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下词语描述一段古代印度文明的文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1 12:5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7:46
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是佛教的诞生地,也是佛教创始人人乔达摩·悉达多的故乡,他(乔达摩·悉达多)后被人们称为释迦牟尼。印度的佛教在阿育王时期达到鼎盛,并开始对外传播。古印度人民还发明了0-9的记数符号,后被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古印度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摩亨佐达罗遗址是其中的代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7:47
AD
孔雀王朝和阿育王
阿育王命人将其法律刻在柱子上,柱子顶端是一个有四头狮子组成的雕像,这一雕刻如今已成为印度民族的象征。
制作印度神像的印度人
阿育王的帝国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最为著名的统治者,在约公元前321-公元前184年间,孔雀王朝几乎统治了整个印度。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入侵印度,这时,东北部的摩揭陀国已经控制了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亚历山大试图征服摩揭陀国,但其士兵已经庆战,于是他不得不撤兵回返。
大约在公元前321年,踌陀罗复多(月护王)征服摩揭陀帝国,开创了孔雀王朝。他将印度中北部的大部分地区纳入一个统一的帝国。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他进一步开拓帝国的疆域,最终几乎囊括整个印度。大约在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此后,孔雀帝国迅即衰落。公元前184年,帝国最终崩溃。
阿育王统治下的生活
孔雀帝国治理井然。帝国分为三个行省,每个行省由一名总督进行统治。帝国道路宽阔,因此,交通便利快捷。种地是最为重要的行业。帝国境内,贸易繁华,而且与中东以及中国也都有较为频繁的贸易往来。最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造船、武器制造、农具制造以及棉布纺织等。人民过着安宁而幸福的生活。在首都华氏城,有戏院、赌场和集市。此时,种姓制度已经变得非常苛严。例如,任何人都不得与本种姓之外的人结婚,也不得改变自己的职业。阿育王与佛教
阿育王在其统治初期极为残暴。只要发动战争,他就会杀死成千上万的人。后来,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于是他成为一名佛教徒,而且改变了自己的统治方式。他变成了一位非常慈爱的统治者。
阿育王最为有名的业绩是传播佛教。在他统治时期,佛教徒传教士被派往全国各地乃至境外以传播佛教。佛教北及喜玛拉雅山,南达泰米尔各王国。另外,佛教还传到了叙利亚、埃及和马其顿等国。阿育王死后,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印度教再次变得重要起来,而且至今仍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但佛教在有些国家却仍很强盛。如今,在日本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如斯里兰卡(锡兰)、缅甸和泰国,佛教仍是最重要的宗教。
图中红点为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
阴影部分为阿育王时期的疆域
AD
毗湿奴——印度教中的人类保护神
古印度文明的衰亡
我们仍无法知道印度河文明是如何结束的。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印度——雅利安人从西北来到印度河流域。我们认为,这些人侵入了摩亨佐一达罗和哈拉帕。印度河文明对于印度后来各民族是极为重要的,其许多思想观念和发明创造都传给了这些民族。
雅利安人的入侵
大约公元前2000年,一个被称之为"印度一雅利安人"的印欧民族到来之后,印度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些人亦被称为雅利安人。他们起初生活于里海东北。从那里,他们又开始向西、向南迁徙。雅利安人人侵印度河流域之后,又向东进入恒河流域。在那里,他们征服了一个被称为"达罗毗荼人"的民族。达罗毗荼人与古印度人有着亲缘关系。
印度教的诞生
从《吠陀》经中,我们可以了解印度——雅利安人的许多情况。这些*是用一种被称作为"梵文"的语言写成的。梵文成为印度有文化阶层的语言。《吠陀》讲述了雅利安人的早期生活经历。
这些人敬牛,印度人由此形成一种观念,即:杀生是错误的,因为一切活着的东西都是神圣的。印度人认为,牛是神圣的,因此他们不吃牛肉。许多印度人都是素食者,他们既不吃鱼也不吃肉。因此,从《吠陀》中,我们看到了当今印度最主要的宗教印度教的初始形态。如今,那里的66%的人口都是印度教徒。
古印度文明的衰亡与雅利安人的入侵
青铜工艺品
AD
佛祖和佛教
他曾经是一个王子,但他放弃了王位。他曾经有过娇妻爱子,但他却离开了家庭。年复一年,他都在思考摆脱人世各种痛苦的方法。有一天,他终于感悟,创建了佛教。今天世界上有两亿多人信奉着他创立的佛教。
在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国王叫做净饭王。有一
天,正在宫中的净饭王接到皇后家中送来的喜报,皇后为他生了一个王子。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抚养长大的。从小释迦牟尼就特别的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而且对任何事情都愿意问一个为什么,非要得出答案不可。
净饭王非常喜欢小王子,希望有一天小王子能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大王。但是老国王总为这个小王子担心,因为他总愿意思考一些在老国王看来十分荒唐的事情。比如他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所罗门,有的人却是首陀罗?而且,所罗门的子子孙孙都是婆罗门,首陀罗的子子孙孙永远是首陀罗,这又是为什么?老国王回答不出来,只好说这是上天安排的,但悉达多说,他不相信,又说他要找到一个让人人平等的办法。
悉达多19岁的时候,同表妹结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走出不远又看 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正遇着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他问一个过路人,这是怎么回事, 过路人说:"真是少见多怪,这种事经常发生,又不是第一次"。回宫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十分的烦闷和苦恼。他在想: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又有一天,悉达多看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捧着一个瓦钵,现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乐的样子。王子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赶忙向修道者行礼,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快乐。修道者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 回宫后,王子又在想那个修道者的话,很激动,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消息传出后,全城都在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但悉达多在思考了一夜之后,决定出家修道。他悄悄走过妻子的房间,看见她怀抱着儿子,想走进去看上一眼。但是,他终于停住了脚步,叹息说:"要修道是多难啊!”终于,他下定决心,抛开妻儿,毅然离开了家。
