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是谁写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2:4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3:01
老残游记
开放分类: 文化、艺术、人物、名著、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简介: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只眼的。
作者生平:
刘鹗(è),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鸿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全书共20回,光绪二十九年(1903)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上,到13回因故中止,后重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始全。原署鸿都百炼生著。作者在小说的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小说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在这块风光如画、景色迷人的土地上,正发生着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造起一座活地狱。小说的突出处是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作者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第16回原评)。刘鹗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玉贤是以“才能功绩卓著”而补曹州知府的。在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衙门前12个站笼便站死了2000多人,九分半是良民。于朝栋一家,因和强盗结冤被栽赃,玉贤不加调查,一口咬定是强盗,父子三人就断送在站笼里。董家口一个杂货铺的掌柜的年轻儿子,由于酒后随口批评了玉贤几句,就被他抓进站笼站死。东平府书铺里的人,一针见血地说出了玉贤的*,“无论你有理没理,只要他心里觉得不错,就上了站笼了”。玉贤的逻辑是:“这人无论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将来连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语说的好,‘斩草要除根’。”为了飞黄腾达,他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屠刀。老残题诗说,“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本质。刚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绝巨额贿赂,但却倚仗不要钱、不受贿,一味臆测断案,枉杀了很多好人。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的巨案,主观臆断,定魏氏父女是凶手,严刑*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小说还揭露了貌似贤良的昏官。山东巡抚张宫保,“爱才若渴”,搜罗奇才异能之士。表面上是个“礼贤下士”方面的大员,但事实上却很昏庸。他不辨属吏的善恶贤愚,也判断不出谋议的正确与错误。他的爱才美德,却给山东百姓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办盗能吏”玉贤是他赏识的,刚弼也是他倚重的,更为严重的是他竟错误地采用史钧甫的治河建议,废济阳以下民埝,退守大堤,致使两岸十几万生灵遭受涂炭。在小说中楔入的桃花山一段插话中,着重写了隐居在荒山中的两个奇人□姑和黄龙子。通过两人的言行宣扬了作者所信奉的太谷学说,同时对当时的*运动,即所谓“北拳南革”,即北方的义和团和南方的资产阶级*派,进行了恶毒的诋毁和诅咒,攻击他们都是“乱党”。义和团来势猛,他说“几乎送了国家的性命”;*党起势缓慢,他认为“莫说是皮肤小病,要知道浑身溃烂起来,也会致命的”;告诫人们不要“搅入他的党里去”,表现了作者落后、反动的一面。小说的第一回,就是作者对于当时*的象征性图解。他把当时*的中国比作一艘漂浮在海上行将被风浪所吞没的破旧帆船。船上有几种人:一种是以船主为首的掌舵管帆的人,影指当时上层的封建统治集团。作者认为他们“并未曾错”,只是因为是走“太平洋”的,只会过太平日子,不意遇上了风浪,所以毛了手脚,加上未曾预备方针,遇了阴天,日月星辰都被云气遮了,所以就没有依傍。再一种人是乘客中鼓动造反的人,比喻当时的*派,污蔑他们都是些“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英雄”。宣扬如果依了他们,“这船覆得更快了”。还有一些肆意搜刮乘客的“下等水手”,则是指那些不顾封建王朝大局、恣意为非作恶的统治阶级爪牙。作者对他们也很反感,视为罪人。究竟怎样才能挽救这只行将覆灭的大船呢?作者认为:唯一的办法是给它送去一个“最准的”外国方向盘,即采取一些西方文明而修补残破的国家。小说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有些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如玉贤指毓贤,刚弼指刚毅,张宫保(有时写作庄宫保)为张曜,姚云松为姚松云,王子谨为王子展,申东造为杜秉国,柳小惠为杨少和,史钧甫为施少卿等,或载其事而更其姓名,又或存姓改名、存名更姓。黑妞、白妞为当时实有之伎人,白妞一名王小玉,于明湖居奏伎,倾动一时,有“红妆柳敬亭”之称。废济阳以下民埝,乃光绪十五年(1889)实事,当时作者正在山东测量黄河,亲见其惨状。正如作者所自言:“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须征诸实在。”(第13回原评)《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在晚清小说里是比较突出的。特别在语言运用方面更有其独特成就。如在写景方面能做到自然*真,有鲜明的色彩。书中千佛山的景致,桃花山的月夜,都明净、清新。在写王小玉唱大鼓时,作者更运用烘托手法和一连串生动而贴切的比喻,绘声绘色的描摹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鲁迅称赞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中国小说史略》)。
刘鹗还曾写有《老残游记》续集,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之间。据刘大绅说,共有14回,今残存9回。1934年在《人间世》半月刊上发表4回,次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6回的单行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老残游记资料》收录了后3回。续集前6回,虽然也有对官僚子弟肆意蹂躏妇女恶行的揭露,但主要的是通过泰山斗姥宫尼姑逸云的恋爱故事及其内心深入细微的思想活动,以及赤龙子的言谈行径,宣传了体真悟道的妙理。后3回则是描写老残游地狱,以寓其惩恶劝善之旨。
此外还残存《外编》4700余字,写于光绪三十一年以后。除《老残游记》外,刘鹗著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治河续说》,医学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金石著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诗歌创作《铁云诗存》。1980年齐鲁书社出版了《铁云诗存》,其诗清新俊逸,功力颇深,反映了他的一些行踪和思想感情。
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
刘鹗简介
一.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清朝帝国陷入遭逢内忧外患的困境当中,外有列强环伺,内则**.
