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宋代,元代诗人的故事有哪些148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01 12:5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02:45
唐代
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做诗,力求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据说他每写一诗,必对家中老妪读之,老太太能理解的就抄录,不明白的就改写。
有一次,他写了一首《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将其中几句念给老仆人听: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老人听罢说,你说的我都明白,只是“安得大裘长万丈”中的“安”字,我寻思着还是改一改好。白居易问老人其中有何道理,老人又说,你过去写过这样的句子: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
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
老人接下来说,道州刺史元结是位百姓忘不了的好官,给大伙盖房子,教育官吏们不要欺压百姓,道州不就有了万丈长裘了吗?
白居易认为老仆人言之有理,就把“安”字改为“争”字。意思是要做官的以“为百姓谋福利”的思想去“争得大袭长万丈”。
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成 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宋代
民间传说的花神,以元月梅花最多,其中林和靖与梅花的关系之密切,堪称是个中之最。如果花神是以爱花的程度作排名,那么以「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代表梅花,绝对当之无愧。林和靖(九六七~一○二八年),单名逋,字君复。北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年少之时,父母双亡,且体弱多病,他自称「久贫惭嗜酒,多病负穷经。」但他勤敏好学,通晓经史子集百家学说,而且长于书画,精于诗词,有《林和靖诗集》流传于世。世人所普遍称他为「林和靖」,乃是宋仁宗追赐给他的谥号「和靖先生」。
林和靖最突特、有名的事迹,就是「梅妻鹤子」。在他之前固然爱梅名士不乏其人,在他之后,爱梅之士不敢出头;谈爱梅,古往今来唯「他」独尊。
梅花不畏霜雪傲然独立的精神,加上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故事,构成了*人墨客艺术创作的最佳题材;北宋诗人王淇的名作〈梅〉诗:「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足以说明这一点。
隐居孤山逍遥游
林和靖早年曾到各处游历,四十多岁返回杭州,选择在西湖旁的孤山隐居,直到他六十一岁去世之前,足迹连近在咫尺的杭州城,都不曾再踏入一步。他,活于孤山,死于孤山,葬于孤山北麓自宅旁,墓则是他自造的。临终前还留下一首〈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诗:「湖外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表明他「不求闻达、不求传世」的心迹,真是潇洒自在。
明末张岱的〈林和靖墓柱铭〉说:「云出无心,谁放林间双鹤?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确能一针见血地镌刻出林和靖的风骨。
孤山在西湖的北面湖中,是葛岭山的一支,三十八公尺高,是西湖最低的山;东面连接白堤,西侧与西泠桥相接,由于孤立湖中,显得孤峰耸峙,故名孤山。林和靖在这里遍植梅树,每到梅花盛开时,每日只是赏梅、饮酒、吟诗、作词,怡然自得,后人因此称他「梅妻」。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梅以和靖为知已,可以不恨矣。」诚然是中肯之言,可为林和靖之爱梅程度,做最贴切的旁白。
林和靖在孤山的自由惬意,从他的隐居、闲游诗句,如〈秋日西湖闲泛〉诗云:「水气并山景,苍茫已作秋。林深喜见寺,岸静惜移舟。疏苇先寒折,残红带夕收。吾庐在何处?归兴起渔讴。」〈小隐自题〉:「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及〈湖上隐居〉、〈湖山小隐〉等诗中,可见一斑。这样自适自在的生活,古往今来不知羡煞多少红尘*人、世间墨客。元曲家马致远《隐士赋——题西湖》的套曲:「渔村偏喜多鹅鸭,柴门一任绝车马,竹引山泉,鼎试雷芽。但得孤山寻梅处,苫间草厦,有林和靖是邻家,喝口水,西湖上快活煞。」结尾一折说出他想和林和靖比邻而居的心境。
林和靖是北宋隐逸诗人,一生不娶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
杭州孤山多梅。每当腊风初度,便有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玉蕊怒放,情境高雅,探幽揽胜者多往观赏。年复一年,便形成了孤山赏梅的胜迹。这里,曾是北宋诗人林和靖种梅养鹤隐居的地方。但林和靖的故乡却是在宁波奉化。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宁波奉化黄贤村人。因他四十多岁后长期隐居杭州孤山,直到八十三岁死于孤山,葬于孤山,时人多误以为他是“钱塘”人。
