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附骨之蛆的典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1:0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0:52
附骨之疽
疽:一种毒疮。紧贴着骨头生长的毒疮。比喻侵入到内部而又难于除掉的敌对势力。常误作“附骨之蛆”。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
“带一名于纸尾,遂成附骨之疽,受万罪于公门,竞属切肤之痛。”
清·谭嗣同《上欧阳中鹄书》
欧阳中鹄批跋:“阴弃者如瘵病,如附骨之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0:53
这个属于生僻成语,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写过附骨之蛆,切肤之痛。
有关附骨之蛆的典故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带一名于纸尾,遂成附骨之疽,受万罪于公门,竞属切肤之痛。”清·谭嗣同《上欧阳中鹄书》欧阳中鹄批跋:“阴弃者如瘵病,如附骨之疽。”
附骨之疽还和附骨之蛆,哪个才是正确的写法,意思是什么?
它源自清代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冤狱》一章,讲述了书生因为媒婆的玩笑而陷入险境,最终因关帝庙前周将军的援手得以脱险,娶得美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谨言慎行,因为祸从口出。相比之下,"附骨之蛆"这个词在现实中的使用较为罕见,通常在网络小说中被误用或者为了吸引眼球而使用。它并非标准的...
跗骨之蛆是什么意思
在谭嗣同的《上欧阳中鹄书》中,"附骨之疽"被用来形容阴险的遗留问题,如同难以摆脱的疾病。这个成语在近代被广泛使用,属于贬义成语,常被误认为是"附骨之蛆",但两者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跗骨之蛆的意思是什么?
跗骨之蛆,通常是指一种难以根除的、内部潜伏的敌对力量。它的读音是[fù gǔ zhī jū],出自清代谭嗣同的《上欧阳中鹄书》。在这里,作者用它来比喻像恶疾附骨,即难以彻底消除的困扰。欧阳中鹄将其比喻为难以摆脱的病痛,形象地表达了其难以根除的特性。与之类似的成语是“深入骨髓”,发音为[shēn...
附骨之蛆下一句
附骨之蛆是一个成语,没有下一句。附骨之疽,汉语成语,拼音是fù gǔ zhī jū,意思是侵入到内部又难于除掉的敌对势力,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这种行动不但可以截断京汉路的交通,而且北京也受到一定的威胁,所以奉军视为附骨之疽。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七十七回。创作背景...
跗骨之蛆是褒义还是贬义
在文学作品中,如谭嗣同的《上欧阳中鹄书》中,"附骨之疽"被用来形容阴险的敌人或顽固的问题,其恶劣的影响如同慢性疾病,难以根治。由于其强烈的负面含义,这个成语在日常使用中并不常见,更多用于表达对顽固问题的强烈批评或者对深层困扰的描述。值得注意的是,"附骨之蛆"虽然在字面上相近,但实际上是...
词语“跗骨之蛆(qu)”是不是“附骨之疽(ju)”的错误写法?
"跗骨之疽"这一说法纯属误解,从未在正式语境中出现过,因此,如果你在寻找严谨的书面表达,"附骨之疽"无疑是你首选的成语。 总的来说,虽然"跗骨之蛆"这个写法在某些场合下可能会被误用,但"附骨之疽"作为经典成语,其准确性和影响力不容忽视。在选择使用时,理解其准确含义和出处至关重要。
附骨之疽:何处得名?如何源于《聊斋志异》?
附骨之疽,一个寓意深刻的词汇,其读音为fù gǔ zhī jū,源自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冤狱》。这部经典作品讲述了一位书生因不慎开罪,被恶意利用,险些陷入囹圄的困境。周将军关帝的适时援手,使书生得以拨云见日,最终赢得美满姻缘,展现出祸从口出的警示。然而,附骨之蛆这一说法在现代网络小说...
附骨之疽还和附骨之蛆,哪个才是正确的写法,意思是什么?
冤狱》。讲的一位书生求媒人做媒因口无遮拦开玩笑被恶人利用,而差点入狱的故事,因关帝前周将军的出面,最终的结局书生娶得美人归。故事告诉我们祸从口出... ...咳咳,故事本意不是如此,有兴趣可以读原文哦。附骨之蛆,这个词较高频率出现在网络小说里,实为误用,也可能为搏眼球可以为之。
附骨之疽和跗骨之蛆的区别是什么
附骨之疽的意思是紧贴着骨头生长的毒疮,比喻侵入到内部而又难于除掉的敌对势力。这个成语出自清代谭嗣同的《上欧阳中鹄书》:“阴弃者如瘵病,如附骨之疽。”跗骨之蛆的意思是贴在骨头上的蛆虫,是一种医学上的病症。这个成语出自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冤狱》:“带一名于纸尾,遂成附骨之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