二.生平概述:
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鍊生,清江苏丹徒(今江苏省丹徒县)人,自幼聪颖,五岁便能背诵唐诗三百首.生於文宗咸丰7年(西元1857),卒於宣统元年(西元1909),年53.
鹗精於算学,医学,水利,并留心西洋科学.个性放旷不拘,所见不同於流俗,观察时事尤其犀利.早年曾於扬州行医,后改行经商(刘鹗28岁曾在江苏淮安开过菸草店,31岁又在上海开过书店,但都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光绪14年(西元1888)黄河决口於郑州,便投效河督吴大澄,山东巡府张曜,协助治河,后因治河有功,声誉大起,被保荐以知府任用.曾上书建议修筑铁路,利用外资开采山西煤矿,兴办实业(指工商企业),以利民生,时人不解其用心,交相指责,视为汉奸.光绪26年(西元1900)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太仓粟(京师官方谷仓里的粮食)为俄兵所据,他向联军以低价购得太仓粟,赈济饥民,全活甚众,却因被控私购太仓粟,流放新疆,住在乌鲁木齐一座寺庙的戏台底下,靠为人治病度日,最后病死於迪化(今乌鲁木齐).著有老残游记,铁云藏龟,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书.
三.刘鹗一生的四件大事:
1.治理黄河:
主张束水刷沙法―筑提控制水势,使水不漫溢两岸,再以水攻沙,直刷河底.
2.甲骨文字的研究:
光绪25年(西元1899),他在北京,住在朋友王懿荣家中.王懿荣当时任国子监祭酒,对金石文字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那时王懿荣生了病,看完病家人就上街把药买回来,跟药方核对没错才去煎,刘鹗在一旁看,在这些药中有一包药叫龟板,他觉得很奇怪便顺手拿起来看看,这一看使他惊奇万分,那些龟板上有小字,而且很明显地看的出来字是刻上去的,王懿荣知其古老,乃派人到药店将有字的全部买下,后又到处收购,两年间共收刻辞甲骨一千馀片.
王懿荣死后,家人为了还债,将王懿荣收藏的甲骨卜辞,大部分转让给了刘鹗.刘氏此时也收购刻辞甲骨,前后藏有近5000片.1903年刘鹗将收藏的刻辞甲骨搨印了1058片,在早期收集甲骨卜辞的藏家罗振玉的鼓励下,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书籍——《铁云藏龟》.
虽然该书在对於甲骨文上的建树不多,但是他却是首度将私人收集的甲骨公诸於世,以供同好研究,这种分享的心胸与情操,使得甲骨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长足的进展.
3.开山西的矿
4.贱买太仓的米来赈济北京难民
四.作者细说
刘鹗之死:
刘鹗与袁世凯曾在山东巡府张曜下共事过,元为自己长久不被重用而郁郁不得志,曾向刘向张请求为任,而张曜却认为元「才可爱而性未定,资可造而识未纯」,没有同意袁的要求,因此袁世凯以为刘鹗不肯为他出力,一直坏恨在心.后来袁进了军机处掌握大权,蓄意报复,终於在光绪34年(西元1908),以私购太仓米和在为外国人买地的的罪名,密电江两总督将刘鹗缉捕,发配新疆,永远坚禁,第二年(宣统元年),因脑充血死于新疆流所.
汉奸!
光绪23年,刘鹗应外国人聘请到山西的一间铁矿公司做经理,他和一些新党人物的思想一样,认为只有提倡科学,兴办实业才能救中国,而兴办实业的办法就是他所想的:「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铁路归我.如是,则彼之利在一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有人认为他者种主张在本质上是不利於国家的,难怪这时他要背负著汉奸之名了.
