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3:0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4:32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5.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
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
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
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使……下) 《李济雪夜入蔡州》
3、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 《伤仲永》
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
【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术)《卖油翁》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部队,伏兵) 《曹刿论战》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外连衡而斗诸侯。(使……斗)《过秦论》
例:晋侯饮赵盾酒。(使赵盾饮酒)《左传·晋灵公不君》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 《滕王阁序》
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 《赤壁之战》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感到热、感到凉) 《两小儿辩日》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威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泊船瓜州》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桃花源记》
【数词的活用】
作为实词的数词在古汉语中活用作动词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来说,数词直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
例: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统一) 《史记·秦本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4:32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的活用。(龙氏归纳词类活动用铁三角作图给学生)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函: 用匣子装。上次讲“函梁君臣之首”也是这样的解释。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⑩质于秦。 质: 做人质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使天下之主臣服。)
①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③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④汗马功劳
⑤齐威王欲将孙膑 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⑤友风而子雨 以……为友;以……为子女
⑥幕天席地 以……为幕布;以……为席子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⑧少仲尼之闻 闻:见识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⑦生死而肉骨 使……复生
⑧惊天动地 使……惊奇;使……感动
⑨可烧而走也 使……逃走
⑩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使……灭亡
?既来之,则安之。使……来归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为他而死”
八、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谓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4:33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2、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b.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c.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a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b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c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c.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3、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b.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c.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⑥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b.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⑦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b.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4、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b.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④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
a.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b.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5、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比喻。例如:
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
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c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⑤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a.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b.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①表示每一。例如: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a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b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②表示渐进。例如:
a.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b.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简析]a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b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③表示往昔。例如:
a.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b.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简析]a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b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