们骂死的),如果在袁崇焕本人身上也是情有可原(你确实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错事),如果放在崇祯头上那就冤了。因为崇祯是最没理由杀袁崇焕的人,袁崇焕是个人才,崇祯唯一的错就是错误的估计了袁崇焕的能力。袁崇焕做一个将军打胜仗可以,让他做一个独当一方的元帅那就不行了。最终把皇太极引到北京,打完之后袁崇焕被撤职下狱,然后那些在战火中被杀的大臣同僚愤怒了,再加上某些*原因,袁崇焕最终被杀。其实他从下狱到被杀有九个多月的时间,崇祯对此是有认识的,袁崇焕虽说不可大用却仍然有用。给他降个职做个将军也就是了,但是遗憾的是,他说了不算。文官集团不干,要么他们因为袁崇焕家被皇太极抢了,要么就是看袁崇焕不顺眼反正死活都要你命。员工集体反对要罢工老板自然被办法,最后就是这么个结果。
由此可见,崇祯他就是再有作为,作为一个没权力的皇帝,他什么也不是。他执政的十七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祖上传下来的的大明帝国一步步的走向灭亡,他想做什么补救却只是看着自己的手下吵个死去活来。所以崇祯本人,他对文臣的那个恨也是滔滔江水。看看他留下来的那些遗言:1、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这句话有争议)2、是文臣人皆可杀。3、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致逆贼直*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临死前遗诏的第一句话)每一句那都是他血泪的控诉。
对此后来的清朝也是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他们认识到了一点:和武将一样,文臣不管是不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末的思想解放潮流,先进的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会在清朝消亡殆尽的原因,在他给国家带来安定的同时,也必然给国家带来封闭与落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6:33
先说崇祯时*和军事概况,明朝开国以来*黑暗,特务锦衣卫诏狱如人间地狱,治国方针残暴,无人道,皇帝随意剥夺他人性命,人人自危,*制度血腥残暴带肉刑带诛灭9族,苛捐杂税不计其数,地主社会土地兼并严重,天灾贪官污吏随处可见,人数最多的农民阶层处在水深火热的压迫命运悲怜处境,崇祯虽勤勉办公有志向却昏庸无成绩,*不行外交不行,军事外行,治国不行,识人用人不行,性格问题多疑,刚愎自用喜欢听好话对报鼠疫的*以造谣罪欺君罪动摇军心罪处死,整个京城都是瘟疫(主要腺鼠疫和肺鼠疫)的天下崇祯居然一无所知,街上尸体无人掩埋,外城内城到处尸体腐臭,此时京城能有多少战斗力的武将和士兵也不知道,军事情况是明军包含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病号无数 拖欠军饷人心涣散战斗力低下。本来可以假装答应李自成的条件换时间,李自成乞封王时候还答应会帮明朝阻挡清军,但是在围城情况下仍然拒绝用这个换作时间,来换取吴三桂回京保卫时间,结果吴三桂最后*投降清军,前期凌迟处死了袁崇焕(袁崇焕不吃不喝昼夜兼程带9000人保卫京师取得前期胜利是多么难得可贵)使明朝加速灭亡,使明朝再也没有有作为的大将。最可笑的还用太监守城门,太监象征性的抵抗一下李自成就开城门投降,最后自己吊死还不承认自己有过错,还把所有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他自己也不想清楚,为什么自己下圣旨为什么要经过明朝内阁特别是内阁首辅同意才能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