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1: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2:49
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元朝前期杰出的*家。又名乌马儿,回族,原籍(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家族显赫(“赛典赤”是阿拉伯语SaiyidAjall一词的联读,意即“尊贵的圣裔”),常被称为咸阳王,回族,先知默罕默德后裔,才学过人,颇受忽必烈重用。宪宗年间任燕京路总管时鼎力资助忽必烈平定云南。至元元年(1264年)出任陕西四川行省平章政事,为元军攻打南宋理财备战。在位三年,政绩卓然;至元十一年(1274年)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元军占领云南后,统治不顺,矛盾重重。忽必烈感于“责任失宜,使远人不安”,选取他认为“谨厚”的赛典赤入滇。赛典赤受命后,先仔细研究了云南的地理民情等,又于进滇境前取得蒙古宗王的信任,解决了蒙古王族与行政*间的矛盾,取得政令的统一。接着把一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况,按元制编成路、府、州等有效行政区,以各族贵族与朝迁委派*结合的方式进行,纷乱的局面大为改观。公元1276年赛典赤把省会从大理迁到昆明,从此昆明一直作为云南省会。治理初步成功,制定合理赋税,促进生产发展是社会安定的根本条件。赛典赤轻徭薄赋,并规定赋税可以根据各地便利以牛、马、银钱等交纳,利用无主荒地建立民屯,尽量改变原始混乱的局面。
在文化建设方面,赛典赤积及兴办教育,立孔子庙,购买书籍,迎请四川教师,不遗余力地传播先进文化。改善民族关系是治理好云南的一个根本,赛典赤采用尽量团结利用不以杀伐为能事的*,在“攻心”方面取得巨大成果,“诸夷闻风翕然款附”,社会日益安定。
赛典赤治理昆明,最大的功绩还是他主持兴修水利。首先,除去滇池盆地水患,疏浚河流,设坝闸以节水分洪。现昆明上游最重要的松华坝水库之坝,就是肇始于赛典赤。又重理大理国时开挖的金汁河、银汁河分流并资灌溉,使洪水受人控制。在滇池下游,清除出水口的淤泥、砂石后,整治河道险阻,使滇池水可顺畅流入金沙江,避免城市被淹,同时“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今梁家河一带丰产良田,其时还是水潦。这次历时3年,用民工2000多 的宏大工程完工后,滇池周边地区一片富饶景象,直赛江南鱼米之乡,史籍上说是到了牛马成群、狗也吃肉、鱼虾之多可拿来肥田的地步。赛曲赤去时,昆明老少痛哭连日,朝延封赠“咸阳王”称号,以示隆礼,直至今日,人们还以诗文戏曲传唱其政绩功德,如今在城里三市街口建有“忠爱”牌坊纪念他。
云南原来地方政权多由当地豪强掌握。赛典赤到任后,进行许多重要改革,并“询父老诸生利国便民之要,博采而力行之”。首先建立各级政权机构。下令原有的千户、万户等武职*一律不得过问民政。分设路、府、州、县各级政权及各级军事组织。进而清查户田,整顿赋役,整理货币,改建驿站,赈灾恤苦,屯田垦荒,安抚*,设立州、县学堂,提倡儒学。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云南地区的全面发展。
在农业上,当时云南不少地方还是刀耕火种,大理、鄯阐(今昆明)附近比较先进些,但作物产量与内地相比仍然很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赛典赤一方面大力传播北方先进的耕种技术,另一方面积极“经划水利”,提出了“为陂池,以备水旱”的正确主张,决定把开发滇池水利放到重要地位。
滇池北、东、南三面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量丰沛,历史上就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公元9?3年),益州(郡治滇池县,今澄江西)太守文齐,“造起陂池,开通灌溉,垦田二千余顷”。这是滇池水利开发的最早记载。但滇池地区的水灾历来也很严重。唐初的《括地志》说道,滇池水源广深,往下逐渐变得浅狭,好似倒流,所以叫滇(颠)池。可见滇池很早就有湮塞不畅的问题。四周群山之水汇聚池中,唯一的排水口海口又淤积严重,夏秋多雨季节常常淹没滨池农田,甚至造成上游盘龙江水遭受顶托无法下泄,漫过昆明城墙的灾害。元代以前的三百多年中,统治云南的南诏和段氏大理国曾“役民夫”修建了春登和云津二堤,以“捍御蓄泄,灌溉滋益”,并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滇池水利。然而在大理国后期,对东南各地基本上失去控制力,鄯阐城的重要性降低,滇池水利无人问津,连年成灾。
赛典赤经过周密的调查规划,决定对滇池进行大规模地整治。他把整个工程分为两部分进行。一是对海口河的疏浚。赛典赤把久居云南、熟悉情况的大理等处巡行劝农使(官名,掌巡查荒田,劝农垦种等事务)张立道调来昆明,和他的第三子忽辛一起,率领二千多民夫,疏浚长二十余里“正途壅底”的河道,挖开河中的鸡心、螺壳等数处险滩,使滇池水泄量大增,湖面下降,涸出良田一万多顷。二是整治盘龙江等河道。盘龙江流经山区,在松华山谷进入昆明坝子。上游江水湍急,挟带大量沙石,进入坝子后,流速减缓,沙石便沉降下来,使河道宣泄不畅,堤防堕坏,河失主槽。赛典赤亲自组织民夫首先疏浚河床并加固堤岸,然后修渠将昆明东北“邵甸九十九泉”的水引入盘龙江。这样一来,原来因为泉水没有去路而淹没的土地可以恢复,引水沿途还可用以灌溉。接着,又在松华山谷新建了松华坝(或作松花坝),一方面抬高盘龙江水位,分水入金汁河灌溉农田,另一方面在汛期又减少了盘龙江泄量,提高防洪效益。同时,对金汁河进行了扩建,并配造小闸10座,涵洞360个,以利“轮序放水,自上润下”。施工中,还“额立三百六十匹报马,三百六十名看水余丁”,进行工程管理。规定:工程设施“倘遇崩倒水浸,即时飞报上司,挑补修竣,不容怠缓”。这是云南水利工程管理的首见记载。为了减轻上游的洪患威胁,他还在“六河”上组织开挖了12道分水支河,72条地下暗沟等辅助设施,用以分泄洪水。
治理工程历时三年,于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全部完成,滇池水利面貌焕然一新,农业生产和昆明等城镇也随之发展和繁荣起来。自那时起,昆明就一直是边陲云南*、经济和文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