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具比起唐代主要有那些不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2:2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23:13
第一,唐宋烹茶方式、饮茶习俗的差异导致了部分茶具类型的变化。如唐代流行煮茶法,故用到煮茶的鍑、环击汤心的竹筴、盛开水的熟盂、支撑鍑的交床等茶具。宋代时,点茶法取代了煮茶法,茶注遂取代了鍑,新出现了点茶用的茶匙、茶筅,而交床、熟盂等唐代茶具则由于无用武之地,自然消失。又如,唐人饮茶多有添加姜、盐等佐料的习俗,陆羽虽反对往茶汤中乱加佐料,但也主张在水一沸时加入适量的食盐以调味。而宋人则崇尚茶的本味,社会上层点茶时基本是不加调料的。苏轼《东坡志林》卷十载:“唐人煎茶用姜盐,……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所以,唐代盛盐用的鹾簋和取盐用的揭在宋代则消失于茶具之列。
第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饮茶品茗的艺术化和斗茶的兴起,使茶具的样式、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向更有利于茶具发挥最佳功能的方向发展。如茶盏,唐代对茶盏样式的要求比较简单,只要容量不超过半升,上口唇不卷边,底卷边呈浅弧形即可;就颜色而言,唐代茶汤的颜色呈浅*[27],陆羽在《茶经》中提出青瓷盏能够增进茶汤的色泽,越州的青瓷做茶盏最佳。宋代时,人们对茶盏的样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前所述,既要求壁厚,又要求呈深腹、斜腹壁和敞口状,以利于点茶;就茶盏颜色而言,因为宋代的茶汤以白为贵,而南方建窑的黑釉茶盏与白色的茶沫相衬更为鲜明,便于观察茶色,因而倍受宋人青睐。又如,晚唐时期出现点茶的尚不成熟,人们对点茶所用茶注的要求也不甚高。唐代的茶注多半呈大盘口、短颈、鼓腹,注嘴较短,显得古朴;而宋代时期点茶技艺已经相当成熟,为了保证点茶成功,宋人对茶注的要求甚高。如前文所言,仅对注嘴的要求就要做到不歪斜,呈抛物线形,瓶嘴与瓶身的接口要大,瓶嘴的出水口要圆小峻削。所以,宋代的不少茶注呈小口、修身状,注嘴较长。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画出的“汤提点”就呈修身长流、流尾峻削状。南宋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中的茶注之流更为细长[28]。再如,北宋时的茶托比唐朝的要精细多姿,托口突起,远远高出下面的托盘,有些茶托本身就象一个盘子上又加了一只小碗。茶托的托沿多作莲瓣形,托底中凹。
第三,与唐代相比较,宋代的茶具选料更为考究,综合考虑到原料属性与茶性是否相配、原料属性能否最佳发挥茶具的功能等。如茶碾,据陆羽的《茶经》记载,唐代的茶碾多为木质,而宋代的茶碾则呈现质地多样的特色,有金碾、银碾、铜碾、铁碾、石碾等,但人们已经认识到黄金过软,铜易生锈,作茶碾都不合适,只有银和熟铁做茶碾最佳[29];又如宋人已经认识到茶性宜蒻叶而畏香药[30],所以养茶的茶焙和储茶的茶笼皆用蒻叶编制而成,相比较而言,唐代具有近似功能的“育”则有竹、木、纸为制作原料。
综上所述,唐宋茶具在种类和使用功能上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与唐代茶具相比,宋代茶具更为精细化、艺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