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14:3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5 05:34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
扩展资料
正常参考值
0.40~0.75(40%~75%);(1.80~6.3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
急性和化脓*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2.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中性粒细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5 05:34
中性粒细胞又称为嗜中性粒细胞或多形核嗜中性粒细胞,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
1、特点: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
2、数量: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3、作用: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
4、存活: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
5、来源: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
扩展资料:
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参考值:0.40~0.75(40%~75%);(1.80~6.30)×109/L
中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急性和化脓*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中性粒细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5 05:35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具有吞噬杀菌功能,与机体防御和抗感染过程有关。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
中性粒细胞(+)表示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加的意思,见于骨髓增殖综合症、细菌感染、某些寄生虫病、组织局部缺血或坏死、癌和何杰金氏病、急性出血和急性溶血之后、代谢性疾病(痛风危象、糖尿病酸中毒、肾功能不全)、炎症综合性、*反应和各种中毒。
扩展资料:
正常参考值
0.40~0.75(40%~75%);(1.80~6.30)×109/L
增多
急性和化脓*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性料细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5 05:35
病情分析: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具有吞噬杀菌功能,与机体防御和抗感染过程有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就是指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比例相对增加。如当白细胞增多,特别是伴有中性粒细胞的明显增多时,多表明机体有炎症表现,多是急性细菌感染的表现。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5 05:36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
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
/iknow-pic.cdn.bcebos.com/38dbb6fd5266d0167aeff75a992bd40734fa35c9"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38dbb6fd5266d0167aeff75a992bd40734fa35c9?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8dbb6fd5266d0167aeff75a992bd40734fa35c9"/>
扩展资料:
嗜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外,中性粒细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并参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反应,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
抗体直接作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中性粒细胞通过其Fc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IgGFc段结合,发挥ADCC作用,从而导致细胞毒型*反应损害;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局部。
中性粒细胞通过Fc受体和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吞噬之。吞噬过程中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溶酶体酶类,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
在IgE介导的速发型*反应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说明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速发型*反应导致的病理损害(刘约翰等,1993)。嗜中性白细胞(Neutrophil)同时也在利用次氯酸用来杀灭细菌。
参考资料来源:/ke.baidu.com/item/%E4%B8%AD%E6%80%A7%E7%B2%92%E7%BB%86%E8%83%9E"target="_blank"title="网页链接">百度百科——中性粒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