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21: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6 19:29
在来法兰克福之前很久,埃利希就曾尝试用化学武器快速消灭寄生虫。1880年,拉文兰(C.A.Laveran)在感染上疟疾的病人的血液中,发现一种疟原虫。1890年,埃利希观察到,亚甲蓝能使疟疾寄生虫着色。1891年,在柏林Moabit医院与古特曼(PaulGuttmann)的合作中,埃利希用亚甲蓝医治两例疟疾病人,发现这种染料确有一定的疗效,但不如奎宁的疗效好,无法彻底治愈这种疾病。这一微小的成功,对埃利希的科学生涯起了决定性作用。埃利希认为,亚甲蓝这种染料,对寄生虫具有亲和力,且对人体相对无毒。于是,与工业化学家合作,探索在亚甲蓝上联结有毒基因的可能性。在初步的研究之后,由于财力和物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埃利希的兴趣转向了免疫学。10年后,才又回到了化学疗法领域。在法兰克福,埃利希有了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他终于能够实现利用染料(后来是有机砷化合物)作为化学炮弹进攻病原体的想法。他复活了古老的帕拉塞斯的特效药思想。他的目标是要创立一种新的疗法,即用大剂量的某种物资药物,既能消灭入侵的细菌,又不影响宿主组织的疗法。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必须学会用魔弹消灭细菌,这种疗法应该是体内消毒的一种形式。”埃利希创立了基本的药物学概念——药物的“化学治疗指数”(ChemotherapiuticIndex),它是最小的治疗剂量与最大允许的剂量的比值。发现某些细菌天然具有抗化学药品的能力,或能够获得这种抵抗能力。他将原来用于解释抗原——抗体反应而提出的受体概念,用于解释染料和砷剂在化学疗法中的选择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