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期间道光帝的决策对战争的影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1 13:49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12:04
一、鸦片战争的期间道光帝的决策对战争的影响是:
道光皇帝的疑虑犹豫、反复无常也影响了战争的进程。禁烟期间,道光帝在严禁派与弛禁派之间犹豫摇摆;战争期间,在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反复无常,最后将禁烟有功的林则徐发配新疆,命令大臣与英国人议和,匆匆签署了《南京条约》。作为全国最高统治者、决策制定者,道光皇帝对鸦片战争的失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鸦片战争的分析: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英国,一个是虚幻中的“天朝上国”,一个是现实中的“海上帝国”;一个在妄自尊大中停滞不前,一个在咄咄*人中疯狂扩张。一个沉睡中的封建帝国与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发生了碰撞,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也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较量。可以从兵力、战船、火*、火炮、炮弹、军服等方面对中英两*事实力、武器装备进行对比看出。
2、战争的胜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鸦片战争中英双方在军力、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差距,清军“船不坚炮不利”的现状,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赢得胜利。以林则徐、关天培、陈连升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虽然进行了艰苦的抵抗,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但最终还是影响不到战争的结局。清军的武器装备在抵御海盗*扰方面是绰绰有余的,但当其面对强大的英国时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12:05
鸦片战争的失贬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作为鸦片战争的直接组织领导者,道光皇帝对战争的失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狂妄自大、对敌颟顸无知和严重的民族偏见,是导致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一系列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吏治* 吏治*在清朝由来已久,并不始于道光一朝,但道光时期的吏治*程度非但未减,反而达到空前程度,这与所有官吏的主子道光皇帝不无关系。吏治*对清朝的影响巨大,可以说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18世纪下半时,鸦片开始流入中国,鉴于鸦片的流入给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的诸多危害,清*于1729年发布禁烟令,1800年以后,明令禁止鸦片入口,1821年,清*又严令禁止鸦片,明令“开贩者议绞,贩卖者充军,吸食者杖徙”对鸦片的禁令不可谓不严,但是禁之愈严,而偷漏愈盛;治罪愈重,而走私愈多。鸦片进口从1821年的5029箱增加到1833年20,486箱,13年中,增加近3倍,据1835年估计,全国吸鸦片的人数约至二百万以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吏治*。 道光不但没有制止*,反而使官吏的*愈演愈胜,做为整个官僚机构的头目,责任不容推卸。
二、狂妄自大,不了解敌情 道光帝的致命弱点是他对急剧变化的时代茫然无知,面对张牙舞爪的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仍顽固地坚持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中国是天朝大国,其他各国都不过是“蛮夷”而已,他们都应该向他——天子叩首称臣。这种虚荣心和自大狂,严重地妨碍他正视现实、面对世界,也影响清王朝妥善地处理国际关系,办理外交事务。所谓“抚夷”、“剿夷”之说,就反映了道光帝夜郎自大式的愚昧和井底之蛙式的无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12:05
鸦片战争的失贬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作为鸦片战争的直接组织领导者,道光皇帝对战争的失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狂妄自大、对敌颟顸无知和严重的民族偏见,是导致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一系列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吏治* 吏治*在清朝由来已久,并不始于道光一朝,但道光时期的吏治*程度非但未减,反而达到空前程度,这与所有官吏的主子道光皇帝不无关系。吏治*对清朝的影响巨大,可以说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18世纪下半时,鸦片开始流入中国,鉴于鸦片的流入给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的诸多危害,清*于1729年发布禁烟令,1800年以后,明令禁止鸦片入口,1821年,清*又严令禁止鸦片,明令“开贩者议绞,贩卖者充军,吸食者杖徙”对鸦片的禁令不可谓不严,但是禁之愈严,而偷漏愈盛;治罪愈重,而走私愈多。鸦片进口从1821年的5029箱增加到1833年20,486箱,13年中,增加近3倍,据1835年估计,全国吸鸦片的人数约至二百万以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吏治*。 道光不但没有制止*,反而使官吏的*愈演愈胜,做为整个官僚机构的头目,责任不容推卸。
二、狂妄自大,不了解敌情 道光帝的致命弱点是他对急剧变化的时代茫然无知,面对张牙舞爪的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仍顽固地坚持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中国是天朝大国,其他各国都不过是“蛮夷”而已,他们都应该向他——天子叩首称臣。这种虚荣心和自大狂,严重地妨碍他正视现实、面对世界,也影响清王朝妥善地处理国际关系,办理外交事务。所谓“抚夷”、“剿夷”之说,就反映了道光帝夜郎自大式的愚昧和井底之蛙式的无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12:06
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获取暴利。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打击了英国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 战争前期中*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