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18: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1:02
同音异义词顾名思义就是具有相同的发音而其所表达的意思却大相径庭的词。在生活中,由于同音词没听清楚,或是错误理解其意思,无意中碰上另一个同音异义词,就会引出笑话。当然也有故意借用这种手段的。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与和珅分别担任侍郎和尚书,有一次两人同席,和珅见一狗在桌下啃骨头,问纪晓岚:“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马上回答:“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
这段对话两人实为互相攻击,但都用了同音或谐音,使意思含而不表,戏之有度。
在狗啃骨头上会做文章的不只清代这两位大人,苏东坡在这方面也有一套。
这天,苏东坡与友人、承天寺的和尚参蓼泛舟赤壁,见一狗在河滩上啃骨头,马上灵机一动,说:“狗啃河上(和尚)骨。”参蓼一听,觉得话中有话,马上回敬一句:“水流东坡诗(尸)。”两人听罢都哈哈大笑。
因为,表面听来,是吟诗写实,颂扬风雅,实际是相互戏弄,相互嘲笑。
如果将谐音与双关法相结合使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清代末年,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不学无术却参加科举考试,试卷到手,不能成文。焦急之余,想在试卷上写上“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之亲戚。”他因不会写“戚”字,竟写成“我是李中堂之亲妻。”主考官阅后,批道:“所以我不敢取(娶)。”由于主考官取考生的“取”与“娶”同音,就把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扯到了一起。
灵活巧妙地应用同音异义词,可令人开怀一笑且又常含有颇深的隐喻,这是一种典型的调侃、戏弄言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