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青年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时怎样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09:3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8:24
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教育
摘要 :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与和谐观念,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用十分鲜明的语言,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能力建设五大任务之一。去年10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要求举全党之力抓大学生思想*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推进剂。
一、当前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
20 世纪末,我国终于顺利加入了WTO,这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入世无疑会对我国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机遇,但随之而来的也是巨大的挑战。入世将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一系影响。经过20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世公认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大量的矛盾在某种情况下会集中出现,并有可能爆发,甚至带来动荡和不安。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重要而关键的转型时期,应该说,“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也符合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从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知识的力量和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己经深入人心,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对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离不开大学教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出来多少跨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了多少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直接关系到我国生产力能否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三大文明能否健康而协调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真正构建。显而易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不仅要培养高科技精英,也要培养大量掌握科学技术的普通劳动者,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逐年的高校扩招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十五计划规定,到2005年,我国适龄青年进入高校的入学率应达到巧%,即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入学率的15-50%的临界点。Ill(P 1-6)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更多的青年有机会接触高等教育,但是,要将这些青年培养成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高校学生思想*工作便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
1、加强和改进主流*思想的引导
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在多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人,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导。社会主义与*主义思想无疑应作为主流意识加以宜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也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宣传和深化教育。大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根据信息网络时代提供的技术优势,根据经济全球的一体化的要求,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在此基础上要采用各种各样的,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教育内容和方式,寓教于乐,使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人生万方数据的精神支柱和航标。
2、培育正确的思想意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还需要培育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形势的正确思想意识和观念。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
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我们有着辉煌的过去,但也须正视严峻的现实。*总*指出“要坚持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关键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21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未最终解决,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差距的拉大,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结构调整的不尽合理等经济上的问题引发了一些列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立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基本国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涉及本国本民族利益时,能坚决地捍卫本国本民族的权益,在实际生活中,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增强国货意识,多消费和使用本民族企业的产品,以支持和帮助本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民族经济。从集体主义出发,自觉抵制西方自由化思想及崇拜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培养集体中团结协作精神和能力,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民族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并不是要求弱化国际意识,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和文化需要中国,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同样也离不开世界,我们思想*教育也要面向世界。在加强基本国情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国际经济形势与对策方面的教育。在思想*教育中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要学习;在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同时,对西方文化思想中的精华要汲取;在抵制西方*霸权的同时,对西方民主*法制建设,和谐社会与社区建设的经验也可以借鉴。强化民族意识,当代大学生在国际环境下才能立足,不迷失方向;增强国际意识,,当代大学生才会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兼收并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
中国入世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会激烈加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人之间,甚至是同一行业的同一类人之间,也充满了竞争。新世纪的竞争是异常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经济下的竞争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为国内、国外经济竟争中的强者。随着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当代企业要在世界经济竞争大潮中获胜,企业要在竞争中谋求发展,就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盟。高等院校担负着为新世纪企业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也提出了一个“激发”四个“创造”。即要激发各个行业人们的创造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倡导竞争,并不意味着处处是对抗,是斗争。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虽然有着激烈的竞争,但竞争并不就完全意味着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相反,事物矛盾的多样性决定了在竞争的基础还有协作和共存。世界上一些大型的经济项目,尖端的科技产品和计划以及人类社会谋求继续发展而面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就需要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我们所提倡的竞争不是对抗性竞争而是协作竞争,在思想*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协作,协作中竞争的思想意识。在校园中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拾和谐的人际环境。培养大学生形成竞争和协作意识,还需要大学生具备两个观念;民主法制观念和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观念。竟争必须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环境和前提下进行,市场经济应该是在法制轨道上运行的经济,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具备民主法制观念,在日后的竞争中他们才会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自觉抵制违规非法的竞争行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21世纪经济活动中要遵守的信用准则,诚实守信是人们互相协作的一个基本条件。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和协作意识,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三、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和谐思想观念
