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18:3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5 05:36
应该看到,这不仅仅是一部反映人性之恶的作品,搬出弗洛伊德来并不能解释作品的全部。况且弗氏并没有“人性本恶”之类的表达,这样的理解是后人的误会。弗氏只是提出了潜意识层面的学说,并没有为它定性。1954年,正是大战结束、冷战开始的年代,大战还会不会爆发,冷战何时能够结束对人们来说完全不可预期。存在主义的应时出现,便是这种“世界情绪”的集中反映。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和心理阴影一方面有力的冲击着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的理性和乐观主义传统,一方面加剧着人文主义哲学的悲观化倾向和科学主义研究方向(不能不说是一种逃避)的兴起。
小说和影片中都多次暗示者一次飞机失事是和战争有关,同时班森机长的逃跑是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事件,西蒙在解释他的逃跑时说,“他害怕我们所有人”。西蒙说出了这一事件的本质。班森并没有自杀,而是躲到了山洞里。也许班森确实因为高烧而神经失常,不过他选择逃避人群本身,却毫无疑问的表露出“他人就是我的地狱”的思想,这与大战之后人人自危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影片中还有猪小弟谈到*潜艇将我们捉去将会怎样的一个场景,影片中杰克的所作所为,正是尼采主义强力意志的形象化表现,当然,戈尔丁有意让杰克扮演的是被希特勒曲解之后的尼采主义。可见,这部作品是具有时代特征的。
当然,随着90年代苏联的解体,铁幕已拉起,冷战已不复存在,然而能否认为诞生于那个时代的作品就因此丧失了它被解读的价值呢?诚然,很多时代性非常强烈的作品确实已经走下舞台,而另外一些却正因为时代的变换才使得它们自身具有的那些超越时代的光辉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5 05:37
当孩子们刚上岛的时候,穿戴的很整齐,伐木时候唱的歌曲,还是嘹亮的军歌,晚上还讨论电视上在放着什么电视节目,日夜篝火不熄,对于救援满怀信心。任何人对群众的话语权,是一个大海螺,拿到这个海螺,只需要说一声就可以,这是一直坚持理性的拉夫提的建议。这一切都强调着孩子们身上文明,民主与自由的印记。
作为“反派”的杰克,组织了一只全面向“野蛮人”靠拢的“杀猪队”,他们对救援不抱任何希望,只希望杀死更多的野猪,吃到更多的肉,拉夫一派的人也逐渐倒戈。变成“野蛮人”的“杀猪队”逐渐建立了领袖的个*威与自己的规则,山洞中从未有人看到过的“怪物”成了具备震慑力的假想敌,维持着团体的团结。后来他们终于开始杀人,杀不听话的人,杀被怀疑是怪物的人,理直气壮,兴高采烈,因为他们深信,这都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活下去。
结尾,始终不肯变成“杀猪队”的拉夫,奔跑在大火熊熊的岛上,身后是已经彻底去文明化的嚎叫着的男孩们,他们要杀死拉夫,这个唯一身上还有理性与文明印记的人。
其实从他们上岛的那一刻起,就该预料到这样的结局,毕竟象lost那样理想化的剧情,只能发生在商业电视剧里。当人类面对生存问题的时候,文明与理性,往往是最先被抛弃的东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5 05:37
一群读军校的男孩子因一次飞机失事误堕荒岛,这些孩子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八岁,仅存的一个大人也正在死去。一方面要积极的求生,一方面要积极的求救,这两方面看起来并不矛盾,但是却将这些天真的孩子分成了两派,最后两派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杀戮,人,与禽兽的分别,究竟有多少呢?
不论片中有多少*隐喻,单单作为荒岛生存片来看,这个片子都是非常好看的。我惊喜的发现了〈lost〉中那些熟悉的情节,找水,猎杀野猪,山洞中可能存在的怪物,连那个岛好象都是一个地方,只是玄虚更少一些。不同的是这些孩子们面对的困难,远远超过lost,他们什么都没有,连生火的工具,也只有男孩piggy的一副眼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