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2: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6:19
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表明:幼年时才华超众的“神童”,由于未能继续接受教育并进行实际的锻炼,他们的智力发展就会停滞下来,甚至倒退,因而越长越平庸。美国心理学家特尔蒙等人长期的追踪实验表明:“早期智力超常,并不能保证成年后具有杰出的才能,卓有建树。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同儿童期的智力高低关系不大。”特尔蒙的实验启示我们,要以对智力采取发展的眼光,不仅要进行儿童的早期教育,而且还要继续进行教育,不断发展人的智力。
我国历史上都有选“神童”的传统,尤其是宋朝的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挑选“神童”,先后大约选了300名左右,是历史上“神童”选得最多的朝代。其中除杨忆、晏殊等神童外,其余的人后来均不见经传。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宋朝的改革家王安石青年时期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指的是所选“神童”中的方仲永,长大以后却无所作为,变得默默无闻而越长越平庸的典型事例。方仲永是江西金溪人,少时的遗传素质很好,比较聪明,对他进行早期教育,初见成效。他五岁就会做诗,人们都赞扬他,有的人还给他的父亲送些钱财,他父亲感到有这样的“神童”儿子非常自豪,也经常带领儿子去拜会亲朋宾客,忙于频繁的宴会,并作诗词表演,从中牟利。由于没有再让仲永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自己也没有抓紧学习,最终学业荒废。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那样好了,到了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反而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有人感叹仲永“泯然众人唉!”这虽然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神童”的事例,实际上具有普遍的意义。美国科学家维纳还写了两本“神童”的自传,书中讲述与他同时期的四个“神童”的遭遇:一个变成毫无进取的凡夫俗子,另一个在大学毕业前一年病死了,第三个成为政客,第四个成为一名普通的乐师。维纳在书中强调指出:如果“神童”没有适当的环境和勤奋努力,就不能成为突出的人才,甚至可能沦为庸才。这充分说明教育能启迪人的智慧,教育对儿童智力开发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