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礼仪的重要性的小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2:1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2 00:54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长春文庙都会举行大型公益儿童启蒙礼仪式。启蒙礼,古时候也称为“开笔礼”,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行启蒙礼,是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是标志少儿进入人生学习阶段的一项非常隆重的纪念仪式。
长春文庙的大成殿和泮桥的汉白玉栏杆上系着红彤彤的绸子团花,参礼场地铺上了红色的地毯,鲜花绿植点缀。仪式通过正衣净手、开笔习书、朱砂启智等环节,让孩子们明白读书学习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准则。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1、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传统礼仪文化通过约之以礼、行之以礼以及重礼贵和,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约之以礼强调以礼治国、以礼立身,重在为社会个体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行之以礼则强调人们相处时要用礼和守礼,重在培养人们尊崇礼、安于礼、行依礼;重礼贵和重在强调以礼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从而达到修己安人的目的。
2、宣扬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西方国家向世界宣传的“普世价值”与我国宣扬的传统礼仪文化相似。传统礼仪文化中的诚信、尊重、和谐等都有效地向世界宣扬了中国人崇尚礼仪文明的精神追求,同时,其也对西方国家“普世价值”的传播形成了一定的推动力,进而使人类达成共同价值追求。
3、弘扬孝文化。在全球人口老龄化以及我国日趋严重的社会养老形势下,传统礼仪文化弘扬的“孝道”逐渐延伸出“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等尊老养老的道德理念,传播孝道和养老已成为*、社会、家庭的共有责任,孝文化也因此形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贯穿一生的礼仪之美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2 00:54
张良拜师(名人礼仪故事)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懂礼貌的小华(家庭礼仪故事)
“叮铃铃”,清脆的铃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小华一骨碌起了床,拉开窗帘一看,啊,好一个明亮的世界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他迅速穿好衣服,看见妈妈在做早饭,爸爸在洗脸,小华向爸爸妈妈问了声“早上好!”洗漱完毕,吃过早饭,对爸爸妈妈说了声“再见”,就去上学了。
小华在学校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上午。中午放学回到家,小华按按门铃,奇怪,怎么没人开门呢?他用钥匙开了门,发现爸爸、妈妈不在家,桌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小华,奶奶得了重感冒,我们陪她去医院了,一会儿就回来。不一会儿,门铃响了,小华打开门一看,是一位陌生的叔叔,他问:“您找谁?”那人说:“我找你爸爸有事。”小华说:“我爸爸不在家,请您晚上再来吧!”过了一会儿,爸爸、妈妈带着奶奶回来了,小华赶快过去搀扶奶奶,关切地问道:“奶奶,您好点儿吗?您先在床上躺一会儿,我去给您倒杯水。”奶奶微笑着夸奖小华:“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吃中饭了,小华主动地帮着盛饭,端菜,啊!今天有糖醋排骨,这可是小华最爱吃的菜了,他把这盘菜端到了爸爸跟前,爸爸说:“这是专门为你做的”。小华说:“您是长辈,该您先吃”,爸爸高兴地笑了。妈妈不停地往小华碗中夹排骨,小华说:“妈妈,老师说,素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吃了有利于健康,而且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妈妈听了,对爸爸说:“咱家的小华懂的真是越来越多了。”
下午放学后,小华在认真地做作业,这时,电话铃响了,小华拿起话筒说:“您好,请问您找谁?”原来是中午来过的那位叔叔来电话找爸爸,小华对他说:“爸爸今晚7点钟回来,到时候,您再和爸爸联系吧!”吃过晚饭,爸爸在看新闻联播,这时小华想起今天有《神奇宝贝》看,等爸爸看完新闻联播后,小华征得爸爸的同意调换了频道,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他看见爸爸在打电脑,就把音量调小了点,这时门铃响了,小华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那位叔叔,小华热情地给叔叔开了门,给叔叔倒了一杯热茶,叔叔送给小华一辆小赛车,小华高兴极了,双手接过赛车,说:“谢谢叔叔!”爸爸和叔叔谈话时,小华轻轻地把房间门关上了。过了一会儿,叔叔要走了,小华和爸爸一起把叔叔送到门口,对他说:“叔叔再见,欢迎您下次再来。”叔叔摸摸小华的头,对爸爸说:“你的儿子真有礼貌。”