为什么要写老残游记
刘鹗会撰写《老残游记》一书,原本是为了帮助朋友.在义和团乱后没几年,京曹中有沈虞希与连梦青二人,因素与天津日日新闻的方药雨为友,一日,沈虞希偶将朝中事告知方药雨,方氏将其揭露於报端,清廷获悉后大为震怒,严办泄密之人,且株连甚广,沈氏被逮杖毙,连梦青仓皇遁走上海.连氏到上海后,家财尽失,无以为生,只依赖卖文糊口.刘鹗知其人孤介,不愿受人资助,因此动笔写小说送他,以增加其稿费收入.
刘鹗的写作动机本为助人,但他生当乱世,目睹国事糜烂,再加上自己一生事业上的失败以及*理想的幻灭,《老残游记》事实上也是他个人情感的寄托.他曾在书中自叙:「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国家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鍊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由此可知,《老残游记》为当时中国社会之缩影,更是作者一部以文字代替哭泣的著作.
五.老残游记续集-->自序
人生如梦耳.人生果如梦平 抑或蒙叟之寓言乎,吾不能知.趋而质诸蜉蝣子,蜉蝣子不能决.趋而质诸灵椿子,灵椿子亦不能决.还而叩之昭明.
昭明曰:"昨日之我如是,今日之我复如是.观我之室,一榻,一几,一席,一灯,一砚,一笔,一纸.昨日之榻,几,席,灯,砚,笔.纸若是,今日之榻,几,席,灯,砚,笔,纸仍若是.固明明有我,并有此一榻,一几,一席,一灯,一砚,一笔,一纸亡.非若梦为乌而厉乎天
然则人生如梦,固蒙叟之寓言也夫!吾不敢决,又以质诸杳冥.
杳冥曰:"子昨日何为者 "对曰:"晨起洒扫,午餐而夕寐,弹琴读书,晤对良朋,如是而已."杏冥曰:"前月此日,子何为者 "吾略举以对.又问:"去年此月此日,子何为著 "强忆其略,遗忘过半矣."十年前之此月此日,子何为者 "则茫茫然矣.推之"二十年前,三谓之如梦,蒙更岂欺我哉
夫梦之情境,虽已为幻为虚,不可复得,而叙述梦中情境之我,固俨然其犹在也.若百年后之我,且不知其归于何所,虽有此如梦之百年之情境,更无叙述饲榫持�叶�鹗鲋�?是以人生百年,比之于梦,犹觉百年更虚于梦也!呜呼!以此更虚于梦之百年,而必欲孜孜然,斤斤然,
夫此如梦五十年间,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既不能忘;而此五十年间之梦,亦未尝不有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亦同此而不忘也.同此而不忘,世间于是乎有《老残游记续集》.
鸿都百炼生自序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37202.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3:01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只眼的。
作者生平:
刘鹗(è),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鸿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全书共20回,光绪二十九年(1903)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上,到13回因故中止,后重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始全。原署鸿都百炼生著。作者在小说的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小说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在这块风光如画、景色迷人的土地上,正发生着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造起一座活地狱。小说的突出处是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作者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第16回原评)。刘鹗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玉贤是以“才能功绩卓著”而补曹州知府的。在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衙门前12个站笼便站死了2000多人,九分半是良民。于朝栋一家,因和强盗结冤被栽赃,玉贤不加调查,一口咬定是强盗,父子三人就断送在站笼里。董家口一个杂货铺的掌柜的年轻儿子,由于酒后随口批评了玉贤几句,就被他抓进站笼站死。东平府书铺里的人,一针见血地说出了玉贤的*,“无论你有理没理,只要他心里觉得不错,就上了站笼了”。玉贤的逻辑是:“这人无论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将来连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语说的好,‘斩草要除根’。”为了飞黄腾达,他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屠刀。老残题诗说,“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本质。刚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绝巨额贿赂,但却倚仗不要钱、不受贿,一味臆测断案,枉杀了很多好人。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的巨案,主观臆断,定魏氏父女是凶手,严刑*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小说还揭露了貌似贤良的昏官。山东巡抚张宫保,“爱才若渴”,搜罗奇才异能之士。表面上是个“礼贤下士”方面的大员,但事实上却很昏庸。他不辨属吏的善恶贤愚,也判断不出谋议的正确与错误。