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1 15: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6:35
yanlifan2 -"据说小脚趾指甲两瓣瓣的都是大槐树下先人的后代" 我也隐约记得有这种说法。我的小脚趾也是这样的呀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孺皆知。一棵古大槐树,魂牵许多代,几个世纪以来,洪洞县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被海内外众多华夏子孙喻为“家”、称做“祖”、看做“根”,成为众人心中的故乡。 寻根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从安徽合肥前来寻根的李树平老先生,沿着坑坑洼洼的水泥路面,穿过早市的西贾村,两边卖菜的、卖肉的,来来往往的村民络绎不绝,对于外乡人前来寻根问祖,这里人早习以为常。七八个10岁左右的孩子在遗址前的广场上疯狂地抢着追逐足球。虽然是玩耍,但胜利者模仿着电视里球星式的欢呼———挥臂狂奔,颇有几分专业味道!他们的身后是具有600年历史的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这个中国古代距今规模最大的移民地让无数的炎黄子孙为之牵魂。 “几百年转来转去,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汾水冲毁,一代古槐(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只余遗址,幸而在一代大槐树遗址以东约5米的地方同根滋生出第二代槐树,这就是现在干枯了的那棵大树,它也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二代槐树干枯后,1974年被飓风吹倒,县上拨了专款整修,1999年起先后数次进行了防腐处理。”导游小姐每天都要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段话给每一个寻祖的人听。 祭祖堂里右首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表上共有八百多姓,正面供奉着它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它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后经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不管是*民众还是海外同胞都竞相来此寻根祭祖,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据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管理所的所长范忠义介绍:自1991年4月1日起至10日(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期间)举办了首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以来,到现在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4届,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数万游子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迁徙 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代规模最大的官方移民,是明朝移民的重点。由于元朝末年,元mop.com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黄淮流域饥荒频发,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以至于“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一种景象,相对安定,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外省大量难民流入山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地区。明灭元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了18个省的490多个县市的882个姓氏。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省。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相传,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汾河滩上的老鹳在树上构窝筑巢,甚为壮观。明mop.com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不忍离去。为此,大槐树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mop.com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 修复 故土难舍,是中华民族的故土情结。大槐树的移民遗址在旧时人们并不十分重视,现在的部分建筑是1913年,宦游山东的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倡议募款而建。清末,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传说,辛亥*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但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拜祭,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他们不但没抢掠,反而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使得附近的百姓免于战乱之灾。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故而题词:“荫庇群生”。 建国后,mop.com对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1959年大槐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mop.com多次拨专款修缮,并派专人管理,育花植树。1983年,建了门楼、围墙。在古槐北路通往大槐树祭祖园的路口修建了一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牌楼。对于山西省洪洞县,多数人知道它大概是因为那段著名的京剧唱词:“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然而这次到了山西,才真正意识到比苏三更有名的是大槐树下的移民故事,以前在一些史书上看过这个故事,了解到在元朝末年朱元璋为了在战乱后恢复生气,把经济繁荣、人口昌盛的山西农民,移往荒凉地区。 从朱元璋到他的儿子燕王朱棣所统治的年代里,洪洞大槐树下发生的是中国历史上有着很大影响的、惊天动地的移*动,大槐树下的移民代代相传,移民后裔,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每次移民,不管家在何处,都以洪洞为集中地。本过着平安富足生活的人们,生生被拆散,家家面临生离别。栖息在古槐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于是,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古槐的形象便牢牢地刻在了所有移民的心中“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便成了流传的歌谣。 当我们来到当年的大槐树所在地时,那棵真正的古槐已经不存在了,仅存的是一株枯的古槐躯干。人们在那里建碑代树。但是第一代西槐去时,第二代古槐从第一代古槐根部冒出,第三代大槐树又从枯的第二代古槐根*出,一代接一代,延绵不断,直至今天。 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的人们在第一代古槐的遗址前祭祀叩拜,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对根的追寻和崇拜世代沿袭着。初春季节古槐还是没有一丝绿意,但是它的枝条上结满人们系上去的红色幸运符,在寒风中似乎在祝福着大槐树的子孙后代,也象征着人类像古槐一样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我想当时这样的移*动,当然应该属于非自愿移民。大槐树的历史就是扶老携幼、挥泪离乡的移民史。传说由于当时移民是被绑押解迁出的,因而至今人民走路仍有背手习惯。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移民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有哭的、有叫的、有破口大骂的、有呼儿唤女的、有哭爹叫娘的,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官兵还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相传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呵呵,POP友们注意了,这种指甲应该属山西某处的一个典型遗传性特征,而不是传说中的这样)。“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但是不管是不是自愿,是不是出于支援“贫困地区的”觉悟,客观上讲,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实施还是解放了生产力,使各地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中原地区更为显著。同时边防得到巩固,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明朝的统治得以巩固和发展,从而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向更高的阶段。几百年来,广大的古槐移民与当地人民共同奋斗,艰苦创业,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这些历史的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据说,现在每年清明前后的寻根祭祖节,总会有无数不知名的禽鸟和海内外游客一起成群结队来到大槐树公园,万物生灵记载着这些移民和血泪史,也记载着大槐树子孙的功绩。 从洪洞回来的那天晚上,我特意脱掉袜子,仔细查看了自己的小脚趾甲是不是两瓣,可惜不是。这是不是说明我就不是大槐树子孙?哑然失笑中,告诉自己,是与不是又有何妨?我们不是一样被大槐树下的故事震撼和感动吗? 此时,想起在洪洞买纪念品时,那个服务员为了推销她的产品,说:“我不会找你们要高价的,你们好不容易回家了,我怎么能找家里人要高价呢?”说这话时,她是一脸的虔诚。 也许,在洪洞人眼里,来到这里的人都是家人,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这样认为,普天之下就当是一家人又有什么不好呢?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 mop.com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mop.com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 mop.com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mop.com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大槐树楹联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举传嘉树;荫庇群生。 。。。。。。 字数太多了发不上来 大家到链接网址上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