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每月反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21:1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7:55
谓“质疑”就是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在数学中数学概念、定理的产生,对问
题及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过程产生疑问,这是认知过程冲突的产物,当原有的知识结构
与新的认知产生冲突时“疑问”便产生了。教学中问题质疑主要包括修正错误型质疑、完
善型质疑、多解型质疑、间接型质疑、问题合理型质�疑等。�
反思是人们对客体认识操作的内化过程,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
识和检验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感官交流被动获得的,而是通过认识主体反思抽象来主动
建构的,数学思维过程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内在的思维过程、认知冲突的过程,是同化的过
程,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活动,通过反思抽象使数学思维不断提高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勇于标新立异,把自己异于同学、老师和课
本的见解提出来,同时使学生具有反思的意识,充分挖掘深化知识的内涵,使学生深刻理
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创造更好的条件。
一、在“错误”中尝试成功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的“设置错误”,能使学生发现错误,产生“质疑”,
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本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
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帮助学生理解认识问题的
本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
教学案例1:
在函数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函数f(x)=log�a(x�2+2mx+3)(a>0且
a≠1)的值域为R,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_______。”
此问题看似简单,但却有近90%的同学做错。
学生是这样做的:要使f(x)=log�a(x�2+2mx+3)有意义,只要x�2+2mx+3>0
则当△<0时 x�2+2mx+3>O恒成立
∴△=(2m)�2-12<0 ∴3<m< 3
看到学生的解法,我并没有马上进行纠正,而是给出下面的问题“如果函
数f(x)=1og�a(x�2+2mx+3)(a>0且a≠1)的定义域为R,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学生发现这两个问题的解法相同,答案也相同。“原因在哪里”,学生陷入
思考之中,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问题的不同之处,值域为R,要求x�2+2mx+3的值
能取遍一切正实数,定义域为R只要使x�2+2rnx+3>0恒成立。不失时机的提出“取
遍一切正实数与x�2+2mx+3>0恒成立的意义相同吗?”引导学生分析∴△=0时,f(x)
的定义域为
�x|x≠3且x≠-
△>0时,即|m|>3时,f(x)的定义域为(-∞,-m-m-)∪(-m+m-3,+∞)。
这说明△�0时存在使x�2+2mx+3>O且使x�2+2mx+3
取遍一切正实数(如图)
△<0时,虽然对一切x∈R,x�2+2mx+3>0恒成立
但由△<0,即-3<m<3中确定的值来看,
x�2+2mx+3=(x+m)�2+3-m�2�3-m�2
而(0,3-m�2)上的值是取不到的,因此△<0就不能使
函数的值取遍一切正实数。综上分析知当△�0时,即
a∈(-∞,-3)∪(3,+∞)时,函数值域为R。
通过设错、纠错使学生对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体验走出误区的成功
喜悦,明确知识间的联系,领悟概念的内涵。通过引导、分析让学生的认识由表象到本质,
从简单到复杂,体现数学“思维体操”的作用和教育的价值。
教学案例2:
在最值问题教学中设计如下问题:“已知x、y、a∈R,x+y=2a-1,x�2+y�2=a�2+2a-3,
求xy的最小值。”首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得出要把两个等式联系起来,构造出xy与a的
关系,运用函数求最值。
一位同学给出这样的解法:
∵x+y=2a-1,(x+y)�2=x�2+y�2+2xy
∴xy=1 2(2a-1)�2-(a�2+2a-3)
=3 2(a-1)�2+1 2(*)
∴当a=1时,xy的最小值为1 2。
这位同学的解法看似巧妙且有代表性,这时让大家把a=1代入已知两个等式比较,同
学们发现有x�2+y�2=0且x+y=1;这两个等式不可能同时成立,那么错误的原因在哪里?