他的爱才美德,却给山东百姓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办盗能吏”玉贤是他赏识的,刚弼也是他倚重的,更为严重的是他竟错误地采用史钧甫的治河建议,废济阳以下民埝,退守大堤,致使两岸十几万生灵遭受涂炭。在小说中楔入的桃花山一段插话中,着重写了隐居在荒山中的两个奇人□姑和黄龙子。通过两人的言行宣扬了作者所信奉的太谷学说,同时对当时的*运动,即所谓“北拳南革”,即北方的义和团和南方的资产阶级*派,进行了恶毒的诋毁和诅咒,攻击他们都是“乱党”。义和团来势猛,他说“几乎送了国家的性命”;*党起势缓慢,他认为“莫说是皮肤小病,要知道浑身溃烂起来,也会致命的”;告诫人们不要“搅入他的党里去”,表现了作者落后、反动的一面。小说的第一回,就是作者对于当时*的象征性图解。他把当时*的中国比作一艘漂浮在海上行将被风浪所吞没的破旧帆船。船上有几种人:一种是以船主为首的掌舵管帆的人,影指当时上层的封建统治集团。作者认为他们“并未曾错”,只是因为是走“太平洋”的,只会过太平日子,不意遇上了风浪,所以毛了手脚,加上未曾预备方针,遇了阴天,日月星辰都被云气遮了,所以就没有依傍。再一种人是乘客中鼓动造反的人,比喻当时的*派,污蔑他们都是些“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英雄”。宣扬如果依了他们,“这船覆得更快了”。还有一些肆意搜刮乘客的“下等水手”,则是指那些不顾封建王朝大局、恣意为非作恶的统治阶级爪牙。作者对他们也很反感,视为罪人。究竟怎样才能挽救这只行将覆灭的大船呢?作者认为:唯一的办法是给它送去一个“最准的”外国方向盘,即采取一些西方文明而修补残破的国家。小说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有些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如玉贤指毓贤,刚弼指刚毅,张宫保(有时写作庄宫保)为张曜,姚云松为姚松云,王子谨为王子展,申东造为杜秉国,柳小惠为杨少和,史钧甫为施少卿等,或载其事而更其姓名,又或存姓改名、存名更姓。黑妞、白妞为当时实有之伎人,白妞一名王小玉,于明湖居奏伎,倾动一时,有“红妆柳敬亭”之称。废济阳以下民埝,乃光绪十五年(1889)实事,当时作者正在山东测量黄河,亲见其惨状。正如作者所自言:“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须征诸实在。”(第13回原评)《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在晚清小说里是比较突出的。特别在语言运用方面更有其独特成就。如在写景方面能做到自然*真,有鲜明的色彩。书中千佛山的景致,桃花山的月夜,都明净、清新。在写王小玉唱大鼓时,作者更运用烘托手法和一连串生动而贴切的比喻,绘声绘色的描摹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鲁迅称赞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中国小说史略》)。
刘鹗还曾写有《老残游记》续集,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之间。据刘大绅说,共有14回,今残存9回。1934年在《人间世》半月刊上发表4回,次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6回的单行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老残游记资料》收录了后3回。续集前6回,虽然也有对官僚子弟肆意蹂躏妇女恶行的揭露,但主要的是通过泰山斗姥宫尼姑逸云的恋爱故事及其内心深入细微的思想活动,以及赤龙子的言谈行径,宣传了体真悟道的妙理。后3回则是描写老残游地狱,以寓其惩恶劝善之旨。
此外还残存《外编》4700余字,写于光绪三十一年以后。除《老残游记》外,刘鹗著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治河续说》,医学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金石著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诗歌创作《铁云诗存》。1980年齐鲁书社出版了《铁云诗存》,其诗清新俊逸,功力颇深,反映了他的一些行踪和思想感情。
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
刘鹗简介
一.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清朝帝国陷入遭逢内忧外患的困境当中,外有列强环伺,内则**.
二.生平概述:
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鍊生,清江苏丹徒(今江苏省丹徒县)人,自幼聪颖,五岁便能背诵唐诗三百首.生於文宗咸丰7年(西元1857),卒於宣统元年(西元1909),年53.
鹗精於算学,医学,水利,并留心西洋科学.个性放旷不拘,所见不同於流俗,观察时事尤其犀利.早年曾於扬州行医,后改行经商(刘鹗28岁曾在江苏淮安开过菸草店,31岁又在上海开过书店,但都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光绪14年(西元1888)黄河决口於郑州,便投效河督吴大澄,山东巡府张曜,协助治河,后因治河有功,声誉大起,被保荐以知府任用.曾上书建议修筑铁路,利用外资开采山西煤矿,兴办实业(指工商企业),以利民生,时人不解其用心,交相指责,视为汉奸.光绪26年(西元1900)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太仓粟(京师官方谷仓里的粮食)为俄兵所据,他向联军以低价购得太仓粟,赈济饥民,全活甚众,却因被控私购太仓粟,流放新疆,住在乌鲁木齐一座寺庙的戏台底下,靠为人治病度日,最后病死於迪化(今乌鲁木齐).著有老残游记,铁云藏龟,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书.
