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1:5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2 08:23
古人用摇扇子的方法避暑。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2 08:23
1、摇扇子纳凉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2、青铜冰鉴
青铜冰鉴是我国战国时代就已发明的“原始冰箱”。青铜冰鉴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青铜冰鉴,使缶中的酒降温的。
中国古代,人们喜欢温酒,温酒不伤脾胃;夏季时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楚国地处南方,盛夏时饮冰镇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3、木质冰箱
清代宫廷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的。
它们一般为木胎,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状,上面以厚木板为盖,腰部上下箍铜两周,箱的两侧设置便于搬运的铜环,四条腿足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
4、唐代空调房
唐宋时期,避暑纳凉已成为皇家宫廷、*显贵夏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避暑方式也十分奢侈。唐代时,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用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
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这种制冷设备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较高的降温能力。
5、行宫避暑
清代,皇帝喜欢在夏天去行宫避暑,凡是皇帝、后妃所在之处,必须在夏至前搭好脚手架,高过殿顶,顶上用苇席铺好。天棚虽然破坏了宫殿的美观,但它起到了隔热作用。皇帝、后妃的寝宫夏季门上安装竹帘,以防蚊蝇。
这个竹帘既细又密,是竹编工艺品。后妃出去散步,宫女太监都要为他们提着熏香炉驱蚊蝇。扇子是皇帝、后妃必用之物,宫扇、团扇、羽毛扇、折扇等等,应有尽有。清代皇宫内已有了机械扇子,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只要开动发条,羽毛扇就能上下扇动,产生徐徐凉风。
6、古代冰淇淋
北魏时奶制品就很多,《齐民要术》载有各种各样酥、酪做法。到唐朝,就做成“酥山”了,像一个巨大的奶油蛋糕,不过天冷才做,没说到夏天加了冰再吃。
南宋杭州街头还有很多暑汤冷饮:甘豆汤、豆儿水、香薷饮、椰子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人避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2 08:24
还是室内吹空调舒服啊?
炎炎夏日,有没有不想出门?
有没有想过古人如何过夏天的?
王公贵族
一、承德避暑山庄
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座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而早在唐朝的宫廷就建有专门用于夏季避暑的凉殿,在其*会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远离,通过扇轮传动,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后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可利用机械将冷水传送到屋顶,顺其屋檐流下,形*造水帘,以实现消暑的目的。
而无论避暑山庄亦或“凉屋”都属于王公大臣的专属纳凉之地,作为普通百姓则是无福消受的,因此属于“土豪”避暑方式,并不普及。
二、冰库
古代没有发电机,所以说冰块的储藏只能放到冬季,周朝就已经发现了冰库的存在,一般而言,在冬季官府会储藏大量的天然冰块在冰窖中,待来年夏季的时候,并可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摆放在室内起到降温纳凉的功效。但这也只是王公贵族的特权,老板想无法享受,不过到了明清时期,一些城镇的居民也可以享受到这种待遇!
普通百姓
一、改造衣物
古人的衣物通过电视剧就可以看出来是比较繁琐的,虽然电视剧不一定真实,但是只是贵族的衣服比较繁琐,而普通老百姓就可以不用这样拘泥于礼节,明朝的《太平乐视图册》中的农夫几乎都是光着膀子,这种虽然是下地干活的打扮,但也是为了防止劳动中的暑热。
以及南宋画家刘松年也的《茗园赌市图》中,女子的衣着也会因为暑气的闷热有所改变,一些身着短款衣衫的妇人酥胸半露也是常态。
二、而另一种方式就是到河里或者澡堂洗澡了
南宋时期,公共澡堂子收费很便宜,每人次约两文到四文小钱不等,当然温泉浴就非常贵了,一般老百姓也不会去。普通人家没有浴池,所以可能会用到木桶来洗澡,要么就得忍痛去公共澡堂冲凉。