两个等式同时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学生纷纷议论,通过交流学生明确(*)式的本质就
是把已知两个等式联立起来,因此a要满足二次方程2x�2-2(2a-1)x+3a�2-6a+4=O有解,即
满足△�0成立,从而得到a∈2-2 2,2+
2 2
也就是说xy=3 2(a-1)�2+1 2是在
a∈2-2 2,2+2 2上的最值。
容易求得当a=2-2 2,xy的最小值为11 4-32 2。
以上的错解学生往往是难以发现的,只要引导学生明确化归变换的等价性,挖掘隐
含的条件,学生就不难找出错误的原因。通过设错、纠错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
难点,养成问题解决后的反思习惯,反思解题思想方法,反思对概念的理解、条件的
分析挖掘,是否用特殊代替一般,是否忽略了特殊情况,推理是否严密,能否将问题
推广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错误”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问题的本质,加深对概念方
法的理解。
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要简单的否定,也不能靠正面示范和简单的重复训练,
而必须创设一个自我反省和激起内在“观点”冲突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来自我
否定,在不断的产生错误与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在成功与失败的亲身体验中,才能真
正领悟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精神实质(特别是思想方法),建构起新的合理的认知,促进
自我意识、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质疑反思的培养
通过现状调查,看出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缺乏有目地、有意识,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学
生对问题的质疑与解决问题、认识问题后的反思。学生的质疑反思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要有
目的设计、训练。因此要培养质疑反思能力必须做到:(1)明确教学目标。要使学生由“学
会”转化为“学会——会学——创新”。三环递进,依次提高,学会是基础,会学是关键,
创新是目的。(2)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觉建构的教学过程。
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听讲、讨论、质疑、反思、总结、
评价等全部教学环节,掌握知识和技能。(3)改善教学环境。由封闭、*的环境转化为
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嘴巴、
解放学生的“时空”。(4)优化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好奇心入手,
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由教给学生“结果”,转化为引导探索问题发生、发展
的过程,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才能逐步形成对问题的质疑反思;从认识规律的角度
中研究质疑反思的特点,质疑反思的表现形式以及要素,在我们教学中创设激发学生主动
探索积极学习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良好的情景中体验发现创造喜悦提高学习的兴趣,使
学生能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再生疑并通过对问题的反思,使学生的
数学素质得到大大的提高,但质疑反思并非先天就有的,也并非是随意产生的,而是具有
一定规律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指出:学习有两个过程,一是“从薄到厚”,一是“从
厚到薄”。前者是“量”的积累,后者是“质”的飞跃。通过问题解决后的反思是“量”
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化。解题后的反思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后对题目特征、解题思路、
解题途径、题目结论的反思来进一步暴露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宜引导
学生作如下反思:其一,回顾解题过程问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哪些数学思想与教学方
法?自己在以上几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课后及时弥补?其二,问题所用到的解题方
法是否简捷、严谨?能否优化?其三,如果适当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问题会出现什么变
化?如何去解决?其四,总结提高,通过解此题能否归纳出解此类问题的规律?从中可得到
何种启迪?解法有没有广泛的使用价值等等;解题后的反思其意义远远超过解题本身。若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后的反思,即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不断解决问题,使学生领悟出蕴含在问题的提出、完善和深化的全过程中,在分析与解
决问题的思路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逐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严谨性、简捷
性、发散性与灵活性,不断提高探索问题、概括规律的能力,使他们头脑中大量零散的、
孤立的知识,形成较完整的、系统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以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
的认知结构。但对反思也要进行适当监控,不能毫无目标、随意联系,通过自我反省、自
我判断、自我评价形成思维活动的监控,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质”的飞跃,这一“质”
的飞跃,正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力的前提。
三、质疑与反思的关系
质疑与反思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质疑是反思的基础,反思是质疑的深化和目
的。质疑是主体对客体认识的产物,反思是主体对客体反省抽象内化的过程,它们
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是相辅相承的。质疑是给教学中的一种“刺激”过程,
反思是认知的“内化”过程,在学习中质疑与反思的“互动”过程就是知识结构的
“建构”与“发展”过程。当质疑与反思发生“共振”时,思维能力也就发生“质”
的飞跃。教学中有如下模式:
四、结束语
质疑与反思是数学思维的两个方面,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构主义
学说是这样认识数学学习过程的:“学习数学知识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的复制与同化
,
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建构,因为数学知识是对自己活动过程不断进行反省抽象的结
果”。因此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或实例,
以促进学生的质疑反思概括抽象,“从而最终通过其主动的建构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学
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质疑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别人是无法代替的,也
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教学观念,把学生质疑反思意识的培养放
在一个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探索,质疑反
思,从不会到善于质疑反思。质疑反思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教师除
了更新观念之外,还要做有心人,要研究方法、要持之以恒,才能进一步从理论到实践,
从认知过程到教学目标地实现全面、系统的研究质疑反思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导引》
2�D�A�格儿斯:《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
4�尤善培:《反思与监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7:56
子日:温故而知新.
再一个就是下一个的生活费够不够.
上次的任务你完成了吗,那么为下一个成功设定你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