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1: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4:45
我们都说“明朝皇帝多奇葩”,而明武宗朱厚照却是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皇帝,自古以来关于他的评价两极分化极为严重,虽行事荒唐,却又刚毅果断,不仅弹指之间诛杀刘瑾,平定安化王、宁王之乱,更是自正统年间后再一次御驾亲征,取得了应州大捷。然而,这场应州大捷着实有些奇怪,怪就怪在史料关于此战的记载难以令人信服。
以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为偶像的朱厚照,亲自驾临前线宣府
作为千古仁君明孝宗朱佑樘的唯一儿子(弟弟朱厚炜夭折),明武宗朱厚照的行事作风与其父简直就像是两个极端,朱厚照虽然天资聪颖,但行事作风却颇为荒唐、不拘一格,不仅喜好玩闹,更是酷爱军事,甚至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并为自己改名朱寿,令兵部存档,户部发饷,为的就是过一把当大将的瘾。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一直想要像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那样立下赫赫战功的朱厚照,不顾大臣们的规劝、教训,乃至威胁,出居庸关,驾临明朝抵御北方蒙古军队第一线,北方重镇宣府。而作为惩罚,更为了耳根子清净,他没有允许任何一个文官随驾。
然而,来到宣府的朱厚照郁闷的发现,这里与自己印象中的前线根本不一样,一连几天,连敌人的半个影子都没有看到。于是,他索性来到了真正的边防前线——阳和,并以此为前线指挥部,向各部指挥官发号施令。为了看起来更为正式一些,他甚至自封"镇国公"、威武大将军"朱寿",而且还一本正经地定了俸禄和级别。
同年十月,蒙古鞑靼部落小王子率五万起兵进犯,目标大同。大同总兵王勋一听就急了,连忙派人告诉朱厚照,要其回京避难。谁知道朱厚照非但不走,一听敌人来了反而两眼冒光,连忙命令王勋集结军队,北上主动迎敌。王勋无奈,只得照办。
要知道,明朝自仁宣年间战略收缩之后,面对蒙古一直都是被动防御,从未主动出击迎敌,唯一一次还遭遇了“土木堡之变”,因而朱厚照此举就连佞臣江彬都提出了反对意见。然而,朱厚照对此并不理会,而是下令,“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率军驻守聚落堡、天城。延绥参将杭雄,副总兵朱峦、游击将军周政,驻守阳和、平虏、威武等地,以上部队务必于十日内集结完毕,随时听候调遣!违令者重罚”。
朱厚照沉着应对、周密部署,最终击退蒙古小王子
在朱厚照紧密部署的同时,蒙古小王子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他突然下令大军改道,急转向南,攻向王勋的部队。朱厚照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也相应的迅速做出了调整,“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离开驻地,火速支援王勋。副总兵朱峦、游击将军周政即日出发,尾随鞑靼军,不得擅自作战。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即刻出兵,驻守阳和,不得出战。违令者重罚”。
十月甲辰日,战争在山西应州展开,王勋兵力虽然不足,但在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的及时支援下,王勋命令全军决一死战,坚守至援军的到来。同时,为了迷惑敌人,拖延时间,王勋在战斗一开始,便下令军队猛冲,这种亡命打法的确迷惑了小王子,他错误的认为自己遇到了明军精锐主力,且人数众多,因此他并未一开始就和王寻拼命,反而选择了以守待攻。