三.刘鹗一生的四件大事:
1.治理黄河:
主张束水刷沙法―筑提控制水势,使水不漫溢两岸,再以水攻沙,直刷河底.
2.甲骨文字的研究:
光绪25年(西元1899),他在北京,住在朋友王懿荣家中.王懿荣当时任国子监祭酒,对金石文字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那时王懿荣生了病,看完病家人就上街把药买回来,跟药方核对没错才去煎,刘鹗在一旁看,在这些药中有一包药叫龟板,他觉得很奇怪便顺手拿起来看看,这一看使他惊奇万分,那些龟板上有小字,而且很明显地看的出来字是刻上去的,王懿荣知其古老,乃派人到药店将有字的全部买下,后又到处收购,两年间共收刻辞甲骨一千馀片.
王懿荣死后,家人为了还债,将王懿荣收藏的甲骨卜辞,大部分转让给了刘鹗.刘氏此时也收购刻辞甲骨,前后藏有近5000片.1903年刘鹗将收藏的刻辞甲骨搨印了1058片,在早期收集甲骨卜辞的藏家罗振玉的鼓励下,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书籍——《铁云藏龟》.
虽然该书在对於甲骨文上的建树不多,但是他却是首度将私人收集的甲骨公诸於世,以供同好研究,这种分享的心胸与情操,使得甲骨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长足的进展.
3.开山西的矿
4.贱买太仓的米来赈济北京难民
四.作者细说
刘鹗之死:
刘鹗与袁世凯曾在山东巡府张曜下共事过,元为自己长久不被重用而郁郁不得志,曾向刘向张请求为任,而张曜却认为元「才可爱而性未定,资可造而识未纯」,没有同意袁的要求,因此袁世凯以为刘鹗不肯为他出力,一直坏恨在心.后来袁进了军机处掌握大权,蓄意报复,终於在光绪34年(西元1908),以私购太仓米和在为外国人买地的的罪名,密电江两总督将刘鹗缉捕,发配新疆,永远坚禁,第二年(宣统元年),因脑充血死于新疆流所.
汉奸!
光绪23年,刘鹗应外国人聘请到山西的一间铁矿公司做经理,他和一些新党人物的思想一样,认为只有提倡科学,兴办实业才能救中国,而兴办实业的办法就是他所想的:「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铁路归我.如是,则彼之利在一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有人认为他者种主张在本质上是不利於国家的,难怪这时他要背负著汉奸之名了.
为什么要写老残游记
刘鹗会撰写《老残游记》一书,原本是为了帮助朋友.在义和团乱后没几年,京曹中有沈虞希与连梦青二人,因素与天津日日新闻的方药雨为友,一日,沈虞希偶将朝中事告知方药雨,方氏将其揭露於报端,清廷获悉后大为震怒,严办泄密之人,且株连甚广,沈氏被逮杖毙,连梦青仓皇遁走上海.连氏到上海后,家财尽失,无以为生,只依赖卖文糊口.刘鹗知其人孤介,不愿受人资助,因此动笔写小说送他,以增加其稿费收入.
刘鹗的写作动机本为助人,但他生当乱世,目睹国事糜烂,再加上自己一生事业上的失败以及*理想的幻灭,《老残游记》事实上也是他个人情感的寄托.他曾在书中自叙:「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国家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鍊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由此可知,《老残游记》为当时中国社会之缩影,更是作者一部以文字代替哭泣的著作.
五.老残游记续集-->自序
人生如梦耳.人生果如梦平 抑或蒙叟之寓言乎,吾不能知.趋而质诸蜉蝣子,蜉蝣子不能决.趋而质诸灵椿子,灵椿子亦不能决.还而叩之昭明.
昭明曰:"昨日之我如是,今日之我复如是.观我之室,一榻,一几,一席,一灯,一砚,一笔,一纸.昨日之榻,几,席,灯,砚,笔.纸若是,今日之榻,几,席,灯,砚,笔,纸仍若是.固明明有我,并有此一榻,一几,一席,一灯,一砚,一笔,一纸亡.非若梦为乌而厉乎天
然则人生如梦,固蒙叟之寓言也夫!吾不敢决,又以质诸杳冥.
