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学生作文困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2 02: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23:22
如何解决学生作文的困惑
从事语文教学已经很多年了,在语文和作文教学方面,略有了一些看法,下面略谈一二。
一、找准切口,激发写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语文教学几十年来,我发现每新带一班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让人头疼的毛
病,就是学生不爱写作文,怕写作文。班中除了寥寥可数的几个语文佼佼者能完整叙述一件事之外,其余大部分同学
对作文都敬而远之,缺乏兴趣,甚至部分同学一提到写作文都心存胆怯。因此怎样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培养
他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作文,成了我教学中的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尝试的办法是其一教师写下水文;其二
选学生作品中材料真实,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作为范文让同学们学习,逐步消除抄作文现象。
二、投石问路,广积写作素材。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对生活中的见闻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写作时胸中无竹,缺少素
材,总感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不知如何下笔。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中的
“粮草”和“米”又是什么呢?是素材。由此可见发现、感知和捕捉写作素材乃是作文不可少的前提。我的办法是:
1、教会学生通过观察积累素材。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首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顺序,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
观察事物。其次,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目的。重点的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次要的、跟写作目的无关的一带而过,
甚至于可以不写。另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
2、深入生活从实际生活中捕捉、积累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即是事实也是法则。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走向大自然,让他们在更大范围的实践中学会全方位地接受信息并养成认真思考的品质和习惯,才能扩大学生的视
野,达到广积素材的目的。所以,我们要解放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放飞“小鸟”让他们充分利用多种感觉
器官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感触,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指导学生多读书,写好读书笔记,如:可以让学生摘录
好词佳句、优美片段等。对于学生摘抄的内容,可采取点名背诵、同组互背等方式,让学生把摘抄的内容牢牢地储存
到记忆的仓库里。
3、积极参加活动,拓展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积累素材,也是关键的一步。教师要紧扣教材组织
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如小饲养、小制作、放风筝、跳绳、拔河、田径赛、球赛、诗歌朗诵、故事演讲会,有教育意
义的专题会及各种有趣的活动等。并指导学生活动要常“换”常“新”,因为“喜欢的魅力在于不断更新”。
4、大胆想象,扩展思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启
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如看图作文、
缩写、扩写、想象描绘都是学生把自己的愿望和理解加以具体化的一个思维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事物的再思
考。
其次要养成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三、更新技巧,消除语言苍白。
学生的文章语言苍白,是常有的毛病。起初我认为是读书少,是读书的无效导致的。于是督促家长给学生多买一
些课外书,在假期作业中还有意布置一两个家长参与的作业,如让家长至少带孩子去一次书店,共读一部书等,并留
下“看书心情”,让孩子作为监督员并签字。还给学生推荐了一些书目,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买一两本来读,并填
写“读书拾贝”,让家长作为监督员并签字。结果还是不能消除学生在作文中语言的苍白无力。后来我尝试教授学生
语言的表达技巧,结果发现效果不错。具体做法是:
1、教授学生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因为修辞是指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恰当
地表现写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活动。它的运用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增
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意思是说“春天快要到了”。但是作者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当作美丽的小
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这样一说比“春天快要到了”更能表现出春天的可爱和多情。
再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一句,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远处山峰的起伏
连绵、高低不平而又具有动态的特征,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2、准确地运用词语。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雪地捕鸟是这样写的:“扫开一块雪,露出
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
子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其中运用了这样一系列动词: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
罩,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细致地描写了雪地捕鸟时的各种不同的动作,准确生动而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
程,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惊喜和兴奋。使作文中的形象美起来、凸现出来,使文字具有了音乐美。
朱自清的《春》中的“微微”、“渐渐”、“软绵绵”、“轻悄悄”、“稀稀疏梳”,冰心的《小橘灯》中的
“仄仄”、“轻轻”、“微微”、“慢慢”、“渐渐 ”等等,都极好得使用了叠词,不仅能使描绘说明更加准确,
而且能使语言具有节奏感,从而让语言富有音乐美。
另外,句式的变化和多样化也是不可缺的一步。如《大豆摇铃曲》中“车老板儿稳稳地、悠悠地站在车上,由它
颠,由它晃,鞭子在空中一颤颤,猛地又抖出一个漂亮的狐形”,按着长句—短句—长句的格式,表现出北大荒人民
在大丰收时的喜悦,行文上有了节奏感。
在作文中还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使得语言富有变化;注意词语感*彩的变化,使得作
文语言的感情明确。
总之一句话:“教无定法”,只要能解决学生作文中的困惑,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是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