小王子与王勋激战一天,待到黄昏之际,小王子这才突然发现自己中计,愤怒的他于是下令全军出动,将王勋部包围了起来。不过,由于此时天色已黑,考虑到安全用兵,他命令军队等到天命再发动进攻。
次日一早,却突然出现了大雾天气,能见度仅为五米的大雾,使得蒙古军队根本无法发动进攻,而王勋则以大雾为掩护,从包围圈的缝隙中钻了出来,溜进了应州城内。等到大雾散去,王勋发现负责跟踪王小子的副总兵朱峦,竟然也由于大雾的影响,不明不白的进入了应州城。
小王子见大雾散去,随即命令大军发动进攻。然而,还不等蒙古军队进攻,王勋在得知各路援军已经相继抵达的消息后,便再度率领明军发动了进攻,小王子无奈之下只得再次率兵野战,结果被明军前后夹击。小王子也不是笨蛋,他很快便发现了明军兵力的变化,于是下令蒙古军队兵分两路,分头作战,阻止明军会合。不过,明军援军虽然已经抵达,但兵力仍然处在下风,久战之下便再度陷入了危局。
不过,蒙古小王子没想到的是,朱厚照竟然暗中在阳和还集结了一支由张永、魏彬、张忠率领的援军,朱厚照率领这支援军从阳和出发,径直赶往了应州战场。
第三日,就在王勋已经绝望之际,朱厚照突然率军杀到,并立即对蒙古军队发动了进攻,蒙军猝不及防,*全线撤退,明军三路大军就此会合。
第四日,决战爆发,双方近十万人在应州城外展开殊死拼杀,朱厚照在战场上不仅来回狂奔为士兵打气,甚至多次冲到一线和敌人直接拼下。在皇帝的鼓舞之下,明军士气大振,始终把握着战场主动权。双方激战至下午,小王子实在撑不住了,只得下令撤兵。应州之战至此结束。
史料关于此战的记载令人极度生疑,十余万人激战数日竟然只阵亡六十八人
就是这样一场大战,《明史·明武宗本纪》中只有“
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寥寥数语的记载。而根据《武宗实录》的记载,这场双方投入十余万军队,激战数日的战争,竟然只取得了“
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的战果,从伤亡数字来看,明军甚至更像是战败的一方。
从综合蒙古和明朝各种史料还原的战场经过来看,这场极为激烈的战役,双方只阵亡六十八人实在有些说不过去。而之所以会导致这种结果,无疑来自于明武宗朱厚照和文臣之间的矛盾。此战之后发生的事情,似乎为我们佐证了这种猜测。
朱厚照返回京师之后,曾搞了一次极为隆重的回城兼阅兵仪式,仪式结束之后,朱厚照便迫不及待的找到首辅杨廷和,激动的对自己的老师说自己在战场上亲自杀死了一个蒙古军官,杨廷和立即跪下祝贺皇帝取得成绩。然而,仅仅几天之后,京城便开始流传出另外一种说法,“应州之战失败了,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谎。”当东厂将此事汇报给朱厚照后,还在兴头上的皇帝立即变得沉默了,半晌才下诏,宣布自己辍朝十日,要休息休息。
那么,这场应州大捷,真的只是取得了杀敌“十六人”的战果吗?以下证据间接表明,这个数字根本无法令人信服。
1、双方投入兵力。《武宗实录》明确记载,应州之战双方投入兵力多达十万,即使除去预备部队和后勤人员,直接参战人数也应该不少于六万。试问,这么多人马挤在一起近距离激战四五日,怎么可能只阵亡数十人,恐怕就算意外死亡的人数都不止这些。
2、皇帝亲自上阵。朱厚照贵为一个皇帝,正所谓金口玉言,他根本没有必要当众撒谎,因此他所述的“阵斩一人”应该是真的。而根据蒙古方面的记载,当时统兵的蒙古小王子也极可能阵亡在了这一战,亦或因这一战而不久后去世。由此可见此战之激烈,如此激烈的交战,岂会只阵亡几十人?
3、蒙古数十年未曾南下。《鞑靼列传》有载“(鞑靼)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事实证明,在应州大捷后的数十年内,相较于此前的频繁南侵,蒙古再也没有敢于轻易犯边,这根本不是阵亡“十六人”便能取得的效果,反而从侧面证明,蒙古在此战中遭遇到了重大损失。
根据现代学者的推论,此战鞑靼的伤亡至少也应该在近万人。至于正史中为何出现如此令人难以信服的记载,我想,应该出自于文臣们对于皇帝的不满。在皇帝拒绝听取劝谏,并取得如此大胜的情况下,文臣们只能以此作为无声的*,并蓄意抹黑这场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