杳冥曰:"子昨日何为者 "对曰:"晨起洒扫,午餐而夕寐,弹琴读书,晤对良朋,如是而已."杏冥曰:"前月此日,子何为者 "吾略举以对.又问:"去年此月此日,子何为著 "强忆其略,遗忘过半矣."十年前之此月此日,子何为者 "则茫茫然矣.推之"二十年前,三谓之如梦,蒙更岂欺我哉
夫梦之情境,虽已为幻为虚,不可复得,而叙述梦中情境之我,固俨然其犹在也.若百年后之我,且不知其归于何所,虽有此如梦之百年之情境,更无叙述饲榫持�叶�鹗鲋�?是以人生百年,比之于梦,犹觉百年更虚于梦也!呜呼!以此更虚于梦之百年,而必欲孜孜然,斤斤然,
夫此如梦五十年间,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既不能忘;而此五十年间之梦,亦未尝不有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亦同此而不忘也.同此而不忘,世间于是乎有《老残游记续集》.
鸿都百炼生自序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37202.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3:02
作者:老残
清末刘鹗的《老残游记》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内容丰富,意蕴深邃,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巨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刘鹗知识广博,做过官,也是著名的实业家。
小说以老残(实即作者)的见闻为线索,描写了晚清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于所谓的清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认为他们实际上是酷吏。小说结构比较松散,但有些片断写得很成功。而且《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
《老残游记》系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全书共20回,作品通过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山东行医时的所见所闻,暴露了当时官场的丑闻。在作品《自叙》中他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他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棋局已残”的现实,为了“补残”,作者从批判现实鲜为人知的现象“清官尤可恨”入手,以挽救垂死的封建主义制度。
参考资料:影响中国学生的80本书 中国文学史 第八编 清代文学
老残游记」是一部清朝小说,作者刘鹗以游记方式,记载书
中主角老残游历天下,沿途所见之各种人事物,各地风俗民
情,藉此批评清末社会与*种种乱象.刘鹗试图传达自己的
*思想,暗喻一些清廷官吏,迂腐愚蠢,荼毒人民,草菅人
命,祸国殃民.
贰●正文
一, 关於作者刘鹗的生平
「老残游记」一书作者是刘鹗,笔名为「洪都百鍊生」,将苏
丹徒人,生於清文宗咸丰七年,卒於清溥仪宣统元年.从小天
赋异禀,见闻广博,个性豪放旷达,不受世俗拘束.出身於一
个封建官僚的家庭.却无意於以科举博取功名,懂得算学,医
学,治河等实际学问.曾帮忙河南巡抚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
处治理黄河整治工程.又曾向清廷建议兴筑铁路,开采山西煤
矿,且多次创办实业计划,最后皆被清廷视为违反国民利益,
且被指为汉奸.刘鹗因不得志於清廷而去经商,但都失败了.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八国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论老残游记
3
联军购得太仓储米,以赈北京饥困.却被清廷以私售仓粟罪
名,加以逮捕.流放新疆,次年病死於迪化.在那昏庸*的
时代,具有远见的人常被误解埋没,十分悲哀.
刘鹗藉由「老残游记」,对当时清廷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
揭发一些急於做大官的清官,不惜杀民邀功.客观地暗喻清廷
是不可寄望的,同情民生疾苦.但他的基本民主*观却十分
落伍,因他坚决拥护*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
乏认识,反对民主*.从「老残游记」中,可发现作者瑕瑜
互见的风格.
二, 对「老残游记」之看法
「老残游记」非属於一般游记,也不是先确立一个主题而后依
主题去发展故事的小说.笔法深入,议论精纯,在文学上有相
当的研究价值.作者藉著「老残游记」,写他心中所想的事情,
投射暗喻自己的遭遇.书中前半叙述心理,后半阐明佛义.他
愤怒清官草菅人命,反对北拳南革.他主张朝野上下应该团
结;藉由本书发挥自己学术思想的见解.刘鹗擅长诗书评论,
音乐描绘,算数推演.书中二十回,已说明了当时政风,人情,
世故等很多的大道理.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论老残游记
4
刘鹗很有文学天赋,「老残游记」受后世的推重,不在於
他的思想,而是他描写风景人物的能力.他叙述人,事,景,
都别具匠心,另铸新辞,一扫陈腔滥调.一反陋习,作实描
绘,彷佛身临其境,目睹其景.他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形容济南景致,济南
风景因而闻名天下.作者对於处理诙谐而又带有讽刺的事
件,叙述得十分巧妙.