而清时期的浴室根据马克·波罗的说法,在杭州这类商业性的澡堂计有3000家之多,而每一家都可供100人洗浴。只是当时澡堂供应的多是从湖中取来的凉水罢了。
三、浮瓜沉李
古人百姓们想出了“浮甘瓜于清泉,沈(同‘沉’)朱李于寒水”的办法,就是把西瓜和李子放到冷水中浸泡后再吃(就是“拔”的做法)。于是,中国成语就有了“浮瓜沉李“这个词。现在,这个词常用来代指暑天的消夏生活。
除了“浮瓜沉李”的方法,古人也有不少的夏日饮品来解暑。唐代的“饮子”是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解渴的同时,传说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这应该就是凉茶的前身了。
四、隐居山林(心静自然凉)
现代人在炎热的夏季况且都会回到自己的山村老家避避暑,何况古人?俗话说的好“心静自然凉”,而古时不少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固“凉由心生”的道理,唐代白居易便在《消暑》一诗中表示“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同为诗人的王维为了应对酷暑,竟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坐流连忘返,留给后人百读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而清朝雍正皇帝追录康熙皇帝训话而编录成《庭训格言》,其中一则训文为《心静自然凉》,大致表达的意思就是要做到内心平静,身上才会不热,并且还指出,“且夏月不贪风凉,于身亦大有益”,可见古人如此境界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当然这句话也不无道理,人在心情烦躁的时候,确实容易产生燥热,心情确实会导致外在的变化,因此在这个闷热烦躁的夏季,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同样有利于避暑消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2 08:24
古代人在很多人眼里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可没有古人,就没有今人,古人的智慧往往是许多骄傲的现代人都不可比肩的。
就拿避暑来说,只要有钱有权,古人也能营造出空调房的效果,而且这样凉爽的空调房还不会让你感觉憋闷干燥。
炎炎夏日,你甚至能看见天地之间蒸腾而上的水汽,这时村头的太榕树下,围坐了三三两两的人群,有的闲话家常,有的闭目养神,天太热了,在树荫下,上有天然的绿伞,下有偶来的轻风,其实还是很凉快的,要是你去山中转悠一圈,会发现山里简直是夏日的人间天堂。
对于没钱没势的人来说,能在夏天歇上一歇,坐在大树下乘一乘凉,那就是最幸福的生活!
古人很早的时候就掌握了利用硝石和水*的技术,于是心思活络的人就抓准这个时机,做起了冷饮生意,北宋年间,商业发达,酒楼茶肆人流如织,你就想想吧,闷热的天气里,饭菜的香味,人身上的汗味,鱼肆里的腥味,种种奇怪的味道交织在一起,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这时候如果能来上一个古代“冰激凌”,降降温,解解暑,那就是神仙过的日子。
在大盆里放上干净的井水,水中放置小盆,小盆里放上硝石,等到硝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吸收周围的热量,大盆中的水就会凝固结冰,这就能制出干净可食用的冰了,把冰捣碎,加上牛奶、水果等物,美味就成了,这就是古人的“冰激凌”。
冰是很贵的东西,应为古人没有冰箱,所以储冰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有有条件的大户人家才能建造的起冰窖,冬天把河中、山上的冰凿出来,人推马拉,运到冰窖里,夏天把冰拿出来享用,这样的人力物力普通人家是耗费不起的。
天气逐渐变热,于是丫鬟仆妇从冰窖中取出冰来,放在铜盆之中,摆放在书房、绣楼等处,有专人打扇,把凉气散开,屋子里的温度就降了下来,炎热的夏天就这样悠然而去。
古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和利用与现代人的污染和破坏截然不同,他们懂得把楼台殿阁建在水边,清风徐来,蒸发的水汽带走夏日的炎热。甚至有皇帝甚至专门命人造了一个巨大的水车,用水车把水运送到房顶,水流顺着屋檐流下,屋里屋外顿时两个世界,当然他是凉快了,可那些昼夜不停转动水车的人就更难熬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中的温度比起外面要低得多,所以大户人家会选择到庄子上避暑,而皇家则建造了专门的避暑行宫,包括影视剧中经常提到的“承德避暑山庄”、“汤泉行宫”,实际上都是这样的存在。
私下觉得和尚道士才是最懂得避暑窍门的人,你看那些道观和寺院,多数都建在山里,外面热的要死,里面却清凉惬意,最绝的是,他们修心,心静自然凉,如果你整天着急上火,那么就算是身处寒冰窖,也觉炙烤难当,如果你心无挂碍,那么就是算身在火焰山,也觉怡然自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2 08:25
夏天烈日炎炎,燥热酷烈。虽不至让人厌恶,但因常与闷、热、躁联系在一起,古今往来的人,都想到了一个相同的词: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