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林黛玉1000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1:4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14:45
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根据她住的屋子命的名。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她对贾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宝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其实,林黛玉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虽然也许不是红楼女子中最美的,却是最灵秀的。
很多人并不喜欢这位看似目无下尘,孤高自许的林妹妹,认为她矫情,娇气,小肚鸡肠,神经质,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有时候,她可能确实有以上的缺点,但是,却都有着可以谅解的原因。
首先,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那份孤苦,又怎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何况是自尊心极强的林妹妹?即使贾母对她百般怜爱呵护,又有贾宝玉无微不至的关心,可是在别人眼中,她终究是外人,不是正经主子。袭人有一回就曾对探春说:二月过生日的怎么没有,林姑娘就是,只不是咱们家的。所以吃穿用度均要依靠贾府的她也不得不处处留神,步步小心,以免惹人厌烦,难免有时会有一些神经质。
还有很多人认为她矫情,看到人家一家人团聚或者有些欢声笑语她就要触景生情,啼哭不止。可是人家史湘云呢,同样是寄人篱下无依无靠,还不是天真烂漫,开开心心的过日子?且不说与本身的性情就有关系,但只说湘云是尚在襁褓中时就父母双亡了,从未体验过父爱与母爱的温暖与幸福。而林黛玉则在她幼年的时候,是爸爸妈妈的掌中宝、心头肉,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般宠爱着的,突然间由天堂跌落的那种落差,让她怎能不伤心?
再说她的小肚鸡肠。有些人认为她动不动就为一些无所谓的小事生气,很是没必要。其实,我想说的是,从头到尾,她会气急落泪的只有两件事:伤到自尊是其一,爱情中没有安全感是其二。这是她的原则,其他的事情,她很少生气,就算是生气了,她也会为自己的无理取闹而道歉的。比如薛蟠假冒贾政把宝玉叫了出去,害得黛玉在潇湘馆中坐立不安,等得到宝玉已回来的确切消息,立马前去探望。却因为一些误会,吃了闭门羹。此时已是百般委屈的黛玉却听到了怡红院中传来的宝玉宝钗的欢笑声。独立月影树荫之下的黛玉,此时的心情,怎一个凄凉哀伤了得……这件事,同时触及了她的尊严和爱情的问题,所以她甚至拒绝听宝玉的解释。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她心里太在意“金玉良缘”这一说法了,对自己不够自信。
最后,再为林黛玉的孤高自许辩解一下。赵姨娘曾在宝钗送了她儿子一些小物件之后没得不停的称赞宝钗知书达理,考虑的周全,连他们这种上不得台面的人都想得到,不像林姑娘,平时正眼瞧都不瞧他们一眼。确实,贾府中无论尊卑,都对宝钗赞赏有加,认为她平易近人。不像黛玉,平时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其实呢,黛玉不似宝钗般财大气粗,没有能力买些小东西收买人心。不是黛玉孤傲,只是她在那个封建的社会,有些自我,还没有意识到人心的贪念还有可畏的人言。
而我,毫无疑问的是喜欢黛玉的。因为她不似宝钗般心机深重,不似湘云般草率鲁莽,不似迎春般懦弱,不似惜春般执拗,不似妙玉般孤傲,不似熙凤般贪婪,不似可卿般妖娆,不似李纨般腐朽……她纯真,烂漫,敏感,细腻,浪漫,真诚,敢于面对自己的心,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
只可惜,她追求爱情的路上,要与宝钗这对心思缜密、城府颇深的母女作战,在那个以利益为前提的封建官宦家庭中,输,是必然的结果。
本来宝钗上京是想竞选入宫当妃子的,可是落选之后,她们母女便把目标锁定在宝玉身上,到处说些什么金玉良缘的话。宝钗借教育黛玉的机会获得了黛玉的信任,让黛玉视她如亲生姐姐一般。而薛姨妈也总说有多么喜爱黛玉,只是碍于闲言碎语,怕大家说她是看贾母疼爱才赶着攀高枝,所以总不愿表现出来,其实心里呢,早把她当自己女儿了,疼她的心比疼宝钗还切呢!我觉得好笑,可能吗?真要是疼人家,自己也说了,觉得宝玉黛玉是天造地设的一对,那为什么不做主给他们说亲呢?为什么还和贾母说什么金玉良缘呢?为什么她宁可委屈宝钗也要答应王熙凤提出的调包计呢?这些甜蜜的谎言,单纯如黛玉,却深深地相信着,信任着薛家母女。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黛玉是美的,只是她的美,是脆弱的。黛玉的心,是执著的,所以她宁为余岁不为瓦全。离开了这个不能给与她心灵慰藉的浊世。
喜爱林黛玉,并深深地为她的真、善、美所打动。只是,也许这位掩棺抚琴、荷锄葬花的世外仙珠并不属于这个让她困惑的世界吧,所以,天妒红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14:46
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
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林黛玉,又是一个说腻了却又说不完的话题。
