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1 14: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18:57
提起我们的邻居印度,大家想到的是什么?“重口味”的恒河水?各种不可思议的“开挂”?一言不合就跳舞?可能每个人想到的都不尽相同。但大家可能对印度人的称呼――“印度阿三”或者“三哥”有着出奇的一致。印度人为什么被国人普遍称之为“阿三”呢?解释是多种多样,有人统计过有十几种解释,而且至今还没有权威的解释。下面笔者就搜罗几种流行的解释供大家参考。
一、据说和二战后的“不结盟运动”有关。1956年,由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共同提出了“不结盟运动”,意即广大的中小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不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任何一方结盟。1961年,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作为“不结盟运动”的主导国家之一,印度自我膨胀,认为自己是除美国和苏联之外的“第三极”。中国人笑其自不量力,就叫他们“阿三”。
除了第一种解释之外,下面的几种解释虽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和上海租界的印度籍*有关。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开埠,列强在上海成立了“租界”,“租界”就是“国中之国”,在租界内列强制定和奉行自己的法律法规,中国*无权干涉。从1845年至1943年,上海“租界”持续近百年。在“租界”内,列强成立自己管理治安的*局,英国“租界”*局(巡捕房)除少量本国人外,大量雇佣印度人作基层*(巡捕),而这些印度*主要来自印度的“锡克族”。至于原因,锡克族虽然只是印度的少数民族,但身材高大魁梧,有尚武传统,作战骁勇,所以是印度军队的主要兵源之一。英国当局也愿意雇佣锡克族的印度人当*。
二、于是一种解释就是以前在上海租界,中国人称列强国家的洋人(比如英、法、美、德)为“洋鬼子”,给洋人办事的中国人叫“二鬼子”,雇佣的印度*叫“三鬼子”。如此一来,印度人就与“三”产生联系了,而上海人在方言中习惯在单音节词前加“阿”,于是“三鬼子”就逐渐演变成“阿三”了。
三、另一种解释是印度籍*的臂章上有三条横的标记,当地百姓俗称“三道头”,因印度籍*平时在中国老百姓前作威作福,故时人蔑称之为“印度阿三”。
四、第四种解释是“阿三”的“三”不是代表数字三,而是英语“Sir”的发音。印度籍*也说英语,当时中国人称他们叫“Sir”(看过港片的大家都知道香港人称*也是“Sir”),而上海方言中习惯加阿,于是称印度籍*的“阿Sir”就逐渐变成“阿三”,最后变成称呼所有印度人叫“阿三”了。
五、这种解释也和英语发音有关,不过这个解释中的“三”是英语“SAY”的发音。作为基层*,印度籍的*总要经常和上海的老百姓打交道的,但一方面这些印度籍*的英语不会太好,另一方面上海老百姓的方言本国人都不太能听懂,就不要说外国人了。于是这些*和上海人之间沟通的时候,就如同“鸡同鸭讲”,双方连说带比划半天可能都不一定懂对方的意思。而印度籍*为了强调自己说的话,就会反复说“I Say”,用上海话发音,又变成了“阿三”!
此外,还有解释在二战后以前的大印度地区*为巴基斯坦和印度,后东西巴基斯坦又*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总共三国;还有说出自于电影《大话西游》里唐僧说的“印度阿三”等等。
以上的各种解释,笔者倾向于第四种和第五种解释。原因有二,一是“阿三”一词在中文中出现的时间很迟,至今最多一百多年,而在中国历史中,民间与印度发生联系就是在近代,而且以上海为中心。二是因为在上海方言中存在很多英语音译过来的词,如上海人将精于算计、会占便宜的人称为“门槛精”,这个词来源于英文“MONKEY(猴子)”的音译。还有罗宋汤的“罗宋”,来自“Russian”的发音等等。所以,“阿三”一词很大可能是来自于上海方言中英语单词的发音。
大家认为哪一种解释更有说服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