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杨绛为什么“愧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1: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8 20:43
一是作者发现了情感不对称。老王用三轮车送钱钟书去医院看病,体谅杨绛一家当时的困境,不肯收钱,还哑着嗓子悄悄问杨绛还有钱吗?(实际上是维护杨绛的面子)而杨绛却非得给钱了事。当老王临终前一天,真心实意地把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香油和鸡蛋送给杨绛一家——这世上他唯一的亲人(老王无儿无女无双亲)时,杨绛又是本能地给钱,拒绝了他“不要钱”的意愿。老王真心实意地爱着杨绛一家,而杨绛及家人给予老王的却仅仅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心(甚至是怜悯心),没有给予他真诚、对等的爱。杨绛坐老王的三轮车,仅仅是为了照顾他生意;给老王送大瓶的鱼肝油,也仅仅是出于对老王这个弱者的同情与关心;甚至老王在最后送鸡蛋时,杨绛都没有请老王进门,也没有送老王下楼梯,更不知道老王第二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还是十几天后从邻居那里打听到的呢。可见,后来杨绛终于发现:自己及家人对老王顶多是同情(甚至是怜悯),同情他的孤苦、残疾和贫困等;而老王对自己一家人则是付出了亲人般的真爱,是实心实意,不讲任何条件的。双方的“爱”是极不对称的。
二是作者发现了人格不平等。表面上,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杨绛,能够与一个没有社会地位、身有残疾、孤苦贫寒的人相处,这应该算是地位和人格上都平等的了。有人就还认为,作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杨绛夫妇深知帮助一个人一定要保护对方的自尊,不能让他难堪,感觉低人一等。所以在回报老王的问题上,他们选择了尊重老王的劳动,并给予相应的酬谢。至于杨绛给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钱,也应该看成是杨绛对老王的精神慰藉,是一种平等相待的回报。老王接受了钱,也是对杨绛的理解。这样讲好像挺合乎情理的,但我还是认为,如果真的杨绛这样想,她还会有什么“愧怍”呢?其实,正是因为杨绛夫妇这样理解人格的平等与尊重,才导致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处理人情问题时显得迂腐和呆板。比如,老王用三轮车送钱钟书去医院看病不肯收钱,老王临终前一天真心实意地把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香油和鸡蛋送给杨绛等特殊情况,老王确实是真心真意的,确实是把他们一家人当亲人来看的,根本就不想收钱的。而杨绛还是选择了所谓的尊重老王的劳动,给予相应的酬谢,表达对老王的精神慰藉,总是想用钱来了结,不能理解老王的真爱,更没有给予他人格的平等。杨绛这样做,实际上不仅不能够给老王带来什么精神慰藉,反而是对老王人格的巨大不尊重,还造成了对他心灵的巨大伤害。不仅如此,老王临终前去杨降家送鸡蛋和香油,恐怕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要向他这一辈子最亲的人道个别。他或许真的很希望得到一种心里安慰,或许希望得到一种临终关怀,反正他绝不会是想用鸡蛋和香油换点儿钱。而杨绛骨子里的清高却无法使她能够平视老王的情感和人格,而是把人世间的东西看得太狭隘和太复杂,依旧本能、清高地拒绝了老王。说实话,此时站在杨绛家门口的老王,心里还不知有多少埋怨和委屈呢。可是,老王一声没吱,只是默默地拿着钱走了,把对清高、迂腐、呆板的杨绛的尊重默默地带到九泉之下了。杨绛后来才发现自己没有做到以心换心,没有理解老王,平等地对待老王,所以她感到愧怍。
三是作者发现了人性的光辉。前两种说法,目前一些语文教师还能够认识到,而作者杨绛这第三个“发现”恐怕就极少有人认识到了。首先强调,笔者这里所提到的“人性光辉”,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要有一颗关爱他人和世界的美好心灵”之类——尽管一直有人把这一点解读为此文的主旨内涵。我所讲的“人性光辉”,应该从老王的维度谈起——前两种原因都是从作者杨绛的维度谈的。我认为,从老王的维度来看问题,应该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杨绛最后终于发现了老王金子般的心灵和他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