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1 15: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6:39
演义品读——三国曾被演义
诸葛亮“借东风”这个故事,可谓是看着过瘾、听着神奇、想着疑惑。这个故事出现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期间。周瑜打算用火攻击败曹操,却为没有东南风而发愁。此时,诸葛亮告诉周瑜,自己有“借风”之术。之后,诸葛亮便在南屏山设坛作法,终于求得东南风,协助周瑜火烧赤壁,取得赤壁之战的大胜。
至于说到“借东风”这一故事的演变和发展,在后来的戏曲作品中有更是数不胜数,无论是京剧、赣剧、滇剧、徽剧、豫剧、婺剧、川剧、秦腔等剧种当中,都有大量的曲目。不仅如此,“借东风”也变成了一句流行语,经历数百年而长盛不衰。由此可见“借东风”这一故事的巨大影响力。不过,也有不少学者和专家认为,“借东风”的故事仅仅是作者的虚构,很不合理。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在于,“借东风”的故事是否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这个故事又是如何演变、发展和流传的。
还原历史——三国不是演义
首先要说明的问题是,所谓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文艺作品虚构出来的故事情节。
根据《三国志》相关传记记载,曹操入侵并占领荆州后,刘备派遣诸葛亮来到江东,说服孙权组成了孙刘联盟,共同抗击曹操。不过,在完成外交使命之后,诸葛亮便返回了夏口,并未参与赤壁之战的具体战事。因此,不单单是“借东风”,就连“草船借箭”这样的情节也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借东风”是真是假。这个故事是真的。《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中就明确提到:“时东南风……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这个记载证明,周瑜火烧赤壁,的确与东南风有关,说其是“借东风”也并不为过,只不过“借东风”的并非诸葛亮,而是周瑜。
周瑜为何能“借东风”呢?其实与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发生在荆州的一次战事有关。战场战事的两方分别是孙策统率的东吴军队与黄祖的荆州守军。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锋刃所截,猋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这场战斗发生在当年的十二月。从联军各自的地理位置上判断,当时的风向便是东南风。
从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出,对于长江流域冬季的风险变化,周瑜是一清二楚的,故此才能利用东南风火烧黄祖。而在赤壁之战中的火烧赤壁,只不过是周瑜故技重施,将九年前重创黄祖的方式又用在了曹操身上。因此,这才是“借东风”的*。
从现存资料来看,直到唐宋时期,“借东风”与诸葛亮都扯不上半点关系。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就曾经在诗中提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宋代词人苏轼也在其著名的《赤壁怀古》中有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两个例子都能证明,当时人们都将“借东风”与周瑜联系在一起。
不过,到了三国故事异常繁荣的南宋及元代,“借东风”的故事开始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其主角也从周瑜变成了诸葛亮。目前可考的最早出现的“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出自于《三国志平话》。不过,该书的故事非常粗糙,也非常荒诞,诸葛亮变成了半人半仙。此后,杂剧家王仲文所撰《七星坛诸葛祭风》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故事。至此,“借东风”的故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三国演义》作者显然是受到了平话及杂剧的影响,将这个故事纳入了小说当中。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小说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比起平话、杂剧要更加精彩,这样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功力。
经典回味——三国可以写得更好看
从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来看,作者的这个设计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首先,在“借东风”之前,诸葛亮就曾对刘备有过这样的表示:“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今主公但收拾船只军马候用。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令子龙驾小舟来南岸边等候。切勿有误”(见小说第四十五回)。这个情节说明了一个问题,“借东风”只不过是诸葛亮摆脱周瑜追杀的一个借口而已。
如何才能实现平安离开南屏山这一计划呢?书中第四十九回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诸葛亮在七星坛要求东吴士卒“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如违令者斩”。这就保证了在诸葛亮离开七星坛之前不被东吴士卒所干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布置,诸葛亮才能悄然离开七星坛并与赵云会合。从整个故事的设计来看,所谓的“借东风”不过是诸葛亮平安脱险而制造的一个借口。
在小说第四十六回中,诸葛亮曾经对鲁肃有过一段这样的对话:“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这句话也恰恰证明,这个对于长江流域的风向变化了如指掌。因此,诸葛亮才会故意以“借东风”为由来到南屏山,并要求东吴士卒不得走动,从而保证自己平安脱险。这也就意味着,诸葛亮“借东风”的真实目的并非单纯为了“借风”,而是为了掩护自己脱险。
在《三国演义》中 ,的确出现了不少有关诸葛亮的荒诞情节,但在“借东风”一事上,作者的设计不仅非常巧妙,而且合情合理。之所以迷惑了部分读者,原因出在读者没有细读原著,并不能因此而错怪作者并将这个情节视为荒诞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