知道《红楼梦》的都知道林黛玉。欣赏《红楼梦》的大都欣赏林黛玉。但200多年以来,人们的欣赏却是多义的流动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年纪不同教养甚至不同心态中的读者,其阐释各有各的兴奋点。姑不论“贾府上的焦大”“北极的爱斯吉摩人和非洲腹地的黑人”以及“健全好社会中人”是“不爱林妹妹”也“不会懂得林黛玉型”[①],即使年代与阅历十分相近的人们之间,由于人生遭际审美习惯以及性情心绪的差异,也往往说不到一块去[②]。
这是林黛玉性格的丰厚性所致。
然而,在历代文化人中间,除了共同拥有的怜惜与同情之外,还有同声同气的赞美和冷静客观的推重。后者,又毕竟是一个多数(这里说的多数与历代择偶问卷中的少数甚至“零票”并不抵牾)。
赞美与推重的着眼点,又不能不受到大文化背景的制约。比如从清代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都将林黛玉放到道德文章天平上衡估,有一系列精辟精当精彩的论断为证(参见一粟的《红楼梦卷》与郭豫适《红楼梦研究小史》)。本世纪50至70年代,大都将林黛玉放到社会历史天平上衡估,有一系列震撼读者启示后人的论著为证[③]。80年代以后,大开放大包容的氛围促进了思维习惯与研究方法的变革,衡估天平与批评模式的多元化格局开始形成,一系列以深细妥贴的文化透视为特征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现[④]。在多角度多 层面地观照与把握林黛玉性格的浩瀚著述中,以50年代后期出现的“封建叛逆者”说影响最为深远,是近40年间林黛玉阐释中的主旋律。
早在50年代后期,在大学专题课的课堂上,笔者就由衷地接受了何其芳先生的“一对叛逆者”说,尤其喜欢“不幸的结局之不可避免,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而且因为那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一结论,即双重叛逆的双重悲剧说。后来,自己有幸也登上讲台,便把这一掷地有声的结论连同自己趋于简单化的理解连同自己对作品的某些细小体验,热忱地传授给了学生,直到70年代初都不曾犹疑过。
*中,由于某种特殊因素的激发,重新细读何其芳《论红楼梦》一书,猛然发现,这位令人尊敬的学者早在提出叛逆说的同时,就对这一论断作出了极明确极重要的补充:“至于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如果只用笼统的叛逆者来说明,那就未免更过于简单了。”对此,在以往的听课与读书中竟然忽略了。以此次发现与自省为契机,越来越觉得“如果只用叛逆者来说明”林黛玉性格,的确很难纲举目张地揭开这一不朽典型的全部内涵。换言之,试图以“叛逆者”诠释林黛玉型,动辄会遇到麻烦。退一步说,即便不追求“封建叛逆者”的历史 性内涵,仅仅把她放到与贾宝玉的比较中考察,也不难发现,在价值取向、人际关系、情恋方式等主要方面,她与她的知己之间也有一个不小的距离。甚至有某种质的差异。
首先是价值取向上的距离。
贾宝玉不论对亲权与祖训多么敬畏,他毕竟发表过一些有点大逆不道色彩的言论,还有一些诸如不喜读仕进之书、不搞与仕进有关的社交、不关心家族兴衰荣辱、不打算尽辅国安民责任的行为。
林黛玉如何?小说中从未正面展示过她对类似上述问题的见解,在男人或女人价值取向这个大范畴内,作家没让林黛玉说过什么反传统的或具有逆反心态的话。只有一次,在与贾宝玉的对话中赞赏过探春理家并借题发挥地说:“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看来,她对贾府经济拮据状况远比贾宝玉清醒,对贾府的未来命运也远比贾宝玉关心。只此而已,似不能作为叛逆与否的重要依据。那么,为什么贾宝玉在众多出类拔萃的女儿中偏偏视林黛玉为知 己呢?这是因为,林黛玉从不曾劝谏他去走什么仕途经济学问之路,对他背离传统价值的“无事忙”的人生态度不问不闻听之任之的缘故。和林黛玉在一起,尽管小儿女感情纠葛不断,但在如何做男人这一点上,没有压迫感。她带给他一种宽松空气。在贾宝玉看来,这十分珍贵。对贾宝玉至亲至爱的人们往往是以孟母和乐羊子妻的方式(尽管远不及她们执著)去关心他的,甚至干脆施之以斥责加棍棒*。在这种“关爱”的背景上,贾母那有原则的呵护,林黛玉那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就显得特别与众不同了:
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第三十六回)林姑娘从未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第三十二回)
以上两处文字,正是“共同叛逆说”的事实依据。
然而,还有另外一些事实。有必要从事实的全部总和和事实的相互联系中一并思索。比如第九回,宝玉为与秦钟亲近而重入家塾时曾特意向黛玉道别。黛玉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从黛玉的口吻看,她的这番话是有不确定性的,既可理解为善意的调侃,也可理解为亦庄亦谐的祝愿,因此不必过于认真。但黛玉毕竟把上学读书与蟾宫折桂挂上了钩,这不能不启发我们提出一种假设:假如贾宝玉此去,果真或半真半假地寒窗苦读起来,果真或游戏人生似地弄个举人进士当当,林黛玉就由此与他貌合 神离分道扬镳了吗?细读全书与全人,似读不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14:46
黛玉的容貌也许不能算倾国倾城,但却别有一番风情,曹雪芹刻画她的容貌时道“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第三回)”但看这一段话,黛玉呈现出来的完全是一种“病态美”,娇弱、凄楚然而超凡脱俗。这里实际上暗示了黛玉的身世凄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只能艰难地生存,挣扎在黑暗的封建社会。