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构建者。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耳濡目染,培育和谐的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更新思想*工作的理念和方式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同的高校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校园内部的硬件设施,如美化校容校貌;合理布局富有特色的校园建筑;增加文化设施,改善师生居住饮食条件,拓展通信和网络服务等等,为建设和谐校园环境打下物质基础。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管理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校园管理不断得到加强,管理*不断得到健全,生活在校园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才能稳定有序地进行。如前所述,在中国已经入世,高校大量扩招,高等教育领域进一步开放,生源质量和素质发生很大的变化的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高校运作规律,更新思想*工作理念和方式。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学生的“生杀大权”,以灌输命令为主体的教育,以“管、控、压”为主导的工作方式能使高校维持运作,但不一定和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进一步产业化,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高等教育本着“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进行收费,学生缴费上学,学生与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契约式”的“出钱”与“受益”的关系。学生出钱,学校就得让学生受益。在改革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今天,民主、自由、公平、公正的思想也已被广大学生崇尚和接纳。高校的思想*工作,传统的灌输式理念,粗暴的“管控压”式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高等院校应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各高校的特点,形成一个“学校领导,政工人员负责,教师协同,学生参与”的高校思想*工作格局,让更多的人参与思想*工作,尤其是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教育变为被动教育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思想*工作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思想*工作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充满活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既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性格特点,又能通过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品质与人格。校园文化是思想*工作在新时期一种很好的载体。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位。将思想教育融汇于文娱活动中,使学生在美感欣赏、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潜意识和形象化的教育,变枯糙的思想灌翰为充满趣味的心灵体验,学生更乐于接受,思想教育也更见成效,校园内的氛围也更为轻松活泼,和谐自由。
2、建立和健全校园保障体系,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照顾。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以后,部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当然,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不仅仅包括经济上贫困的学生,也包括存在其它问题的学生群体。学生生活上的负担和不顺,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剧烈的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等等,都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便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这些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汇入了高校的弱势群体建立和完善校园保障体系,相对贫困学生而言,就是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帮助,从而走出困境。校园保障体系有别千社会保障体系。就目前来看,助学贷款、贫困学生补助金是其主要内容,但是二者所扶助的贫困学生毕竟有限,且两者都是*行为。在有条件的高校,也可吸引一些富有企业或企业主捐资建立助学基金,帮扶贫困学生。贫困学生虽然贫困,但都年轻力壮掌握着一定的知识学校成立一定的勤工俭学机构,指导贫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把勤工俭学作为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加以建设和完善,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还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艰苦奋斗的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心理疏导机构的建设在各个高校的状况不容乐观,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咨询和疏导相对滞后。一些高校缺乏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引进专门的心理学人才。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需要专门的机构,专业化的人才,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的政工人员,也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学生的思想问题缠绕在一起,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和思想*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思想*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育成健康的人格。和谐校园更有利于思想*工作的开展,培养正确的*信仰。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最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
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10:22 人民网
【内容摘要】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也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等角度深含有对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基本要求和殷切期望。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和谐精神和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已被日渐弱化。怎样培养大学生的这一精神?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次提出了几点对策:通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谐哲学;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还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总*将其基本特征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1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要求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决定》还要求我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具有和谐精神的人去实现。作为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和谐精神,包括合作精神、协作精神、团结、顾全大局、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丰富的内涵。其中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尤为重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现状不尽如人意。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了几点对策:通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谐哲学;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合作素质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间存在差距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含对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基本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内在要求?“从实践上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例和机制。”(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4年11月30日第14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提出了要求。
