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1: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1:07
【人生智慧】少学欠术的人,属于马大哈一类的人,是搞不好考证工作的,死板僵硬,墨守成规,不敢越前人雷池一步的人,也是搞不好考证的。在这里,我又要引用胡适先生的两句话:“大胆的设想,小心的求证。”假设,胆越大越好。哥白尼敢于假设地球能转动,胆可谓大矣。然而只凭大胆是不行的,必须还要有小心的求证。求证,越小心越好。
——季羡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精品解读】“旧版《辞源》上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这话虽简短朴实,然而却说到了点子上。”求证起来,大有出处。
世界上有两位大师的著作对季羡林影响最大。国外是德国人亨利希?吕德斯;在中国是陈寅恪先生。两个人都是考据大师,从他们身上不难看出季羡林的学术兴趣所在。
吕德斯是世界公认的梵学大师。研究范围颇广,对印度的古代碑铭有独到深入的研究。印度每有新碑铭发现而又无法读通时,大家就说:“到德国去找吕德斯去!”吕德斯著作极多,而中短篇论文集《古代印度语文论丛》,是季羡林一生受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季羡林回忆,陈寅恪先生的著作,特别是《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的考据方法同吕德斯先生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说空话,无证不信。二人学术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中德这两位大师有师徒关系,寅恪先生曾受学于吕德斯先生。这两位大师又同受战争之害,吕德斯在二战时手稿被毁。寅恪在日寇入侵,逃难途中丢失《世说新语》几十年累累眉注。季羡林为此感叹,假如这两部书能流传下来,对梵学、国学将是无比重要之贡献。
“学无止境”的事各朝各代都有:
宋朝的苏东坡,年轻时就已是学识渊博,是人见人夸的青年才俊。日子一久,不免自满起来。一天,苏东坡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把话说得太满了。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看了,担心儿子过於自大,不知求进,又怕撕下对联会伤了儿子的自尊心,於是,提笔在对联上各加了两个字:“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回来,看见父亲的字,心中十分惭愧,从此虚心学习,有了非凡的成就。用“自知之明”给了“学无止境”一个最好的诠释。
对“贵专而恒”的传授,也是因人而异:
唐寅,字伯虎,是明朝的大画家。他擅长画山水,兼善书法,能诗文,但禀性疏朗,放逸不羁,少年时恃才傲物。他最终能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等画家齐名成为:“明四家”,全仗母亲的教育和名师沈周的指导。
少年唐寅的画画得不错,富豪人家常请他作画,唐寅也就慢慢得意起来。
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天,她对唐寅说:“孩子,你学画还只是刚刚起步,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她随手递给唐寅一卷行李和一包碎银,“当今大画师沈周离此不远,拜他为师吧,画不好就别回来见我!”
唐寅当然知道沈周的画很出名,欢欢喜喜上路拜师去了。
转眼就是一年。在沈周的指点下,唐寅的画技很有长进。这一天,小唐寅拿出自己的画和师傅的画比了比,觉得已经不相上下了,不禁暗暗自喜:我自己已成名手,该出师回家看望母亲了。沈周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叫妻子准备饭菜为唐寅饯行。
饭菜摆在后花园东北角的一间小屋里。这间小屋平时紧锁着,谁也不让进去。唐寅一进屋就四处张望,只见有四个门,却没有一扇窗子。他好奇地顺着门格子向外望去,见门外花红柳绿,山鸟飞翔,仿佛那山涧流水声都能听到。他想:这么好的风景,师傅平时不让我进来,大概是怕徒弟从这里出去游山逛水,无心学画了。他正看得发呆,听到师傅说话了:“你的画本来不错,又学了一年,现在可以出师了。你想到后花园痛痛快快地玩玩吗?”小唐寅顾不上满桌的饭菜,站起来就去开门,也许是走得急了,让门格子碰了一下;他便去开另一个门,又让门格子碰了一下;再去开第三个门,这回碰得更厉害了。原来这三个“门”都是沈周画在壁上的!唐寅从兴奋中醒悟过来,他转身扑通一声,双膝跪在师傅面前,说:“师傅,我不想回家了,让我再跟您学三年吧!”