林和靖少年好学,诗词书画无所不精,独不会下棋。常对人说:“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他性情淡泊,爱梅如痴。在故里时唯以读书种梅为乐。相传,他于故居前后种梅三百六十余株,将每一株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为生活费,待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他种梅、赏梅、卖梅,过着恬然自乐的生活,常在梅园里独自吟哦,写过许多有名的梅花诗,如: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和靖爱梅,亦爱四处游学,足迹遍于江淮之间。到四十多岁时,便结庐于杭州孤山。孤山傍湖,山不高而清秀。他绕庐植梅,依山种树,以种梅为乐。凭林和靖道德文章,*厚禄不难立致。但他泰然隐居,绝意仕途,甚至宋真宗赵恒闻其名,请他去给太子教书,这一千载难遇的美职,也被他一口拒绝。在他临终时还为此而自豪。他在绝笔诗中写道: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朝野之士仰慕他高风亮节,纷纷慕名前往拜访,但他绝不回访。相传,他从家乡奉化带去两鹤,被他驯化,善知人意,会买菜报讯。纵之飞入云霄,盘旋于西湖山水之间,尔后复归笼中。林和靖爱逾珍宝。他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院,每有客至,小童即延入小坐,开笼纵鹤。在西湖游览的林和靖见家鹤飞翔,便知有客来访,即掉小舟而归。传说,在林和靖死时,他养的这两只鹤在墓前悲鸣而死。他在一首咏鹤诗中写道:
皋禽名祗有前闻,孤引圆吭夜正分;
一唳便惊寥泬破,亦无闲意到青云。
林和靖终身不娶,以种梅养鹤为乐。时人说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梅妻鹤子”的佳话因而留传千载。这只是他人生的一面。他人生的另一面还是情怀绵绵。这在他写的《长相思》这首著名的词里可以看出: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别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和靖对故乡的怀恋之情,亦常见笔端:“半夜月欲落,千山人忆往。”“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殷殷思念屡溢言表。
林和靖的一生是隐居的一生,也是他刻意学术的一生。他写的诗,风格独特,清新自然,尤多奇句。北宋著名*家范仲淹称赞他:“风格固若厚,文章到老醇。”著名诗人欧阳修、黄庭坚都很欣赏他那清新奇特的作品。但他不想以诗传世,故随写随丢,传下来不多。经后人搜集,仅得诗词三百余篇,题名《林和靖诗集》。
林和靖的节操和学识很得宋真宗的赏识,曾赐号“和靖处士”。死后,宋仁宗赵祯也“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
林和靖虽隐于孤山,死于孤山,葬于孤山,但他故乡黄贤村,连妇孺皆知这位“梅鹤太公”。人们对这位先贤的尊敬,历千年不衰。旧时族规定每年清明轮番去孤山扫墓,并一直保持到解放后五十年代。
元代
赵介
字伯贞,番禺人。生年不详,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博通六经及释老书。意气豪迈,无仁进意。何真据岭南,开府辟士,介与孙蕡等俱被宠遇,时号“五先生”。尝以囊随行,遇景赋诗投其中,日往来西樵泉石间。入明,闭户读书,有司累荐皆辞免。洪武二十二年,坐累逮赴京,卒于南昌舟次。介所著诗曰临清集,传于世。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02:45
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做诗,力求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据说他每写一诗,必对家中老妪读之,老太太能理解的就抄录,不明白的就改写。
有一次,他写了一首《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将其中几句念给老仆人听: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老人听罢说,你说的我都明白,只是“安得大裘长万丈”中的“安”字,我寻思着还是改一改好。白居易问老人其中有何道理,老人又说,你过去写过这样的句子: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
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
老人接下来说,道州刺史元结是位百姓忘不了的好官,给大伙盖房子,教育官吏们不要欺压百姓,道州不就有了万丈长裘了吗?
白居易认为老仆人言之有理,就把“安”字改为“争”字。意思是要做官的以“为百姓谋福利”的思想去“争得大袭长万丈”。
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成 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02:46
http://zhidao.baidu.com/q?word=%CC%C6%B4%FA%CA%AB%C8%CB%B9%CA%CA%C2&ct=17&pn=0&tn=ikaslist&rn=10&srs=1
http://zhidao.baidu.com/q?word=%CB%CE%B4%FA%CA%AB%C8%CB%B9%CA%CA%C2&ct=17&pn=0&tn=ikaslist&rn=10&lm=0
http://zhidao.baidu.com/q?word=%D4%AA%B4%FA%CA%AB%C8%CB%B9%CA%CA%C2&ct=17&pn=0&tn=ikaslist&rn=10&lm=0
自己找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