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08:4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4:35
不少母亲在喂养宝宝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件头痛的事:。孩子老是不爱吃饭、消化不良这是什么原因? 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尤其是肠胃娇嫩的宝宝更易多发。其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食欲不振、厌食、偏食、排气过多、便秘、腹泻、大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等;长期消化不良易导致消瘦、发育迟缓、免疫力底下,甚至智力、视力的发育减弱。 1)增强胃动力的药物。西药,通过增加胃肠运动,促进胃排空的药物,能改善胃胀、呕吐、恶心等症状,它是以物理运动(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来促进消化,主要适合于各种“动力不足”的情况,这种方式不适用于孕妇及儿童或遵医嘱。代表药物有甲氧氯普胺(又称胃复安、灭吐灵)、多潘立酮(商品名吗丁啉)、西沙比利等。 2)助消化药。指能促进胃肠消化过程的药物,且多数是消化液中的主要成分,如盐酸和多种消化酶制剂等,可用于消化道分泌功能不足,并增强消化酶的活性,以达到帮助消化的目的。一般多为OTC药物,适用于因疾病等引起的单一类型的酶病态缺乏,针对性强,补充量大,非常态下使用,不可做为日常消化辅助品。代表药物有:胃蛋白酶、胰酶、复方淀粉酶、多酶片、稀盐酸等。 3)健胃、化积、消食类中药。主要从具备某些功效的药性食物中提炼,针对性强,价格便宜,效果较明显、短期服用温和安全,但长期食用容易增加肝肾负担,具有肝肾毒性。 在大家眼中中医药是一座伟大宝库,很多人都相信中药是纯天然的,毒副作用少甚至无毒副作用。凡药三分毒,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中药十分讲究用量与配比,在适量与精确配比的情况下,相对于西药来说,中药的毒副作用还是少的多。中药中毒反应是多系统的反应,但是重点是肝肾功能受损。因此,切不可把中药当作补药,长期大量服用。应在医生指导下,按照适当的剂量服用,也不能随便延长用药时间。 4)开胃类药物。主要作用促进胃酸分泌,增强食欲。通常这类药物能够看到明显的效果,宝宝吃饭会香。但是开胃药并不能解决宝宝的消化问题。吃的多吃的好≠消化好吸收好。虽然饭量增加了,吃进去的食物缺不一定能被宝宝很好的吸收,反而加重胃肠负担。妈妈们切不可只看到眼前的现象,而忽视了宝宝体内实际的消化情况。 5)益生菌类产品。益生菌系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它们可以维持肠道菌丛的平衡,改善便秘腹泻等排便状况。益生菌的确对人体有一定好处,但是任何菌种都要保证一定的比例平衡,一旦失衡,即使是原本的益生菌也会带来危害,例如——引发新的感染。首先,益生菌基本都寄生在结肠内,其他消化道内基本上不存在,口服下的益生菌,经过胃酸和其他消化液的‘处理’,能保有多少活性发挥多少作用很难说。其次,益生菌不是对每个人都有好处,有一些产品宣传可以提高免疫力,对于一般人也许是这样,但对于免疫功能真正严重低下的人,如果口服的益生菌真的能起作用,那么就要小心另一方面的威胁——引菌入室!引发新的感染,造成菌血症。最后,宝宝的肠道是天然的益生菌发酵厂,长期补充人工益生菌会让宝宝患上“益生菌终生依赖症”,得不偿失。 6)综合消化酶+益生元类产品。 综合消化酶是从食物中提取的活性酶,消化酶能够帮助将食物中的大分子颗粒分解成活跃的小分子营养,活化食物,使得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不仅能够增强食欲、而且能够增强营养的吸收。 “改变食物以适应宝宝”,让食物更易消化、更适合宝宝的胃肠,同时不增加宝宝胃肠负担,不改变宝宝发育的自然规律。不论中西药,是药三分毒,宝宝的健康拒绝药物成份! 用益生元取代益生菌,不少益生菌是人体本身就有的,只是因为饮食、药物乃至生活习惯的关系,导致肠道内的菌群失去了平衡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与其通过外在补充,来达到不确定的结果,不如给体内本来有的益生菌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它们能够更好地繁衍生存,这也是最安全的方法。这就是益生元,益生元主要是指一些多糖物质或者低聚糖物质,例如松木多糖、麦芽低聚糖、玉米低聚糖、大豆低聚糖等。这些物质和葡萄糖不同,本身不能吸收,不会产生多余的热量,但在益生菌的作用下,却可以产生许多有益机体的有机酸,使肠道PH值下降,并有利于益生菌的生长,完善婴儿肠菌落,调节免疫。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4:35
你说消化超快是因为你全部吸收还不胖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有可能是消渴症。如果是不吸收就是肠胃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