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伏坡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2: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21:12
谈丘复抗战时期的诗歌
丘复号荷生,1874年7月7日生于上杭蓝溪乡曹田村。系光绪举人,南社诗人。与柳亚子有过书信往来,曾发表诗文多篇,鼓吹民主*,1913年被选为福建省议会议员。1916年被选为全国参议院候补议员,1924年初为正式议员。以不耻曹锟贿选,南返广州孙中山先生大元帅府,任参秘工作。1925年任梅州嘉应大学教授。1941年在家乡创办私立明强初中,任董事长兼校长。主纂《长汀县志》、《上杭县志》、《武平县志》。著作有《念庐诗稿》、《念庐文集》等。1950年11月7日,病逝于蓝溪梓里。
丘复是上个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闽西著名诗人和文史专家。近年其裔孙丘其宪研究员,择其著作精要编了《丘复诗文选》,由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为我们研究上个世纪闽西文化提供了珍稀资料。现就其抗战时期的诗歌略述如下。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寇大举侵我中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写了七绝《己卯端午寄怀》:“空战声中国难多/龙泉在匣日摩挲/哀时不用增惆怅/矍铄相期马伏波。”首句写日机狂轰滥炸直入主题。第二句说宝剑被搁置不用。指蒋介石从消极抗日转为积极*,以致祖国半壁河山沦入敌手。第三句用古语“哀兵必胜”来鼓励大家。“哀兵必胜”见《老子·六十九章》“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对抗的两军互相残杀,奋起反抗为人道而战的军队必定获胜。“马伏坡”典故来源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此绝韵律工整,用典贴切,信手拈来,不露雕琢痕迹,却加强了诗的豪迈气势,扩大和充实了诗的思想蕴涵。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元旦,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结成。从此,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汇合起来了,元旦当日丘复就写了一首七律诗:“太平洋战新纪年/握管初成第一篇/不义多行终自毙/同仇共起已皆然/凯歌旋慰和平愿/丰岁惟期饮啖便/准备山屯娱老计/门前禾黍接芝田。”首联颔联指出日寇必遭失败的命运,颈联尾联希望反法西斯战争尽快结束,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诗人也准备在家乡颐养天年。丘复年近古稀,但感情的喷发,灵感的捕捉,创作的速度,却是令人震惊的。
抗战期间,诗人住在上杭农村,有机会接触黎民百姓,对农民生活的艰辛有深切的体会。当时通货膨胀,钞票贬值,人心惶惶,农民生活贫困,诗人对此用诗作了多方面的反映。1941年他写了七绝《物贵》三首等都是真实记录上杭现实生活的史诗。诗人所倾诉的感情愈是真挚、深切、炽热,其作品就愈能给人以艺术的魅力。
丘复一生热心于培育人才,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国民尤图强之本”。1906年,在好友丘逢甲的倡导下,他在杭城丘氏总祠创办师范传习所,任督监。同年秋,在家乡曹田创办立本学堂,任堂长。1925年任嘉应大学教授。1941年在家乡兰溪创办明强中学,任董事长兼校长。在办学之余,他还写了不少诗作。如《明强中学校歌》,歌词主题鲜明,时代感强,节奏明快,充满爱国抗日的*,很有号召力。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丘复已逾古稀,但仍同全国人民一样感到欢欣鼓舞。他写了七律《台湾还我,用<岭云海日楼集·秋怀>韵之一,追忆仓海先生》。日寇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是作者首先要告慰亲密战友仓海先生的特大喜讯。仓海,即丘逢甲(1864——1912)的号,祖籍上杭中都乡黄坑村,是清末爱国诗人。
1945年10月10日,是台湾从日寇铁蹄下回归祖国怀抱的第一个国庆节,诗人满怀喜悦之情写了七律《国庆日喜赋》。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派员正式接收了台湾。丘复的侄儿师彦、丘逢甲的儿子念台等也随赴台,参加台湾的经济恢复与社会建设,为统一祖国服务。作者写了七律《送师彦侄之台湾》、《送琼华侄之台湾》等表示祝贺。
读完《丘复诗文选》,我对丘复的人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不愧是上个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闽西著名的诗人和爱国人士。 (作者:郭荣江 来源:闽西日报)
参考资料:http://map.baidu.com/des/25/10/145021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