「老残游记」反映清末时代社会,书中有几个生动的人物,
其中对玉贤和刚弼阴毒冷酷的刻画最为深入,藉由这些人物
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见解.对人物型态的刻画,有其不同的风
味.对娼妓的描写,也作了更进一步的探讨.藉此议论文人
无行,文格堕落的事实;对比较下等的妓女有著较真实和同
情心的描写,确确实实地诉出妓女子的委曲.开启我国文学
对女性尊严之重视.
音乐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很难用文字来表现;可是刘鹗却有
表现音乐的本能,而且非常成功.其中以王小玉唱书一段,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论老残游记
5
最令人激赏,作者应用具体可见的形相来形容音乐,技巧地
运用感觉错综的手法,并配合新鲜的文字,明了的印象,使
读者感觉音乐的妙处.也藉由这些文字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社
会人们的悠闲,乐天,安命,与知足.
叁●结论
在「老残游记」中,刘鹗隐喻自己虽然只是个江湖郎中;但
他的志向,不但要医好病人的疾病,而且要医好国家的*
病.其民胞物与的胸襟与爱国的情操,自然地流露文笔之
间,实令人感动.
概要介绍:
《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通过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及所为,反映了清朝末年山东一带的社会生活面貌和人民的疾苦,揭露了所谓“清官”的罪行,暴露了清王朝吏治的黑暗。作品在语言的运用、对生活的观察以及细节的描绘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阅读 老残游记((清)刘鹗 原著,闻言 等改编)
作者简介:
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江苏丹徒(今江苏省丹徒县)人,自幼聪颖,五岁便能背诵唐诗三百首。生于文宗咸丰7年(公元1857),卒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53。鹗精于算学、医学、水利,并留心西洋科学。个性放旷不拘,所见不同于流俗,观察时事尤其犀利。早年曾于扬州行医,后改行经商(刘鹗28岁曾在江苏淮安开过烟草店,31岁又在上海开过书店,但都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光绪14年(公元1888)黄河决口于郑州,便投效河督吴大澄、山东巡府张曜,协助治河,后因治河有功,声誉大起,被保荐以知府任用。曾上书建议修筑铁路,利用外资开采山西煤矿,兴办实业(指工商企业),以利民生,时人不解其用心,交相指责,视为汉奸。光绪26年(公元1900)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太仓粟(京师官方谷仓里的粮食)为俄兵所据,他向联军以低价购得太仓粟,赈济饥民,全活甚众,却因被控私购太仓粟,流放新疆,住在乌鲁木齐一座寺庙的戏台底下,靠为人治病度日,最后病死于迪化(今乌鲁木齐)。着有老残游记、铁云藏龟、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书。
目录:
第一章 海上救危船
第二章 明湖听绝调
第三章 济南观名泉
第四章 曹州探政绩
第五章 酷吏兴怨狱
第六章 雪夜辩进退
第七章 补残代筹策
第八章 深山遇猛虎
第九章 品茗夜谈心
第十章 观珠闻琴瑟
第十一章 黄龙论时势
第十二章 齐河逢双翠
第十三章 青灯听酸语
第十四章 河水淹大县
第十五章 严刑*孤孀
第十六章 千金买凌迟
第十七章 旅舍纳翠环
第十八章 白公释奇冤
第十九章 风霜访大案
第二十章 救命觅解药
老残游记续集
第一章 结伴朝泰山
第二章 公子逞淫威
第三章 寒夜吐心语
第四章 双飞梦难圆
第五章 谈经证禅理
第六章 环翠皈佛门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071384.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3:02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只眼的。
刘鹗
刘鹗一生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咸丰七年(1857)至光绪二年(1876),即刘鹗出生到二十岁的青少年时代,为第一时期:
咸丰七年九月初一,刘鹗生于江苏六合,不久就随父亲在任上。刘鹗自小聪敏,四岁就从二姐识字,读《唐诗三百首》。庚子年(1900)刘鹗北上办赈,旅途中在《唐诗三百首》的封面上,题诗四首,其三云:“阿姐停针每见怜,小时指授绣灯前,而今此卷犹传世,回首沧桑四十年。”所记的便是此事。