从人际关系角度,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就需要大学生树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理念。《决定》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互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大学生建立各种各样人际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为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因此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互动即团结互助、平等友好、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尤其是要培养合作精神,树立“竞合”意识。同时,大学生身心要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而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要使社会成员能够实现多赢互利,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处理。《决定》把人民群众利益划分为根本利益、不同方面利益和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几个层面。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就不必开展你死我活的斗争。这就要求大学生用合作、共赢、双赢代替“零和”游戏,代替你死我活的斗争和恶性竞争。《决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这实际上也是要求大学生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做到集体利益优先,并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和谐共存——这正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顾全大局,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不急功近利,考虑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既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可实现共赢,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之间也可以实现共赢。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合理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国际经验看,最稳定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的社会。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中间阶层,成为未来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如今社会转型期,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要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工人(包括知识分子)、农民以及其他社会阶层的人群与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党和*的合作,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前提。但在一段时期内,各种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人民内部仍然存在各种矛盾,如城乡差别的矛盾,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众与弱势群体的矛盾,城镇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部分干部与群众的矛盾等等。和谐哲学不仅有助于维护秩序和稳定,而且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几千年来封建统治的超稳定结构正是以儒家和谐哲学为基础的。树立和谐、合作思想的大学生无疑会成为未来社会和谐的基石。
2.大学生的和谐精神与合作素质的现状
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和自身的个性发展上还存在不和谐的情况。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忽视。人们甚至很少提及集体主义精神,往往用协同精神、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取而代之,实际上这几个概念是有差别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而其他几个概念则是中性词。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比如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使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脱节;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在人与人的关系或人际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过分强调了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忽视了合作,造*际关系的紧张。一些大学生甚至为了评上各种先进、奖学金或入党展开不正当的竞争。在个性全面发展方面也存在不和谐因素。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在一些高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而导致学生身心未能全面发展,甚至出现畸形发展。各种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比较突出。
社会更重视团队精神,高等学校更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2001年7月29日播出的*电视台二套《对话》节目有一场企业家与大学校长的对话。时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李开复博士更看重求职人员的人品和团队精神,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陈章良教授则更看重学生的创新、执著、自信等素质。他们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反映了大学培养目标与社会、企业的需要存在着一定距离。一方面,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几乎很少开设专门的团队训练课,另一方面,社会又需要具有团队精神的人。国外的大公司对新录用的员工往往要进行团队精神的训练。
大学生素质中进取精神等占优势,而合作精神等不足。2000年,武汉大学曾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题对当代大学生质量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大学生具有相对优势(65分以上)的是:“爱国热情”、“进取精神”、“专业水平”、“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等等,大学生相对不足(60-65分)的是“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绝对不足(60分以下)。用人单位最看好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占91%),而“合作素质”、“*素质”、“身体健康”、“吃苦耐劳”和“心理素质”依次为用人单位看重(俞俭:《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武汉大学调查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0年9月19日,第5版)。其中合作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敬业精神实际上均可归结为合作。人际关系指人与人的合作;敬业精神意味着对自己工作所在集体的认同,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投入和执著。心理素质则体现了个人身心内在的和谐程度。
3.大学生合作素质、和谐精神欠缺的原因分析
“窝里斗”思想和近代斗争哲学泛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民族精神这样的精华,又有其糟粕,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心计之争、勾心斗角、“窝里斗”等等。长期以来中国自给自足、封闭的小农经济的分散倾向也不利于合作、团队精神的形成。近代以来*斗争哲学更强化了这种斗争意识。这种“斗争哲学”适应了新民主主义*的需要,但1957年后被泛化了,形成斗争思维的惯性,一味讲究对立面的斗争,排斥了和谐、合作。
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带来的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从西方传入的个人主义思潮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观点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教育造成很大冲击。从而造成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的缺失。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各种运行机制包括竞争机制不健全造成过分强调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出现了追逐个人价值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消极现象。加上各种改革必然涉及到各种利益调整和利益冲突,使得以共同利益为前提的合作很难建立起来。
家庭、学校以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的导向片面强化竞争精神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曾面临一系列竞争。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好学校好专业就意味着好职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残酷的升学竞争、未来预期的巨大就业竞争压力也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近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2005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首次突破百万。竞争精神被强化的同时,合作精神被淡化了,从而导致合作精神不足。
二、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精神、集体主义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对策
大学生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提高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不能局限于提高合作能力本身,而应具有更开阔的视野。除了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外,高校与大学生不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入手提高大学生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
1.通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谐哲学
提高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的一面与中国传统和谐哲学的倡导。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包括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要和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那样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最低要求。将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作为大学生的指定选修课,或开设类似的人文讲座,同时要营造重视和谐精神的校园环境。
累死我了 给分把 ^_^
http://news.sina.com.cn/
