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中国近代史的资料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1: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0:57
中国近现代史视域下是和平富强观
中国近代的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封建王朝的统治,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外国侵略者接踵而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以攫取越来越多的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折不挠的英勇斗争,经过不少曲折,付出极大牺牲,最终在中国*党的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历史表明,在西方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之后,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已经落后,因此饱受欺凌宰割。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重新振兴,其道路极其艰难坎坷。无数中华优秀儿女,甘愿牺牲一切,为了这个崇高目标,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他们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奋发向上。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必须牢记前人的奋斗经历,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不断奋斗。
840年, 中英甲午战争爆发 。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1842年,英国强迫清*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
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
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临时*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逐渐落后。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中英贸易逆差.1842年,英国强迫清*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1840年,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以深重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剧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该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魏源等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1856年,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于1858年先后与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奕昕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签定《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奕忻为首(曾国藩、张之洞等)。发展中*事、民用、教育等,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创办首个(陆续多批)近代企业。
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定《中法新约》,标志着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辛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但因为*上的软弱,辛亥*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新民主主义*时期(1919~1949)
1919年初英、法、美等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巴黎和会”。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也派代表出席“巴黎和会”。但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绝。消息传至国内,群情激愤。5月4日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北京学生们喊着“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 内惩*”的口号涌上街头,6月初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在这个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舞台。1921年7月23日,*、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烬美、邓恩铭、李达等代表各地*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途因有法国特务监视,转入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中国*党诞生了。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始。1921年中国*党成立,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党为反抗*统治,进行工农武装*,开始了中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上升为全国主要矛盾。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
中国*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战争、 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8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了!!!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辛亥*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大势的形成。
辛亥*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关键词] ; 国内外环境; 机遇和挑战
刚迈入21世纪之时,在十六大清晰而准确地作出两个基本判断:
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党经历了*、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人深刻地理解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必将在前进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记自己的历史任务,必将为实现奋斗目标而不动摇。从上述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稳中有变、和中有斗、缓中有紧、喜中有忧,对我国利多于弊。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历了56年的建设,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7位,中国进出口贸易居于世界第3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2006年全球*与安全报告》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超过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从整体实力看,中国仍属于国力次强国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老四件”(即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持续了几十年,80年代逐步兴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高级音响)现在已司空见惯,进入21世纪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车、通讯、旅游)正迅猛发展。随着居民消费结构逐年升级,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开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达7180元,增长达3.3倍;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开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达2185元,增长4倍多。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据2005年12月经济普查第三号公报发布,我国2004年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第一产业为13.1%,第二产业为46.3%,第三产业为40.7%。这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仍未达到完全合理和优化。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将对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大动作,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2006-7-25 16:25 jerry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保持长期稳定
党*和*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进程;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
哪有些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全面的资料参考
1.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2. 徐凤晨、赵矢元:《中国近代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3.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4. 苑书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5.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有关中国近代史历史的名著有哪些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全书约70万字。1981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然后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字体较大(4号字)的版本,不久红旗出版社还出了这部书的简本。2、《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国近代史新编》是2007年6月1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苑书义。本书主要讲述...
收集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资料
闻一多《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
中国近代史资料在哪有
《近/现代史资料丛辑》另外,各地也都有出属于本地的《近/现代史资料丛辑》,你可以去图书馆找。还有《近代稗海》。像这些书都是资料集,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是想宏观的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话,有可能看资料集不是很合适,因为内容很零碎,这些都是做研究用的。推荐一个学术网站:中国知网。这上面收...
中国近代史的书籍推荐
中国近代史大况的有李侃的《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有出,曾经作为高校教材,比较权威,考研的不错参考资料;林增平的《中国近代史》,湖南人民出版社;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蒋延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出版社不少;陈旭麓的《近代中国八十年》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胡绳的《...
与中国近代史纲要有关的著作有哪些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国近代史纲》、《 *** 对外关系史》、《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国近代史》等。1、《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由李剑农成名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及补写的篇章合刊于1942年。在取材与叙事方面颇具特色,长期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为政治学史...
中国近代史资料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
中国近代史时间轴和详细事件
1、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2、1840年:英军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3、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斗争。农民阶级,抗英但是不反封建。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4、1842年8月:《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关于中国近代史?
《天朝的崩溃》茅海建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桑兵 费正清《剑桥晚清史》(上下两册)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章开沅主编《辛亥革命史》(3卷本)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78年。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
中国近代史中有哪些伟人
1、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