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茨威格写的)简介,以及最精彩的部分和评析。要有所选片段,谢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19: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02:02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的作者斯蒂芬—茨威格(Srer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扰太人家庭。主要作品有《三大师传》《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入的回忆》等。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20世纪20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和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本书中,作者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平实顺畅的文字叙述了他所认识的特定时期的各种人物,他亲身经历的社会*事件,他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感受,记录了当时欧洲从一战前夜到二战欧洲危局的社会现实,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以其精致细腻的心理小说闻名于世,同时又以优美浑厚的传记作品享誉世界。他先后创作了十八部传记,这些作品涉及到人类思想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他笔下的人物既有饱含悲悯之情的文学大师,又有品格卑劣、上下其手的阴险政客,也有以良心反抗暴力的精神斗士,以血肉之躯探索世界未知领域的探险家等。这些传记题材广泛、文笔清丽,折射理性又饱含*,寄托了作家深切温暖的人性关怀和对欧洲人文精神的现代沉思。
读者总是习惯于在作品中寻找作家的心迹和意图。作为20世纪三大传记家之一的茨威格,是否也会在他众多的传记作品中或隐或显地留下些许自我的印记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传记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透过作品可以深度把握作家的自我。以法国最著名的传记家莫洛亚为例,他认为“传记是一种表现的手段,传记家以此来迎合他自己本性中的秘密需要”。莫洛亚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传记写作:“写《雪莱传》是为了表达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种哲学理念和浪漫主义的感情,写《狄斯莱里传》则是为了表达一种民主的保守主义的*教义。”以此类推,若是选一部最能体现茨威格传记风格的作品,则非《昨日的世界》莫属,因为这部自传体现了茨威格心中最强烈的本能愿望:保持自由。
自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于茨威格而言,“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在失去奥地利公民身份和禁止用自己的母语写作和出版后,茨威格怀着无比压抑和痛楚的心情创作了《昨日的世界》。在这部自传中,茨威格以真诚质朴的情感,深邃流畅的文笔记录了他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所认识的作家和艺术家,他置身其中的社会*事件,他对那个独断专行的政局的失望,同时流露出各种细腻曲折的心路历程。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是在作家辞世的前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部遗世之作对他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茨威格曾说:“在我的传记文学中,我不写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物,而只写那些保持着崇高精神的人物。”通读全文,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对昨日美好的太平世界的留恋和缅怀,同时也可以觉察到他对现今*狂热的非理性世界的痛心和失望,以及对未来自由、和平的理性世界的憧憬和向往。
在《昨日的世界》的开篇,茨威格首先把他热爱自由的天性归功于他父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甘于淡泊的性格。出于同他父亲一样的那种内在自豪感,茨威格拒绝任何形式上的荣誉,他没接受过一枚勋章,一个头衔,或担任过某个协会的会长等。茨威格曾说他之所以在内心还感觉到自由,并把它看成唯一可靠的财产,就是得益于这种性格。父亲的言传身教,自由的家庭环境启发诱导了茨威格自由天性的自然生长,家乡维也纳深厚的人文艺术气息也同时滋养着这位优秀的维也纳之子。然而,学校死板僵化的旧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让从小酷爱自由的茨威格深恶痛绝。于是,我们看到了他因为自由而做出的最初反抗:为了争取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茨威格决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寻找精神的滋养,他和他的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学习吸收外界自由进步的科学知识,从而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这种对自由的热切渴望一直延续到茨威格后来的大学生涯。按茨威格的话说,他去柏林读大学,寻求的不是讲座也不是教授,而是一种更彻底的自由。大学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柏林锐意改革创新的社会氛围,大大满足了他一心向往的自由生活和知识诉求。因此,当茨威格博士毕业后,他坚定而明确地将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锁定在文学创作上,这样他就同时保持了个人外在生活和内心生活两个方面的独立和自由。
在接下来的几章里,茨威格主要讲述了他人生中的一段黄金岁月。出于对自由的无限渴望和文学创作的需要,他开始了历时十年的漫游旅行生活。从1904年到1914年,他几乎游遍了大半个欧洲,“渐渐成为一个欧洲人”。他遍访欧洲各国文艺界的知识名流,与维尔哈伦、罗丹、罗曼·罗兰以及里尔克等名人密切往来,开拓和丰富了自己的眼界和学识,他们各人的品格修养和艺术气质给茨威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们身上,他看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知识分子不仅仅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品格,要肩负起“人类良心”的责任,以追求人类的自由和公正为己任。
因此,当战争的脚步离茨威格愈来愈近时,他意识到世界正在大倒退,行动自由被*,自由权利在减少,人性自由将要面临空前的威胁和挑战。本着知识分子的道义良心和作家的使命--人类一切人性的维护者和保卫者,也出于对战争和*的敏感,茨威格积极著文反战,反对狂热的*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希望借助文学作品的力量让人们认清战争的非正义性,回归人类的理性和良善。但是那个年代正沉醉于鲜血和暴烈的残杀,单凭作家和反战主义者的弱势力量根本无法抗衡激进狂热的战争分子,茨威格只能无奈地看着欧洲文明在战火中沦为断壁残垣。社会道德日趋沦丧,精神家园逐渐毁灭,自由和人性之光的遥不可及,把茨威格最后一点点的生存意志消磨殆尽,最后,他不得已以自杀决绝的方式来维护和捍卫人身自由和内心自由的不可侵犯。
一部《昨日的世界》,涵盖了茨威格一生都在追求的那种保留了人的自然天性,富有自由感的生存方式。在他看来,自由理念和人性关怀不仅是西方文明的思想内核,同时也是知识分子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当自由的权利受到*,当人性的尊严受到践踏,当希望的光芒还未穿透黑夜,生命的意义也就黯然失色。茨威格选择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自己的宝贵生命,虽令人扼腕叹息,但也在情理之中。他的身影渐去,但他的作品以及他对独立人格和社会良知的思考和探求,似一道永恒的光亮照耀和引导着每一位志在追寻心灵自由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