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呼吸第一课:生命的苦有另一种视野去观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3 16: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23:29
今天开始重读《观呼吸》,给自己下一个底线任务:一天一章,并用自己的话完成内容梳理,每章约20-30页,大半个月即可完成。
Day1 11月4日 阅读章节:《第一章,为什么要禅修?》
佛说:“众生皆苦”。
我们回望自己的生活经历,是喜悦更多、苦难更多、还是平淡无聊更多?而不论在哪个状态下,我们都面临着一种名为“不*”的状态,苦难与无聊不论,即使是生命最为清明而欢畅的时刻,我们的精神一下子被点亮,觉得快乐已然来临。可是下一刻,它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好像从来没有来过。于是我们逐渐意识到,生命是无常的,我们努力挣扎,向快乐伸出手、对苦难背过身,却发现我们既挽留不住喜乐的消逝、更阻挡不了悲伤的来临。
世界从有未一刻停止变化,我们对快乐、安稳的向往却让我们妄图去阻止变化的发生:我们希望快乐能更长久地停留,把生命冻结在最高光的时刻,便有了“执着”;我们把内心厌恶、憎恨的一切用力地推开,希望它们赶紧走,再也别来敲门,便有了“排斥”;而更长的时间里,我们百无聊赖地打发着波澜不惊的时光,因为身边、眼前的一切都那么平淡寡味,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即将过去或可能来临的悲喜上,便有了“忽略”。这套本能的感官系统让我们的心时时地处于一种紧张与不安中,这便是“苦”的概念,它那么深沉,深深地埋入我们生命最底层的土壤,它又那么细微,似乎稍微转移注意力就可以暂时隐去其存在、又从来不曾真正消失。
因此,我们对苦的感知,是与本能的这套感官系统*在一起的,倘若不从内心的故步自封中解脱出来,苦厄便会常伴周身,纠缠不清。于是,希望消除烦恼的人便将目光投向了另一条路径,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观,这个世界里经验超越好与坏、苦与乐,人们不会妄图掌控时间的流逝,也不会忽略那些不曾引起我们注意的事物。这种方式就是“修观”,它与禅定把注意力暂时凝聚于单一事物不同,而是一种打破虚妄、最终达到“解脱”的方法。
禅修的方式与我们物质文明的发展是不同的,虽然两者都指向快乐与安稳的人生目标,但是物质的高度繁荣没能从精神上解决我们的虚妄,惧怕惩罚而不去做一件事,与内心认为它是错的而自主远离是不同的。禅修就可以从内在去净化一个人,它像炉火融化钢铁那样消融我们贪嗔痴的杂质,重塑一颗清明的内心。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自己,更加了解别人,从而更加了解这个世界及宇宙苍生,慈悲便会从中慢慢生长出来。
纵使禅修的结果如此让我们向往,它本身并不容易。它不是对原状的修修补补,而是像开垦新生土地一般,剪除杂草、清理根深蒂固的荆棘和杂树,在心田里灌注精力与纪律,然后播种、悉心养护,直到收获信心与戒律,正念与智慧。它们来源于我们自身的*与实践,从内心的土壤自发生长、壮大,它是使我们自由自在的方式,而不是从外界嫁接而来的权威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