参考资料:http://www.anyang.gov.cn/aydx/xueshengchu/szjy/index001.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8:24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教育
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等,决定了将大学生思想*教育纳入和谐社会视野。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动员全社会力量尽可能多地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和谐社会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
我们要抓好牵涉观念、教材建设、方法、机制*等方面的基础性和谐,牵涉教育主体即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教育方法的匹配性和谐,牵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网络化社会相适应、提升民族精神的适应性和谐,牵涉管理、育人和预警功能以及激发创造、化解矛盾与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功能性和谐,构建大学生思想*教育更加和谐的目标体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不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大学生思想*教育,使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大学生思想*教育何以纳入和谐社会视野
将大学生思想*教育纳入和谐社会视野,是由二者的本质和内涵决定的。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还必须看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它自然要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公民进行思想*教育。若对和谐社会的具体内涵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就会更加明晰其中的道理。首先,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思想*教育的激励功能。而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赖以存在的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更是离不开思想*教育的育人功能。其次,和谐社会应该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够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要求用法治和制度,也要借助于思想*教育来疏导。再次,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得到加强,社会管理*不断得到健全的社会。党、政、群和社团等组织思想*教育功能的发挥,易于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将大学生思想*教育纳入和谐社会视野,还可以从和谐社会提出的时代背景中找到依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做好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同时,认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的稳定和谐。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敏锐并且最少保守的青年群体,他们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发展不和谐的情况,更加迫切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将大学生思想*教育纳入和谐社会视野,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密切相联。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为生,各得其养以成”。“和谐”与“中道”被认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样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历来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事实上已经把思想*教育纳入了和谐社会的视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大学德育的文件中,都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在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情况下,将大学生思想*教育纳入其视野,也就顺理成章了。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动员全社会力量尽可能多地帮助大学生
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同时又蕴纳着强烈的和谐意蕴,给大学生思想*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应当以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目标之一。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国*的导向对社会和谐问题关注不够。反映到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就是在认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时,比较多地强调它的*功能。对于思想*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则很少谈到。强调思想*教育的*功能没有错,非常正确,必须长期坚持。但是,这并不是说思想*教育只发挥好*功能就够了。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情况下,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也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总体规划,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
启示之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新理念、新认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来说,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过去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认识,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教育工作者,着眼点是“管理学生”,视界在学生、在手段,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启示之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重要育人功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启发我们加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校园文化概念本身来看,它属于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校园文化不是脱离大学生生活的,而是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个载体,由于文化本身的特性,蕴藏着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重要育人功能。近年来,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高校一道绚丽的校园风景线,但是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和谐性。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应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启示之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应把动员全社会力量尽可能多地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点内容抓好。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并不是说没有矛盾,没有问题,而是说构成社会的各要素处于外部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中,会互相包容、协调动作、良性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大学生思想*教育时,应把动员全社会力量尽可能多地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群体妥善解决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从一般意义上讲,思想*教育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但是,思想问题的产生是有其主客观因素的,是与他们自身的生存发展密切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做思想*教育的过程。思想*教育如果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启示之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必须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全社会健康的心理,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只有处在和谐的心理状态下,才乐于接受教育。而有些违纪行为,就是心理障碍或心理不和谐的结果。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施以大道理,而需进行耐心的心理辅导来加以解决。但是,在实际工作,学生的心理状况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思想*教育脱离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状况,其教育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要采取切实措施,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不断探索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思想*教育目标体系的和谐,有高度和谐和低度和谐之分。我们追求的是动态的、发展的高度和谐
构建大学生思想*教育更加和谐的目标体系
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更加和谐的目标,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把大学生思想*教育作为一个总目标,那么在这个总目标下,可以分解出若干子目标。这些子目标主要有:
(一)基础性和谐。就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教育而言,在总体上处于较好的发展状态下,还存在诸如重视不够、教材建设滞后、办法不多、机制*不适应等不和谐的音符。这些基础性的不和谐,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深层次矛盾的具体体现,亟待*和处理。否则,就会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教育整个系统的和谐运转。一是要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用*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二是坚持用科学的精神规划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体系,坚持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与健康素质的统一,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和谐统一。三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四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将大学生思想*教育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
(二)匹配性和谐。一是指教育主体即学校、家庭、社会的匹配性和谐。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家庭是重要场所,社会是大课堂。他们之间不可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合力的结果,只不过在不同的品质和素质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学校要积极主动建立与家族相互沟通的渠道,同时争取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努力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和工作机制。二是指教育方法的匹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较之过去要复杂得多,有很多不是一种方法就可以解决的。这就要求根据思想问题的具体情况,比较分析不同的方法的功能和优势,联合匹配作战。比如,由实际问题产生的思想问题,就可以用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来解决。由心理焦虑或障碍产生的思想问题,就可以用思想*教育与心理咨询辅导相结合来解决。这种匹配性,不是两种或更多方法的简单相加,而是要达到和谐的程度。
(三)适应性和谐。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是客观变化着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建构适应性和谐的目标体系。一是要充分体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时代特点,引导大学生在价值多元的文化冲突背景下,增强自立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并基于市场经济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良好心理素质。二是要充分体现与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时代特点,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提升民族精神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引导大学生吸取现代文明成果,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三是要充分体现与网络化社会相适应的时代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大学生思想*教育时空,拓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领域,牢牢把握互联网上思想*教育的主动权。
(四)功能性和谐。功能性和谐和适应性和谐是相互联系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环境的变化,相应地要求其功能不断拓展。一是管理功能、育人功能和预警功能的和谐。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矛盾的积累,近年来部分高校出现了一些学生的突发事件。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将功能延伸到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具有预警功能。这种预警功能,还要建立与管理功能、育人功能和谐发挥作用的机制。二是激发创造的功能和化解矛盾、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功能的和谐统一。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和创造力进发相统一的社会,思想*教育既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要积极教育引导学生,做好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工作。
大学生思想*教育目标体系追求的是动态的、发展的高度和谐。这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8:25
受教育了,汗ing。。下次我也论文这位兄弟帮忙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8:25
挖塞,和考题一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8:26
一、当前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
20 世纪末,我国终于顺利加入了WTO,这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入世无疑会对我国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机遇,但随之而来的也是巨大的挑战。入世将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一系影响。经过20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世公认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大量的矛盾在某种情况下会集中出现,并有可能爆发,甚至带来动荡和不安。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重要而关键的转型时期,应该说,“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也符合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从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知识的力量和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己经深入人心,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对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离不开大学教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出来多少跨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了多少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直接关系到我国生产力能否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三大文明能否健康而协调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真正构建。显而易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不仅要培养高科技精英,也要培养大量掌握科学技术的普通劳动者,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逐年的高校扩招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十五计划规定,到2005年,我国适龄青年进入高校的入学率应达到巧%,即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入学率的15-50%的临界点。Ill(P 1-6)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更多的青年有机会接触高等教育,但是,要将这些青年培养成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高校学生思想*工作便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
1、加强和改进主流*思想的引导
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在多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人,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导。社会主义与*主义思想无疑应作为主流意识加以宜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也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宣传和深化教育。大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根据信息网络时代提供的技术优势,根据经济全球的一体化的要求,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在此基础上要采用各种各样的,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教育内容和方式,寓教于乐,使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人生万方数据的精神支柱和航标。
2、培育正确的思想意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还需要培育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形势的正确思想意识和观念。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
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我们有着辉煌的过去,但也须正视严峻的现实。*总*指出“要坚持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关键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21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未最终解决,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差距的拉大,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结构调整的不尽合理等经济上的问题引发了一些列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立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基本国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涉及本国本民族利益时,能坚决地捍卫本国本民族的权益,在实际生活中,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增强国货意识,多消费和使用本民族企业的产品,以支持和帮助本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民族经济。从集体主义出发,自觉抵制西方自由化思想及崇拜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培养集体中团结协作精神和能力,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民族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并不是要求弱化国际意识,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和文化需要中国,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同样也离不开世界,我们思想*教育也要面向世界。在加强基本国情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国际经济形势与对策方面的教育。在思想*教育中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要学习;在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同时,对西方文化思想中的精华要汲取;在抵制西方*霸权的同时,对西方民主*法制建设,和谐社会与社区建设的经验也可以借鉴。强化民族意识,当代大学生在国际环境下才能立足,不迷失方向;增强国际意识,,当代大学生才会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兼收并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