黛玉的容貌与她的才情是相容的。年方9岁的她便已读完《四书》,她提倡“有了好词句,不必限韵”,而一曲《葬花吟》更是吐露她不俗的才情然而同时也勾勒出她悲惨的宿命,海棠诗社里一首首绝妙的诗词颇受众人的称赞,最后的两首手帕诗凝聚了她太多的泪水和辛酸最终也一并结束了她的一腔才情。
黛玉并不是完美的。她“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她不会劝宝玉去争夺功名利禄,看不起那些一心只想出仕作官的人,这些个性与想法使她与当时*的封建王朝格格不入,她的观点除了宝玉没人会支持,只好一次次社会的风风雨雨折磨,直到红消香断。她在为人上多少有些尖酸刻薄,她曾想办法挑拨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关系,她也曾和湘云闹过一些矛盾等等,然而这些性格上的弱点究其根源都是因为环境的污秽,她被当时的环境*迫出一层层激愤和多少次茫茫前途的无奈。
宝玉也是当时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贾宝玉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地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但是,他同贾珍,贾琏,薛蟠之流相比,确实别具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他在周岁时,他的父亲让他“抓周”,父亲希望他抓到的是文房四宝之类的,然而他却抓起了女儿家用的胭脂,让他父亲气愤不已。他一直直到长大仍是“不知悔改”,虽然他父亲没少打骂他,他却仍在指责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甚至感叹道:“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然而黛玉和宝玉正是因为在反对封建思想上有着惊人的共识和理解,才会那样情投意合,共同跌入万劫不复的爱情悬崖。正如《枉凝眉》里所提,他们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这都是那么美好然而那么易碎的残忍。永远可望而不可及的幸福,让他们的爱情在那个悲剧的时代面前显得那样的*为力。悲剧从他们相识的那天开始,“似曾相识”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便注定了他们逃不过这场爱情的劫难。其实他们的相识相知相爱都没有错,错的只是缘分,错的只是那个时代,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不允许他们自己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想想他们用建筑在蔑视封建“仕途经济”的思想基础上的“木石姻缘”,去对抗封建卫道者精心安排的“金玉良缘”,怎能不落个玉石俱焚的下场呢?
黛玉和宝玉是一场的悲剧。而悲剧的背后,便是那个时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14:47
静日玉生香 情重愈斟情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别名“萧湘妃子”。她父母双亡,寄居贾府,孤高自许,敏感多愁,富有诗人气质。《葬花吟》是林黛玉名下的作品,《风雨词》出自她之手: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林黛玉的性格与命运,犹如镜花水月,终至泪尽。林黛玉并非她自己,而是一个精灵。古今所有不得志者的灵魂、精神聚会成的一个人。在她身上,蕴涵着女孩子特有的多愁善感。春尽花落,往日“凤眼森森,龙吟细细”的景色,已被“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惨像所代替。林黛玉整日唉声叹气,以泪洗面。流年似水,于是,春尽了。
无尽的落花在园内堆积,一如黛玉不断积淀的愁绪。“怜春忽至恼忽去”,黛玉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春来春往都让她悲伤。当她荷着锄头的纤弱的身影出现在园中,当她如泣如诉的低吟声穿透月光下落英缤纷的花丛,当她两行悲伤的清泪无声地滴落与苍苔下的花瓣,有谁会认为她埋葬的仅仅是几片凋零残败的花瓣?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个被多少代人怜香惜玉、垂泪叹息的女子,抑郁、唯美,寒冷而高贵,再加上些凝愁,哀婉脱俗,却只等到“一缕香魂随风飘,三更不曾入梦来”。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黛玉以仙子特有的清幽,固守着自己的骄傲。这份骄傲,像宝钗这样的世故不能理解。
黛玉的清愁叫人爱怜,却并不招摇,像萧湘馆中的竹子一样高洁坚贞,又如绛珠仙草般婉约幽雅。
娴静似娇花照水
行动如落柳扶风
怜花葬花泣残红
文思敏捷诗咏菊
水面芙蓉秋已衰
繁条倒是花开时
黛玉的才气令我佩服,她的命运令我垂泪,可这样一个飘逸的女子却将全身心投入到感情。感情就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为了宝玉,她泪水纷飞,最终泪尽人陨,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带着爱来到人间,然而,却带着恨永远离开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