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13:2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5 15:34
魏晋南北朝,上接秦汉时代,下启隋唐时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许多出现于秦汉时代的*制度都在魏晋南北朝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为隋唐时期新的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魏晋南北朝虽然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孕育创新的时代。本文就介绍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官制、地方官制和选官制度的变化。
一,*官制的变化:三省制的形成秦汉时期,*的官僚制度为“三公制”:丞相掌握行政权,御史大夫掌握监察权;太尉掌握兵权。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这种制度开始发生了变化。汉武帝重用侍中、尚书令、大将军等和自己亲近的人,形成了一个“内朝”。内朝形成后,三公沦为了外朝,只负责执行命令。这样的制度变化为尚书、侍中等职位权力上升做好了准备。东汉时期,尚书台正式成为了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的权力达到了顶峰。虽然东汉也有三公的设置,但是“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也就沦为了虚职。
内外朝
发展到了曹魏,尚书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如曹操时期,荀彧为尚书令,掌握全国政务,常居中持重。为了*尚书令的权力,皇帝又开始设立新的内朝机构以应对。曹丕继位后,又将内侍机构秘书令改为中书令,组建为中书省。从此,国家决策权就掌握在皇帝控制下的中书省,而原本的尚书省也就沦为执行机构。这个过程和汉武帝实行中外朝是如此的相似。不过尚书的权力还未完全减弱,虽然失去了决策权,但是全国的政务也必须要先送到尚书省。
魏晋时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门下省开始出现。门下省源自于侍中,属于皇帝的秘书机构。皇帝的许多政令都征询了侍中的意见。魏晋时期,侍中的地位开始迅速上升。在西晋之前,侍中主要是回答皇帝的疑问,而西晋以来,侍中可以对皇帝“拾遗补阙”,也就是主动纠正皇帝的错误。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改“侍中寺”为“门下省”,成为了正式的*机构。到了东晋时期,皇帝颁发诏书﹐一定要先通过门下省的审核,从而让门下省拥有了固定的封驳权。此后的南北朝,也基本沿袭的魏晋的制度,出现了三省并存的局面。
三省六部制
三省并存局面的出现,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这种*中,中书省拥有决策权、门下省拥有审议权、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样就是的三省可以相互的牵制,并且减少了*决策的失败。甚至连皇帝的命令也要必须经过中书省来起草,经过门下省审核,因此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对君权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宋朝有言“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三省六部的形成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官制走向了成熟和完善。
二,地方制度的变化:州郡县制走向衰亡从春秋战国以来,郡县制开始兴起。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了郡县制。西汉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到了东汉,郡县制发展成为了州郡县*机构。郡县制的设置是为了加强*集权,但是在东汉演变为州郡县*后,州的权力过渡膨胀,造成了东汉末年的地方州牧割据的现象。
东汉十三州
针对以上的情况,从曹魏开始,历代开始剥夺州的权力,缩小州的管辖范围。在两汉时期,全国共有十三个州,到了西晋统一后,增加到了二十一个州。西晋之后,州的设置就迅速增加。东晋时期,北方战乱,许多士族和流民南迁。东晋*在其聚居地设置了大量的侨州,侨郡、侨县,造成地方*制度混乱。南北朝时期,各政权更是滥设州郡。到了南北朝后期,北方有了221个州、508个郡,南方有了107个州、586 个郡,甚至出现了许多州郡无县可辖的局面。州的大规模设置,使得州的管辖范围已经缩小到了比以前的郡还小,因此州郡县*行政机构已经走向了尽头。
南北朝的部分州
隋朝建立后,废除了中间郡的设置,直接以州统县,形成了州县二级制度。同时,隋文帝还裁撤了大量的州,最后全国州的数量*在300个。隋文帝的*,使得现在的州和过去的郡的大小已经差不多了。隋炀帝上台后,继续实行隋文帝的*,使得全国的州仅剩下190个。隋炀帝还改州为郡,以试图恢复郡县二级制,不过唐朝又重新确立了州县二级制。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为唐宋时期的道路制形成做好了铺垫。
隋朝