中国入世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会激烈加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人之间,甚至是同一行业的同一类人之间,也充满了竞争。新世纪的竞争是异常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经济下的竞争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为国内、国外经济竟争中的强者。随着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当代企业要在世界经济竞争大潮中获胜,企业要在竞争中谋求发展,就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盟。高等院校担负着为新世纪企业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也提出了一个“激发”四个“创造”。即要激发各个行业人们的创造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倡导竞争,并不意味着处处是对抗,是斗争。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虽然有着激烈的竞争,但竞争并不就完全意味着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相反,事物矛盾的多样性决定了在竞争的基础还有协作和共存。世界上一些大型的经济项目,尖端的科技产品和计划以及人类社会谋求继续发展而面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就需要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我们所提倡的竞争不是对抗性竞争而是协作竞争,在思想*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协作,协作中竞争的思想意识。在校园中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拾和谐的人际环境。培养大学生形成竞争和协作意识,还需要大学生具备两个观念;民主法制观念和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观念。竟争必须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环境和前提下进行,市场经济应该是在法制轨道上运行的经济,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具备民主法制观念,在日后的竞争中他们才会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自觉抵制违规非法的竞争行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21世纪经济活动中要遵守的信用准则,诚实守信是人们互相协作的一个基本条件。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和协作意识,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三、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和谐思想观念
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构建者。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耳濡目染,培育和谐的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更新思想*工作的理念和方式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同的高校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校园内部的硬件设施,如美化校容校貌;合理布局富有特色的校园建筑;增加文化设施,改善师生居住饮食条件,拓展通信和网络服务等等,为建设和谐校园环境打下物质基础。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管理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校园管理不断得到加强,管理*不断得到健全,生活在校园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才能稳定有序地进行。如前所述,在中国已经入世,高校大量扩招,高等教育领域进一步开放,生源质量和素质发生很大的变化的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高校运作规律,更新思想*工作理念和方式。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学生的“生杀大权”,以灌输命令为主体的教育,以“管、控、压”为主导的工作方式能使高校维持运作,但不一定和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进一步产业化,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高等教育本着“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进行收费,学生缴费上学,学生与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契约式”的“出钱”与“受益”的关系。学生出钱,学校就得让学生受益。在改革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今天,民主、自由、公平、公正的思想也已被广大学生崇尚和接纳。高校的思想*工作,传统的灌输式理念,粗暴的“管控压”式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高等院校应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各高校的特点,形成一个“学校领导,政工人员负责,教师协同,学生参与”的高校思想*工作格局,让更多的人参与思想*工作,尤其是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教育变为被动教育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思想*工作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思想*工作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充满活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既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性格特点,又能通过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品质与人格。校园文化是思想*工作在新时期一种很好的载体。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位。将思想教育融汇于文娱活动中,使学生在美感欣赏、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潜意识和形象化的教育,变枯糙的思想灌翰为充满趣味的心灵体验,学生更乐于接受,思想教育也更见成效,校园内的氛围也更为轻松活泼,和谐自由。
2、建立和健全校园保障体系,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照顾。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以后,部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当然,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不仅仅包括经济上贫困的学生,也包括存在其它问题的学生群体。学生生活上的负担和不顺,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剧烈的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等等,都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便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这些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汇入了高校的弱势群体建立和完善校园保障体系,相对贫困学生而言,就是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帮助,从而走出困境。校园保障体系有别千社会保障体系。就目前来看,助学贷款、贫困学生补助金是其主要内容,但是二者所扶助的贫困学生毕竟有限,且两者都是*行为。在有条件的高校,也可吸引一些富有企业或企业主捐资建立助学基金,帮扶贫困学生。贫困学生虽然贫困,但都年轻力壮掌握着一定的知识学校成立一定的勤工俭学机构,指导贫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把勤工俭学作为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加以建设和完善,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还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艰苦奋斗的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心理疏导机构的建设在各个高校的状况不容乐观,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咨询和疏导相对滞后。一些高校缺乏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引进专门的心理学人才。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需要专门的机构,专业化的人才,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的政工人员,也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学生的思想问题缠绕在一起,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和思想*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思想*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育成健康的人格。和谐校园更有利于思想*工作的开展,培养正确的*信仰。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最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
参考资料: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