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是指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2:2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3 01:55
基本解释 知府 [magistrate of district] 明朝以来对府一级行政长官的正式称呼宁夏知府。—— 唐· 高适《别董大》知府朱孝纯。—— 清· 姚鼐《登泰山记》
详细解释 1. 官名。 唐 制于京都及创业驻幸之地特置为府,至 宋 则潜藩之地皆升为府。或置牧、尹,或以朝臣出任,权知府事,省称知府。 明 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官名,管辖州县,为府一级的行政长官。 清 代因之。《水浒传》第四六回:“知府随即取了供词,行下公文,委当方里甲,带了仵作公人,押了邻舍、 王公 一干人等,下来检验尸首,明白回报。” 清 龚自珍 《江南安庆府知府何公墓志铭》:“ 龚自珍 娶于 山阴 何氏 ,实知府 裕均 从女孙。” 2. 智慧的府库。形容智慧丰富。 汉 王充 《论衡·辨祟》:“ 孔子 圣人,知府也。”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
(百官志)记载,唐朝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由于好古,士人经常雅称知府为太守。
从唐朝开始即有以其他官职兼“知府事”或“权知府事”的做法,但“知府事”还不是正式的官职名称,而且管辖范围与后来的州府可能有很大差别。 五代因循唐制不变,也有类似做法。 到了宋代,在府、州、军、监设立地方长官,府的地方长官为知府事。宋朝的知府事总领一个州府的军政事务,具体权力因不同的州府而稍有差异。因为各地有特殊情形,知府事一般还会兼领其他的官职,因而边境州府的知府在军事和政事上的权力可能大于一般州府。 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 明朝大致恢复宋制,而且正式把官职名改为知府。 清朝沿袭明制,没有大的变化,为从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在中国的许多朝代中,都设置了“知府”这一职位。 “知府”这一官职,是由“知”和“府”两词结合而来。府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它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知府
在魏晋时期,州刺史兼任将军之职。州刺史是文职,将军是武职。州有州的衙门和幕僚,将军另外有将军的衙门和幕僚。将军的衙门,就叫做“府”。 到了唐朝,**在首都、陪都以及皇帝登基前任职的州设置府,例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等。府的长官,统称府尹。 五代因循唐制不变,也有类似做法。 宋朝时,府的设置逐渐多了起来。府隶属于路(路是介于*与州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在府、州、军、监设立地方长官,府的地方长官为知府事。宋朝的知府事总领一个州府的军政事务,具体权力因不同的州府而稍有差异。因为各地有特殊情形,知府事一般还会兼领其他的官职,因而边境州府的知府在军事和政事上的权力可能大于一般州府。 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 明、清两朝,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单位被称作“府”。除了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长官仍然称府尹外,一般的府长官,都称做“知府”,意思是“知(即主持)某府事”。知府之下,设同知、通判等*,辅佐知府处理公务,分掌粮税、盐税、江海防务、水利等等。 在明朝,按照缴纳税粮的多少,“府”被分成三等: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20万石以下为中府,10万石以下为下府。当时,全国有150多个府。清朝时,各府因自然条件的差异、人口多寡、路程远近,相互间的差别也很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3 01:56
知府,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唐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称以某官知(主管)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以知府为正式官名,为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清沿明制不改。知府又尊称太守、府尊,亦称黄堂。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唐朝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由于好古,士人经常雅称知府为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