三,选官制度的变化——九品中正制走向衰落两汉时期,实行了察举制,也就是地方向*推举人才。其标准是才能和品德。然而其中的标准却是难以掌握的,因此后来察举制被地方豪强宗族垄断。当时民谣讽刺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策良将怯如鸡。”显然,察举制已经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曹魏建立后,试图将过去的察举制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形成了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的运行模式和察举制是大同小异的,主要的区别在于九品中正制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如九品中正制中专门设置了中正官来品评人才,划分人才的品级。当时将人才划分为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其主要依据是才能、品德和门第。在选拔的过程中,还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核查。这项制度在魏晋前期是有利于选拔一些有能力的人才的,然而到了后期,又被士族垄断。左思在其诗中讽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到了南北朝时期,士族的*地位开始下降,九品中正制开始走向衰落。南朝的建立者刘裕出生于寒门,登上皇帝之位后也重用寒门。在梁朝时期,发生了侯景之乱,江南的士族被消灭殆尽。 陈寅恪指出:“梁末之乱,为永嘉南渡后的一大结局。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此后,南朝的士族一蹶不振,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就是暗指士族大姓的衰落。在北方,经历了河阴之变,王公百官被杀者达2000人,也大大削弱了士族的势力。
乌衣巷
士族的衰落,使得原来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下去了。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下令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实行了考试选官。隋炀帝时期,又开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在此后的1000多年的时间里,科举制一直是中国的主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出现又进一步加速了士族的衰落,到了宋朝,士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5 15:34
我觉得让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更快速了,还有就是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最主要的是让人们生活在一片和谐安宁的社会当中等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5 15:35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您好,很高兴为你服务。我是天已微凉在线答疑老师,擅长K12教育,累计服务用户2.1万人 ❤️我努力2分钟之内回复您~❤️提问南朝*中枢结构的变化过程结果以及影响
回答三省制度的确立,加强了皇帝对于**的管控。并且各省*各尽其职,使得国家运转的十分迅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度,是封建王朝一个完整严密的官僚体系。它们的出现提高了王朝的行政效率,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并且三省的出现,使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权利被分散开来,使得皇权进一步加强。三省各行其事,充分调动了封建帝国的机构运转!三省制度,是我国官制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它的出现,使得封建王朝*制度趋于成熟。而它对后世的影响也长达千年,历朝历代皆用三省制度!
诚心为您解答每一个问题!您可以选择关注我,点击我头像,然后以后你有其他的问题也可以找到我,再次咨询我!随时为你服务
如果觉得我的服务不错 ,可以动动你尊贵的手指,给俺个赞。点个五星 ,手留余香祝你岁月静好,幸福美满
提问南朝*中枢的变化,过程,结果以及影响
回答不是告诉你了
南朝宋之后设有门下省,至此确定了三省制度。门下省负责献计策和劝谏皇帝,参与机密之事,又成为大权掌握的机构。
南朝政承袭东晋,实行州郡县*制。而侨州郡县及双头州郡也因为土断而变成一般州郡。自东汉末期实施的州郡县*制,到隋平陈后改为州县二级制而结束。
北朝政区承袭十六国,如同南朝一样为州郡县*制。然而州辖区不大,州刺史可越郡级直接管理县,使得郡级逐渐虚级化,到583年隋朝正式定为州县两级制。
三省制度,是封建王朝一个完整严密的官僚体系。它们的出现提高了王朝的行政效率,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并且三省的出现,使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权利被分散开来,使得皇权进一步加强。三省各行其事,充分调动了封建帝国的机构运转!三省制度,是我国官制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它的出现,使得封建王朝*制度趋于成熟。而它对后世的影响也长达千年,历朝历代皆用三省制度!
如果觉得我的服务不错 ,可以动动你尊贵的手指,给俺个赞。点个五星 ,手留余香祝你岁月静好,幸福美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5 15:3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只强调门第出生。因此导致魏晋时期的寒门没有出头之地。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5 15:36
转型之后让社会更加的稳定,农民百姓生活的更加幸福,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