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9 01:5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3 00:03
古代叫温泉叫“汤”、“泉”、“池”等。
温泉的形成:
1、原因
温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为两种:
一、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或为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火山活动过的死火山地形区。
因地壳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均会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此类热源之热量集中。
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层,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而且大部份会沸腾为蒸气,多为硫酸盐泉。
二、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也就是说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深入到地壳深处的含水层形成地下水,(砂岩、砾岩、火山岩、这些良好的含水层)。
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热加热成为热水,深部热水多数含有气体,这些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当热水温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层阻挡去路,会使压力愈来愈高,以致热水、蒸气处于高压状态,一有裂缝即窜涌而上。
热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压力则逐渐减少,由于压力渐减而使所含气体逐渐膨胀,减轻热水的密度,这些膨胀的蒸气更有利于热水上升。
上升的热水再与下沉较迟受热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静水压力差)反复循环产生对流,在开放性裂隙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热水即可源源不绝涌升,终至流出地面,形成温泉。
在高山深谷地形配合下,谷底地面水可能较高山,中地下水位低,因此深谷谷底可能为静水压力差最大之处,而热水上涌也应以自谷底涌出的可能性最大,温泉大多发生在山谷中河床上。
2、条件
(1)地下必须有热水存在(地底有热源存在);
(2)必须有静水压力差导致热水上涌(岩层中具裂隙让温泉涌出);
(3)岩石中必须有深长裂隙供热水通达地面(地层中有储存热水的空间)。
扩展资料:
泡温泉注意事项:
1、一定要记得把身上的金属饰品摘下来,不然你会很难过地发现自己心爱的首饰已经被硫化成黑色的了。
2、避免空腹、饭后、酒后泡温泉,泡温泉与吃饭时间至少应间隔一小时。
3、选择适应自身的高、中、低温度的温泉池,一般从低温到高温,每次15—20分钟即可。
4、温泉不宜长时间浸泡,否则会有胸闷、口渴、头晕等现象。在泉水中感觉口干、胸闷时,就得上池边歇歇,或喝点饮料补充水分。
5、皮肤干燥者浸泡温泉之后最好立刻抹上滋润乳液,以免肌肤水分大量流失引起不适。
6、过烫过酸的温泉不要泡,温度在30~45℃比较适宜。
7、最好不要独自一人泡,以免发生意外。
8、泡完温泉后不必再用清水冲洗,但是强酸性温泉和硫化氢温泉刺激性较大,最好还是再冲洗一下,以防有副作用,皮肤容易过敏的人更要注意了。
9、泡温泉前可以用沐浴液洗个冲凉,泡温泉后起来用水冲一下就可以了,不能用沐浴液,会把泡温泉时附在身上的矿物质冲掉的。
10、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起身时应谨慎缓慢,以防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头昏眼花而跌倒。
11、部分皮肤病患者。
12、孕妇不宜。有研究证实,“高热”可致畸胎。
13、泡温泉后,人体水分迅速蒸发,要喝水补充。
14、泡温泉时,记住合上双眼,以冥想的心情,缓缓地深呼吸数次,才能真正地释放身心压力。
15、女性生理期来时或前后,怀孕的初期和未期,都最好不要泡温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温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3 00:03
古代叫温泉叫“汤”、“泉”、“池”等。
温泉是从地下自然涌出的热水,泉口温度显著地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的地下天然泉水,并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的矿物质泉水。
现在也有很多地区人工打井,一般在600-2000米,用深水水泵抽取地下水,富含多种有益矿物质,水温一般在20度以上,也叫温泉井。由于各地所处的气候、纬度及海拔高程之不同,温泉的温度下限很难统一。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在规则服药的前提下,可以泡温泉,但每一次以不超过20分钟为限。起身时应谨慎缓慢,以防因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头昏眼花而跌倒。
部分皮肤病患者,不宜泡温泉,民间向来盛传泡温泉有美肤的疗效,但对于患冬季痒、湿疹、异位性皮肤炎等的人,泡在热水中过久,由于加速皮肤水分的蒸发,破坏皮肤保护层,会恶化症状。
孕妇不宜。有研究证实,“高热”具畸胎作用。
泡温泉后,人体水分迅速蒸发,要喝水补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3 00:04
称之为“汤”、“泉”、“池”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3 00:04
1.最早叫“汤”,如秦始皇建造“骊山汤”。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3 00:05
好像叫汤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