第二天,悉达多走出了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剃掉自己的头发,做了一个修道者。老国王不见了儿子,急得要命,派了几个人出去寻找,终于在森林里找到了悉达多,但他坚决不肯回家。此后,悉达多四处周游寻访有名的学者学习哲学,又跟随苦行僧学道。当时印度流行所谓"苦行",就是要用各种自找苦吃的办法来求道,比如不吃不睡。悉达多也曾经用过这种修行法,结果弄得精神和体力几乎衰竭,仍然一无所得。后来他意识到,只有身体强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他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
一天,他来到一条小河边,想洗个澡,把出家后6年来积在身上的污垢统统洗净。河边放牛的小姑娘看到悉达多身心交瘁的样子,很是担心,便给他喝了许多牛奶。悉达多终于恢复了元气。他走到一棵普提树下,盘膝而坐,在那里闭目沉思,静修了6年。
在他35岁那年,他终于想通了解脱人间痛苦的道理,创立了佛教。后来,悉达多就到各地去传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说的一切,并且照着去做。佛教就这样产生了。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的学说和精神感动好许多人,其中也有许多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的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释加牟尼的的教诲。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
"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怨有怨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释加牟尼还为教徒制定了"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尚),女的叫尼(尼姑)。他们必须剃光头,穿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另外他们还要遵守一些出家人的戒律。佛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扬只要今世做了善事,来世就有好报;今世做了坏事,来世就有恶报。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有消极的一面。他还主张用自我解脱的办法来消除烦恼,否定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往往都利用它。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释迦牟尼给几个弟子讲道来到一条河边,然后就到河里洗了个澡。洗完澡后,弟子们在几棵普罗树之间架起了一张绳庆,释迦牟尼侧身而卧,枕着右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不要因为失去导师而自暴自弃,而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逝世了。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对弟子的苦心教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的卧像,并把释迦牟尼诞生的那天(农历4月8日)称做"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农历12月8日)称为"腊八节"。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后来,有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来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这种塔用金、银、玛瑙、珍珠等7种宝物装饰,人称"宝塔"。在北京西山灵光寺的"佛牙塔"里,据说就藏着释迦牟尼的一颗牙齿。
佛陀在传教
佛教消灭*、忍耐服从、刻苦修行的这些说法对解除渴望苦难的劳苦大众很有吸引力;很多国王也利用它“忍耐服从”的说教,大力扶植佛教。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王阿育王在位时,佛教有了更大的发展,并开始向古代印度以外传播。公元1世纪时,佛教传播到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再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今天,全世界有两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精美的佛教雕塑
AD
摩亨佐一达罗的大浴池——这是在印度信德省出土的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中的大浴池遗迹。*的浴池长11.7米,宽6.9米,深2.5米。它可能是当时举行宗教仪式时,供信徒沐浴使用。
地理位置
南亚,这里是世界上第三大文明的发祥地。这就是印度河文明。该文明也是始于大河流域,即印度河流域,这块地方如今被称为巴基斯坦。(1947年以前,巴基斯坦是印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印度有如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其东面是孟加拉湾,西面是阿拉伯海,北面是喜玛拉雅山脉。在古代,从西面来的人只有穿越西北面的山隘经陆路方能到达印度。开创印度河文明的那些人正是穿越这些山隘才来到这里的。
古代印度的历史可分为几个阶段
公元前4000年 从西北来的诸部落开始定居于印度河流域,并开始建立农业村社。
公元前2500年 一群人开创了印度河文明,这些人也是来自西北。
公元前2000年 印度-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公元前1750年 印度河文明突然失落
公元前1000-500年 种姓制度和印度教牢固确立。
摩亨佐一达罗和哈拉帕文化
根据考古发现,我们认为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有一个有效的**,因为他们的两座城市(摩亨佐一达罗和哈拉帕)是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的。这两座城市是代表印度河文明的城市。它们拥有宽阔的道路和良好的排水系统。它们的发达程度要远远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城市。
古印度文明的发源
喜马拉雅山高耸入云
印度河流域孕育着文明
摩亨佐-达罗城市复原图
摩亨佐一达罗建筑遗迹和下水道
哈拉帕遗迹
哈拉帕是古印度两大著名奴隶制城邦之一。它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为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的遗迹。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三层建筑物的遗迹,*圆形部分即是砖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