刘鹗是一个官家子弟,但却喜欢结交三教九流的朋友。刘鹗的四子刘大绅说:“先君少年时,负奇气,性豪放,不规规于小节……隐然有天下己任意。故所在辄交其才俊,各治一家言”,“如柴某专治理财;贾某专治推步;王某专治兵略,又一王某专治拳勇。均造诣极探”。刘鹗自己在《老残游记》中,对此事也有所流露,老残说自己在河南时,“讲舆地、讲阵图、讲制造、讲武功的,各样朋友都有”。这既不同于那种受人称赞,下苦功揣摩“八股文”,准备考状元的“正统子弟”;也不同于那种流连诗酒的“风流子弟”;更与那些寻欢作乐、沉湎酒色的“纨绔子弟”不一样。此外,刘鹗对父亲治河等“实学”,从这时起就很感兴趣,并注意学习。
光绪二年(1876)至光绪十四年(1888),即刘鹗二十岁到三十二岁为第二时期,也可以称之为其一生事业的准备时期:
刘鹗二十岁时在扬州碰到了太谷学派的第二代传人李光昕(号龙川)。太谷学派自称直继孔孟心法,主张以教养二途,即从经济和教化入手救国救民,改变国家衰微的现状。该学派自己并没有正式定名,学术界便用其创始人周太谷的名字称之。刘鹗对李光昕的思想学说十分钦佩,二十四岁时,正式拜李光昕为师。太谷学派的思想对刘鹗一生的影响很大,刘鹗身体力行努力实践太谷学派的思想,并始终认为自己是太谷学派思想的忠实信徒和实行者,他在给李光昕另一弟子黄葆年的信中,说自己“谤满天下不觉稍损,誉满天下不觉稍益,惟一事不合龙川之法”,“辄怏怏终夜不寐,改之后而安于心”。并尤以养天下者自居,认为自己承担了实业救国,为学派筹资的重任。
这时期中,刘鹗曾在淮安开过烟草店,在上诲办过印书局,都因亏本而关闭,但可以看出刘鹗对工、商实业的注意;他爱好医学,这时期中,曾正式挂牌行医。从他存世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他后来也还常常给人看病;甚至流放新疆后,还致力于撰写医学著作。无怪乎,他在《老残游记》中,要把自己化身为一个走江湖的郎中了。
科举考试是那时读书人的正途,刘鹗二十岁时参加过一次乡试,没有考上。三十岁,再次去参加乡试,没有终场就放弃了,可见他对此不热心。而对刘成忠的治河等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他却学得很认真。
光绪十四年(1888)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即刘鹗三十二岁到三十九岁,为第三时期,这是刘鹗事业取得成功的时期:
刘鹗三十四岁时,赴郑州投效河工,直接向当时负责治理黄河泛滥的总督吴大澄呈说了自己的治河主张,受到重用;郑州溃口合龙后,吴大澄要保举他,他却把这次保举让给了哥哥刘渭清,自己仍留在河南测绘“豫、直、鲁三省黄河图”,虽困难重重,最终还是完成了。后来,山东巡抚张曜把刘鹗调去,委任他为黄河下游提调,参与治理山东境内的黄河水患。继任张曜任山东巡抚的福润,曾两次向皇帝推荐刘鹗。光绪二十一年冬,刘鹗经过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试合格,得到了一个知府的头衔。虽说这几年中,刘鹗也碰到过许多困难,但无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这期间,刘鹗撰写了《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五说》、《治河续二说》、《勾股天玄草》、《弧角三术》等著作,都与他当时的事业有关。
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宣统元年(1909),即刘鹗三十九岁至五十三岁,为第四时期。这是刘鹗事业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至他逝世的时期:
光绪二十一年,刘鹗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试合格,得 “以知府用”,他踌躇满志,颇想有更大的建树。所以,他先是不断向官方提出建议,自我推荐,希望自己能在建铁路、开矿山等方面显露才华,结果却都没有成功;后来又企图以自己的力量或依靠外国的力量,来办实业,如开工厂、办商场,也都统统以失败而告终。这期间,刘鹗最有成效,却褒贬不一的活动,是庚子年(1900)的北上办赈。他倾其所有,历尽艰辛,四处奔波,筹集粮款,平粜难民,掩埋死者尸体,救活了数以万计的人民。如此一具救国救民的热肠,换来的却是“私售仓粟”“革职永不叙用”的结果。不过,不管怎样失败,被人误解,遭受多少打击,刘鹗始终没有气馁。光绪三十四年(1908),刘鹗遭清*逮捕,流放新疆。第二年七月初八,因中风逝世,享年五十三岁。;
这期间,刘鹗撰写了不少著作,涉及到考古、史地、医学、文学、音乐等许多领域.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119616.html?si=1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3:03
《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 (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误国,清官害民,独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贪官更甚。同时,小说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
刘鹗(è),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