从此以后,小唐寅专心致志地跟师傅学画,再也不提出师回家的事了。
三年转眼过去了,冬日将尽。唐寅为感谢师傅的教育,亲自动手烧菜,宴请师傅。当他把烧好的鱼端上桌时,一只大狸猫从门外呼呼地跑进来,跳上桌子就想吃。唐寅急了,骂道:“大胆畜牲,师傅还没品尝,哪里轮得到你呀!”“啪”的就是一掌,那大狸猫“呼”的一声就往窗上跳,跳了一个窗户又一个窗户,就是跳不出去,最后“呜呜”地叫着从门口逃出去了。原来,那窗户也是唐寅画在墙上的。
师傅见了这情景,哈哈大笑起来:“唐寅呀,你已经四年没有见到你娘的面了,要过年了,快回去了吧……”
从唐伯虎学画中人们不难悟出一些道理。
【入世指南】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作为早就是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多国语言,拥有十大学术成就的季老,在晚年一直潜心研究“大国学”,并写成《糖史》,甚至去涉猎诸多原本非主攻专业领域的学术,耗费毕生精力、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求证学问。
我们除了学习这位国学大师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精神和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外,更应学习他“抓住今天,不依赖明天”惜时如金的时间观念,珍惜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勤奋学习,不断地充实自我。季老的“专”可以说是一种专注和博学;季老的“恒”可以说是一种永不停步的精神。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扰,人们应坚信“只有时间对每一个人是公平的”,要像季老那样既注重专业选择、而又在特定条件下不拘于专业约束,不断挑战自我,实现人生零的突破,把握命运,把握未来,在求索中实现人生价值。
作为季羡林教授的同代人,教育家马寅初说:“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
◆谦虚者成功谦虚是成功者的求知方法。
有一次,孔子带着几个学生到庙里去祭祀,刚进庙门就看见座位上放着一个引人注目的器,据说这是一种盛酒的祭器。学生们看了觉得新奇,纷纷提出疑问。
孔子却问寺庙里的人:“请问您,这是什么器具啊?”守庙的人一见这人谦虚有礼,也恭敬地说:“夫子,这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呀!”
于是孔子仔细端详着那器,口中不断重复念着:“座右”、“座右”,然后对学生们说:“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当它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一半水时,就变正了,而装满水呢?它就会倾覆。”
听了老师的话,学生们都以惊异的目光看着他,然后又看着那新奇的器。孔子看出大家的心思,和蔼地问大家:“你们有点不相信吗?咱们还是提点水放到器里试试吧!”说着学生们就打来了水。往器里倒了一半水时,那器具果然就正了。孔子立刻对他们说:“看见了吧,这不是正了吗?”大家点点头。他又让学生继续往器具里倒水,器具中刚装满了水就倾倒了。孔子赶忙告诉他们:“倾倒是因为水满所致啊!”
学生子路问题:“难道没法子让它不倾倒吗?”孔子深深地望了大家一眼,语重心长地说:“世上绝顶聪明的人,应当用持重(举动谨慎稳重)保持自己的聪明;功誉天下的人,应当用谦虚保持他的功劳;勇敢无双的人,应当用谨慎保持他的本领……这就是说要用退让的办法来减少自满。”学生们被他含义深刻的话深深地打动了。”
在师生共同猜一个器皿时,孔子以谦虚获得成功。可见谦虚作风在人前的重要性。
◆骄傲者失败古代有个将军得胜归来,在庆功会上受到文武百官的赞扬。他洋洋得意,随手举起几百斤重的铜鼎,抛向空中 ,又轻轻接在手里,面不改色。接着,他又扯满强弓,对准飞檐下的风铃,连发连中,观者个个喝彩。
一个善于阿谀奉承的食客恭维说:“凭将军这身武艺,敌人还敢来送死吗?”
骄傲的将军,从此不再练武,整天花天酒地,吃喝玩乐,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黎明公鸡报晓,将军把它塞进酒坛里。早晨号兵吹号,将军又用靴子打他。长而久之,将军变得大腹便便,一百多斤的石担,他也举不起来,拉弓射雁时,箭到半空就飘落下来,将军完全蜕化了。
但是在他过生日时,门人食客们依然给他送来“天下第一英雄”的金匾。
可正当大家给他祝寿之际,敌兵进攻了,将军慌忙应战,可是他的*已经生锈,箭壶也成了老鼠窝。敌兵攻进城来,将军只能束手就擒。
可见在关键的时候,没有真本领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