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幼儿的艺术教育效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2 06:1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7 00:17
为了增强幼儿的艺术教育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教具及素材的选择
1.运用有趣的教具。
如果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的话,教师就应有一百种表现方式,教师应大胆地将绘画融入音乐活动中,如在学习长音和短音时,我把生动的形象,如小猫融入学习中,音长时用长线,小猫走路节奏慢;音短时用短线,小猫走路快。孩子们开心地游戏,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2.选用有趣的素材。
在带小班时,我的活动《办家家》就是抓住了好的素材,被评为了优秀课例。活动中有用肢体表现煮菜的欢快,有瓶瓶罐罐交响曲的共鸣,等等,这些素材都贴近幼儿生活,整个活动有趣、流畅,深受幼儿喜爱。
3.巧妙利用各种资源。
教师应注重资源的开发,以开放的形式,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探索。在音乐角中,我们和孩子一起用废旧物品制作了很多乐器,幼儿一到区域,就自由选择材料,敲打、听唱,逐步积累节奏感。
美术角中放一些随手可以取的美术材料,如:各种不同的笔和纸,让幼儿可以在不同质地的纸上尽情圈涂,在涂画中尝试不同的艺术表现。
二、内容的选择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
流行歌曲对幼儿生活有很强的影响力,将自己熟悉的旋律哼上一段,或编入自己的歌词哼唱都是十分开心的事。
2.内容要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应更具有时代特点,能反映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近来,孩子们对“神舟”七号非常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让活动与孩子的兴趣和科学最新成果相融合。
3.内容的选择要有空间,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
在开放式教学中,生动活泼的艺术活动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有利于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4.内容的设计要适应时代需要,突出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扩展后的幼儿艺术教学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和“创造”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方式的艺术性
在艺术教学中,教学方式应该遵循艺术的美的规律,使艺术教学本身艺术化、审美化。
1.语言的艺术美。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少而精”。艺术活动更应如此,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启发性和艺术性较强的语言。前者的作用在于帮助幼儿开阔思路、启迪智慧;后者的作用在于通过对对象的形、色、音的特点和运动变化的特点的描述,帮助幼儿把眼前的外在形象加工成完整的、鲜明的、深刻的审美意象;调动幼儿的审美情感,主动进行心理操作。
2.节奏的艺术美。
节奏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音乐要有节奏,诗歌要有节奏,美学家朱光潜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艺术教学的教学过程应该像奏乐一样,按照主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相连。在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有秩序、有节拍、有动律地变化,会使教学节奏呈现出明快、生动的韵律之美、流动之美。我们遵循幼儿生理特点和心理规律,以曲线式的节奏推进教学,设置课堂教学的若干“浪峰”、“波谷”,让幼儿解除学习的倦怠感和单调感。美学大师朱光潜说:“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而愉快。”
3.整合的艺术美。
艺术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艺术创造实践,这种实践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经历分化和综合的过程。每个艺术门类和其中的各种样式,都是一个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封闭的。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它们就会从其他艺术中吸取营养,甚至同其他艺术结合起来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品种,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并使整个艺术体系得到发展。
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舒曼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获益匪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雕像,而对于演员来说,雕塑家雕塑的作品又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的心目中,诗歌却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
根据幼儿好动易疲劳的年龄特征,我们尝试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成为综合艺术教学活动,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增强了活力。
如在综合活动《闪烁的小星》中,首先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带领幼儿一起坐到地毯上,熟悉音乐旋律;组织绘制《找星星》,引导幼儿分别利用绘画(用构线笔在铅画纸上勾勒出星星的形状并涂色)、剪贴画(将蜡光纸上印着的星星剪下来贴到蓝色铅画纸上)、棉签画(棉签蘸有各色水粉颜料,在蓝色铅画纸上画想象中的星星)、玩油泥(捏出大小不同的星星,贴在泥工板上)等表现手法找星星,孩子们大胆发挥想象力,充分感知星星的特征;组织新授歌曲,指导用跳跃和连贯的唱法;最后组织游戏表演《摘星星》。
三、借助多媒体
1.借助多媒体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多媒体技术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孩子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爱学、乐学,进而学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激发了学习兴趣。
如在听说游戏《我给小鸡起名字》中,当出现一只只可爱的FLASH动画小鸡时,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随着课件中的小鸡做着憨态可掬的动作,并纷纷给小鸡起自认为最好听的名字,活动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又如在讲述活动《粉红色的雨靴》中,课件中动态的信息因为富于真实感而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使幼儿不仅仅将它单纯地作为某一知识去理解,而是在积极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和把握它的同时,产生好奇和疑问,积极质疑:“小鸟没有家了,小兔是怎么帮助它的?”“小鸡过不了河,小兔是怎么帮助它的?”“最后小兔是怎么回家的呢?”当部分孩子提出问题后,另一部分幼儿马上积极解答问题。与此同时,我用鼠标控制画面,做到动静交替,使幼儿通过交流、表达,更充实地把握了故事内容,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
2.借助多媒体为幼儿呈现丰富的情境,促进创新思维。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方便地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学材料进行巧妙的编辑和组合,设置思考点,引导幼儿思维,从而在幼儿艺术感受和创新思维的整合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如在散文诗《云彩和风儿》的教学活动中,首先,我们运用电脑课件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云彩图片,让孩子想象“云彩像什么”,静止的画面利于孩子将云彩想象成各种物体造型。接着,课件演示风儿在吹,云彩在缓慢变化,变成了小船,变成了羊群和狮子,变成了胖娃娃,孩子们通过观看变化的画面,深刻理解了风儿吹动云彩发生变化的场景,加深了对散文诗的理解。最后,引导幼儿仿编新的散文诗内容,在幼儿创编后,我及时用电脑显示出幼儿所创编的相关内容,给幼儿以积极的回应,肯定了他们的创造。在活动中,幼儿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始终专注于语言活动的内容,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
又如在美术欣赏活动《花瓶》中,我利用电脑幻灯片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个艺术性极强的花瓶作品,引导幼儿充分感知花瓶造型、材质、花纹图案、色彩等方面的特点,一个小小的课件容纳了丰富的信息量,更克服了搜集真实作品难的问题。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被激发起来,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所有花瓶作品集中在同一画面,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利于孩子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