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如何放得开收得笼?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3:1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9:35
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师就必须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放 和收的度。所谓放,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和掌握课文中有关的知识内容;所谓收,就是指在学生独立地思考、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对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综合,从而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明确化、系统化和完整化。一堂成功的课文课,表现为教师引导得法,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即放与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放,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探寻知识的内驱力,增强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真正地培养起他们的课文能力。放,要放而有据、有度、有序。 一、放而有据。 在学生分析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思维导向,否则,学生就有可能误入歧途,甚至南辕北辙,与要达到的目标背道而驰。例如教《卢沟桥的狮子》,理解与感受卢沟桥上有数不清的狮子的建筑特点、特殊的历史意义的总目标,那么,我就围绕这个目标分层设计放的环节。比如开头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可依次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让学生找出描写卢沟桥历史的句子,并想想它有800多年的历史说明了什么?2、让学生适当联系上下文谈谈卢沟桥为什么闻名世界?课文主干部分,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让学生画出描写卢沟桥上的狮子的优美词句,明确与当时普通的桥相比,卢沟桥的独特设计之处;2、让学生画出简笔画,进一步感受和体会卢沟桥的美观。3、让学生查找“七七”
事变前后抗日重大事件的资料,通过展示、评议,进一步体会卢沟桥的伟大历史意义。如果说,一课时的总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达到的一种境界,那么,这些具体的放的环节就是学生思维旅程上的一个个必不可少的路标,正是这些路标引导着他们一步一步的走向那个境界。 二、放而有度。 教学过程中的入必须把握好度,放得过度就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放的不够,则训练目的达不到,学生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放的度呢?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是教材的重难点;第二是学生的认识水平、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充分而深刻地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把握课文的难点、重点以及各个段落各个层次的突破点。课堂上涉及到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放的程度可稍大一些,时间可稍长一些,以便使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与探讨,深入而透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培养语文能力。对那些非重点、难点的知识,即使是我们认为很有用的知识,我们也要忍痛割爱,放的程度要小些,再小些,甚至可以直接引导得出。千万不可因贪多求全,胡子眉毛一把抓而顾此失彼、学无成效。如讲《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时,放弃了理解体会卢沟桥狮子的美观、历史意义这一点,反而用了大量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作者的观察方法,结果不仅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没有理解好,而且由于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和相关的能力,学生对课文的结构与写作方法也是一知半解,没有深刻的认识。其实,分析文章的结构与写作方法并不是三年级训练重点,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加以渗透,大可不必因面面俱到而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其次,教师在安排放的环节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也就是要充分细致地把握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水平与特点。我们设计的问题必须恰到好处,能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才能实现学生积极请到地获取新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有的教师用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认读辩析课文中
的生僻字词,然后又用组词造句的形式来检查评价课堂课文的段落大意及中心思想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到索然寡味,浅俗不堪,不可能有效的提高实际能力。而有的教师则让学生根据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分析卢沟桥的设计原理,这样的目标设计又过高,学生几乎是望尘莫及,结果是冥思苦想,收效甚微。 三、放而有序。 每一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都应该是一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知识链。放,要放得科学、放得系统、放得有序,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道路上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下下去。 有放必有收。放是手段,收是目的;放是基础,收是升华。收是对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所感知所思考的东西的一个系统化、准确化、规律化的上升过程。那么,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四、收得要及时。 教师在放的过程中,要时时留意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把握他们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估计学生将知识领会得差不多的时候,便及时进行综合和归纳。收得如果及时,对于那些思维敏捷、理解速度快的学生是一种及时的肯定、鼓励,而对于那些思维较为迟钝、理解速度慢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及时的解惑。 五、收得要准确。 教师的归纳综合,要恰如其分地提示知识要点,要高屋建瓦,高度集中地揭示课文有关内容。当然,这要以对教材深入的钻研为基础。 总之,放与收实际上也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专业知识与方法综合而成的艺术。它要求教师专业知识要精深,教学方法要合理,才能放得从容,收得潇洒,从而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