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读书名人有哪些157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7 21:0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8 19:13
1、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2、孙敬:孙敬是汉朝信都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
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
3、孙康: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
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于是他感觉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在雪地上看书。孙康不顾寒冷,孜孜不倦的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御史大夫)。
4、苏秦:苏秦游说秦王未果,资用匮乏,潦倒而归。“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于是苏秦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太公《阴符》,发愤攻读,“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年后学成,遂游说列国,合纵诸侯抗秦,佩六国相印,名震天下。
5、李密:李密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开皇中,袭爵蒲山公。于是散发家产,救济亲朋好友,收养门客,礼遇贤才,从不吝惜资财。后又折兵读书,尤其喜好兵书,常能背诵。从师国子助教包恺,听他讲授《史记》、《汉书》,精神振奋,忘了疲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匡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8 19:13
1、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2、孙敬:孙敬是汉朝信都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
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
3、孙康: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
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于是他感觉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在雪地上看书。孙康不顾寒冷,孜孜不倦的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御史大夫)。
4、苏秦:苏秦游说秦王未果,资用匮乏,潦倒而归。“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于是苏秦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太公《阴符》,发愤攻读,“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年后学成,遂游说列国,合纵诸侯抗秦,佩六国相印,名震天下。
5、李密:李密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开皇中,袭爵蒲山公。于是散发家产,救济亲朋好友,收养门客,礼遇贤才,从不吝惜资财。后又折兵读书,尤其喜好兵书,常能背诵。从师国子助教包恺,听他讲授《史记》、《汉书》,精神振奋,忘了疲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8 19:13
楼主你好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希望对你有帮助,不懂请追问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8 19:14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曾巩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8 19:15
欧阳修
苏轼
白居易
柳公权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8 19:13
1、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2、孙敬:孙敬是汉朝信都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
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
3、孙康: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
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于是他感觉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在雪地上看书。孙康不顾寒冷,孜孜不倦的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御史大夫)。
4、苏秦:苏秦游说秦王未果,资用匮乏,潦倒而归。“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于是苏秦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太公《阴符》,发愤攻读,“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年后学成,遂游说列国,合纵诸侯抗秦,佩六国相印,名震天下。
5、李密:李密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开皇中,袭爵蒲山公。于是散发家产,救济亲朋好友,收养门客,礼遇贤才,从不吝惜资财。后又折兵读书,尤其喜好兵书,常能背诵。从师国子助教包恺,听他讲授《史记》、《汉书》,精神振奋,忘了疲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匡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8 19:14
1、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2、孙敬:孙敬是汉朝信都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
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
3、孙康: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
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于是他感觉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在雪地上看书。孙康不顾寒冷,孜孜不倦的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御史大夫)。
4、苏秦:苏秦游说秦王未果,资用匮乏,潦倒而归。“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于是苏秦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太公《阴符》,发愤攻读,“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年后学成,遂游说列国,合纵诸侯抗秦,佩六国相印,名震天下。
5、李密:李密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开皇中,袭爵蒲山公。于是散发家产,救济亲朋好友,收养门客,礼遇贤才,从不吝惜资财。后又折兵读书,尤其喜好兵书,常能背诵。从师国子助教包恺,听他讲授《史记》、《汉书》,精神振奋,忘了疲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8 19:14
楼主你好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希望对你有帮助,不懂请追问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8 19:15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曾巩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8 19:16
欧阳修
苏轼
白居易
柳公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