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历史小说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1:0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1:02
一直到现在,评论家们对于“中华”这位作者保持着奇妙的热情。它是文学界的一位老前辈、一位传奇、一枚奇葩(褒义),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谜。它的作品汗牛充栋,著作等身,荣获无数大奖。更惊人的是,它的创作时间跨度很长。和他同时出道的老作者们早已纷纷隐退,只有它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到现在仍旧笔耕不辍。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探讨“中华”的文学成就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它的作品太多了,每一部都展现出了足够显著的复杂性,与此同时,作品之间还保持着惊人的同调率。作者时而忠厚,时而狡黠,挥动笔墨为书评家和读者们构建了一个复杂的花园迷宫,任何一句不经过深思熟虑的评价,都有可能失之偏颇和武断,进而迷失其间。我们只能以他的作品年表作为一根救命索,紧紧握住,从头回顾一下“中华”的写作生涯,解析其不同时期作品的创作理念,希望能籍此稍微能接近一点所谓的元写作边界。
就和所有的文学新丁一样,“中华”一开始并没有使用这个笔名。它很早就流露出了对文学的兴趣,并尝试着进行创作。一旦来了兴致,就立刻挥笔写下来,很快就积累了大量的散碎片段,可惜大部分都没有保存下来,只有几个短篇流传至今:《山顶洞》、《元谋》、《蓝田》、《红山》、《仰韶》、《河姆渡》、《大地湾》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文笔稚嫩,结构散碎,主题和立意都很模糊,只能说是一些涂鸦练笔,很难称得上是作品。不过在这些早期创作中,我们已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方面的天分。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粗粝、蓬勃的生命力在强有力地跳动着,迫不及待想要宣泄出来——这对于作家来说,是最重要的天赋。作者通过这些看似没有目的的创作,在探索着一些基本的文学技法。比如在《仰韶》里,作者用大量篇幅练习了彩陶的静物描写;在《河姆渡》中,已能窥见后世种田文的雏形。《红山》中反复出现一头弯曲的猪龙意像,这被评论界视为“中华”作品的一个标示性符号,它在后续的几乎全部作品里都有登场。
随着短篇的积累,“中华”在不断进步。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它终于推出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作——《三皇五帝》。作者大胆地采用了共时式结构,在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同时起笔,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同时作用于同一个故事,在故事演进时共时震荡。硬币的一面,作者用的笔法是翱翔于九天之上的魔幻奇想,神祇的诞生与堕落,天地之间的异动与轰鸣,从伏羲到女娲,从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到炎帝、黄帝、蚩尤,从唐尧到虞舜,每一位角色都带有强烈的神性;在硬币的另外一面,却是如青铜般沉重的现实主义素描。英雄们被拽回地面,以人类的身份面对艰局,氏族之间的残酷攻伐,没有超现实元素,只有血淋淋的抗争与融合。
当我们站在现实主义一侧,会认为诸神只是英雄们疲惫时的梦中幻象;当我们站在奇想一侧,会发现英雄们只是神祇在地面的投影。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作手法。亦飞亦重、虚实交映,让整个世界看起来充满了矛盾,令人眼花缭乱。这不是普通的双线式叙事,因为读者没办法把神话与现实彼此剥离,因为它们早已交熔一体,难以分开。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放弃思考,跟着作者去经历、去感受这眼花缭乱的双面一体世界,看着它隆隆地从洪荒进化成上古。
当时的文学界被这种手法所彻底震惊,评论家们不吝惜自己的掌声,一颗新星冉冉地升起。那个时候,大概没有人预料到,这是“中华”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奇幻小说。
事实上,相比起同时代的其他作者,“中华”对于奇幻题材确实不那么热衷。它的世界观设定琐碎而散乱,由一个一个点组成,有时候还彼此矛盾,没有像它的一些同行——比如“希腊”、“印度”和“埃及”——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世界。当然,在接下来的一系列作品里,“中华” 也并非一味回避奇幻元素,但始终只是花边点缀般的存在,从不作为真正的创作内核。这份执著,成为它一直拒绝撰写宗教题材的心理渊源。
在评论界如潮的掌声中,“中华” 很快就推出了续作。这是一个叫做《三代》的三部曲:《夏》、《殷》、《周》。在这三部作品里,作者回归了传统叙事。诸神仍在,但已淡去幕后,更多的篇幅是在探讨人与鬼——或者说人与祖先之间的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1:03
在新时期,当时的小说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具有反映社会的目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1:03
咨询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