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巷从头到尾有多长多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19:2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16:55
户部巷位于武昌自由路,是一条长150米的百年老巷,其繁华的早点摊群20年经久不衰。20世纪40年代,肩挑小担沿街叫卖的谢氏面窝在户部巷安家落户,因其品种多、味道美,享誉三镇。解放初期,餐饮业进入合作化,谢氏面窝被国营餐馆“收编”,名声渐渐沉寂。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户部巷做早点养家糊口,从而有了石婆婆热干面、陈氏红油牛肉面等众多名小吃。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华路临江一带是武汉多条公交车辆的起点站、终点站,客运轮渡码头集中,搭乘轮渡过江上班的市民多,户部巷逐渐成为这些上班族“过早”的聚集地。1990年,谢氏面窝传人重操旧业,恢复传统的制作方法和经营方式,重新在户部巷安家。小巷入口处,铭刻着武汉市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写的小记:“汉味早点米当先,户部巷里快热鲜”,另一头的巷口两座石狮矗立,上方是著名书法家陈义经用泰山石刻风格题写的:“汉味早点第一巷”。户部巷的铺面以家庭为单位铺陈开来,楼上是住家,楼下是赖以生存的食店。这里的早点够老,够味道。有石婆婆的热干面、徐嫂子的鲜鱼糊汤粉、陈家的牛肉面、高氏夫妇的稀饭和煎饼、万氏夫妇的米酒等30多种特色小吃,较好地保留了武汉饮食文化的特色。
八十年代,在民主路小学时,学校边是一条百年老巷--户部巷。据说,明清两朝400多年间,这里一直是布政司衙门,街旁的大房子就是钱粮库,存放着全省的钱粮生计。改革开放后,粮油丰富起来,户部巷的居民以家庭为单位铺陈开来做早点生意,即武汉人说的“过早”。他们楼上住家,楼下为铺面,做的是赖以生存的汉味小吃。这里的早点分量足,够味道,如石婆婆的热干面、徐嫂子的鲜鱼糊汤粉、陈家的牛肉面、高氏夫妇的稀饭和煎饼、万氏夫妇的米酒等30多种小吃,保留了武汉特色风味。我们每天上班上学路过这里,天天在此过早,每天换着品种、口味,真是有口福啊。“户部巷”也吸引了武汉三镇的好吃佬,有时间、有机会,就会过长江过汉水来此“过早”。这一条长不过150米、宽不过3米的小巷,每天有千把人光顾,生意越做越兴隆,名声越做越大。
2003年,武昌区*将这里房屋改造成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并将街的一面墙壁做成一幅19米长、3米高的汉味早点文化墙,打造成“汉味早点第一巷”。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的户部巷已经不是只有“过早”特色的小巷了,她已经是集中了武汉风味特色的餐饮老字号和传统名店、保留了老户部巷的多种特色小吃、引进了其它城市有名的风味食品、还兼有浓郁汉味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户部巷风情街”。2002年毕业后离开武汉时,户部巷变化并不大,为了把面貌一新的户部巷展示给她们看,国庆长假最后一天,我们特意去逛了逛,吃吃小吃,拍拍照片。
来到街口,楚味十足的铸铁编钟居中悬挂,“户部巷”大字上国旗飘扬,“古城寻口福美味何妨巷子深,绝艺尽人知盛名早播神州远”的对联分居左右,两边的青石狮子,欢迎四面八方的好吃佬。我们从街头寻到巷尾,步步有美味,满眼是特色,金黄的面窝、脆软鲜的豆皮、香气扑鼻的热干面、汁丰皮薄的汤包等等,真是“汉味早点米当先,户部巷里快热鲜”,让我们大饱眼福口福。户部巷小吃在价格上很有优势,多数小吃1元2元,最高的10元左右,的确是价廉物美,平民化消费。怪不得逛的学生特多,整条巷子人挤人,人挨人,人人手里举着小碗,拿着食品,有的站在路边吃,有的边走边吃,居然都还吃得津津有味。川流不息的人群形成一幅香喷喷、热腾腾、闹哄哄的美食风情图!
逛户部巷也是有窍门的,一是进巷后,千万不要急于买(因为你只有一个胃)。要把小巷从头到尾走一走,看一看,在千奇百怪的美食中选取你想要的品种,每样少买一点后,再一一品尝;二是要呼朋唤友一起逛,见到好吃的就买一份,少吃一点,多吃几种;三是各种美食应有尽有,每人口味不同,不知选哪好时,第一次去的逛者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看哪家人多再去买”;四是以逛为主,看看小摊的老板制作食物也是蛮有趣的。多去几次,轮着吃不同风味的小吃,那样就可以享受全国的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