第二天是双休日,上午,妈妈带着小华去姑姑家玩,小华和表姐表弟在一起开心地做游戏。小华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去同学王文文家玩。”妈妈说:“别回来晚了。” 小华高兴地答应了妈妈。晚上,小华和爸爸妈妈道了晚安,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今天过得真有意思”(社会礼仪故事)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小明吃完早饭,又像往常一样在穿衣镜前整了整衣领,系好红领巾,还检查一下拉链是否拉好。妈妈在一旁笑着说:“又不是去参加演出,何必这么认真?”小明回答:“妈妈,良好的仪表是对别人的尊重,到公共场所穿着就应该整洁、大方!”说完,他对妈妈说了声“再见”,就去上学了。
不多久,小明就走到了公交车站点,在站台上等车的还有好些人。不知谁喊了一声:“看,车来了!”人群一拥而上,把车门都堵住了。售票员阿姨连忙请大家排队上车,小明自觉地排到队伍的最后面。车刚要开时,又上来了一位老奶奶,此时车上已经没有空的座位了。小明看到这个情景,连忙站起身说:“老奶奶,请您坐我的位置吧!”说着,上前扶老奶奶坐下。老奶奶感激地说:“谢谢你,小朋友!”小明微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知怎么回事,司机猛一刹车,小明重心不稳,不小心踩到了旁边一位阿姨的脚。他不好意思地打招呼:“对不起,阿姨,把您踩疼了吧!”阿姨笑了:“没关系,小朋友,你也不是故意的。”
车终于到了站点,再走几分钟就到学校了,前面忽然传来一阵哄笑,小明一看,原来是几个小朋友围着一位盲人叔叔,有的给他乱指方向,有的还朝他扔东西,小明连忙上前制止了这些不懂事的小朋友的行为,他扶着盲人叔叔,热情地把他送过了马路。
中午放学,小明和同学兴致勃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走来了几个外国友人,看样子是来旅游的。同学兴奋地抓着小明的肩说:“嗨,那儿有老外,我们上去打个招呼吧!”小明说:“好啊,见到外宾就应该主动问好。”他们用刚学会的英语热情地向这些外国友人问好,其中两名外宾向小明打听天目湖怎么走,小明仔细地指点他们乘车路线,还向他们介绍了天目湖的主要景点。几位外国友人不住地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小朋友,真棒!”说着,还赠送了他们一人一份精致的小礼物。小明微笑着双手接过,又向他们回赠一套明信片。
回到家后,妈妈责备小明:“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小明正想解释,忽然发觉妈妈今天好像很不高兴的样子,就问她怎么回事。原来早晨妈妈洗衣服后来不及脱水,直接把衣服晾在外面,把楼下阿姨家晒的被单淋湿了,她刚刚上门来和妈妈评理,难怪妈妈憋了一肚子气。小明想了一会儿,笑着对妈妈说:“好了,妈妈,犯不着为这点小事生气,待会儿我下楼给阿姨道个歉。”“什么?”妈妈睁大了眼睛,“为什么要给他们家道歉?早晨我晒衣服时,他们家又没晒被单。”小明耐心地对妈妈说:“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我们家住在楼上,要多为楼下邻居想想。您忘了,上次我们家衣服掉下去,还是那位阿姨送上来的!”爸爸在一旁笑着说:“还是我们家小明懂事!”
晚上放学回家,妈妈兴冲冲地说:“今天我们不用烧晚饭了,你爸爸的同学请咱们吃晚饭。”“是那个杨叔叔吗?”小明问。“对,是他。”妈妈提醒小明,“他们一家可都是回族人,去作客时可要注意啊!”小明说:“我知道了,在杨叔叔家我保证不谈与猪肉有关的内容。”妈妈笑了,叫小明赶紧去把作业完成。
到了5:30分,爸爸下班回家了,小明一家三口兴致勃勃地来到杨叔叔家。小明在门上轻轻地敲了三下,“谁呀?”屋里传出了杨叔叔的声音。“我是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的!”小明高声答到。门开了,杨叔叔微笑着站在门口,“欢迎你们来作客,快请进!”小明把妈妈准备好的礼物递给杨叔叔,和爸爸妈妈换好拖鞋,这才走进客厅。
晚餐丰盛极了,妈妈直夸女主人手艺好,杨叔叔也不住地给小明夹菜,小明总是笑着表示感谢。晚餐后,杨叔叔说:“小明,听说你很喜欢唱歌,对吗?我这里刚好有几张音乐会的入场券,待会儿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吧!”小明高兴地接过票,连声说:“谢谢叔叔!”
从杨叔叔家出来,小明一家三口就打的去了体育场。这场音乐会真是精彩极了,小明听得如痴如醉,每场演出结束,他们都抱以最热烈的掌声。
回到家里,小明兴奋地说:“今天过得真有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2 00:54
在奥巴马会见日本天皇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被众多的人拿来评论。就是奥巴马总统抵达天皇的住处时,天皇和皇后在门口等候迎接奥巴马。奥巴马下车后鞠躬近90度,并与天皇和皇后亲切握手,说“能够见到天皇,真的感到十分的荣幸”。 天皇伸出手来与之相握,完全按照国际通行的握手礼。很多人以为奥巴马有“卑躬屈膝”之嫌,不够仔细想想,天皇的礼仪没错,奥巴马的礼仪也没错,可是问题出在哪呢?我想大概是因为见面礼仪的差别,奥巴马可能是入乡随俗,想行日本的鞠躬礼,结果日本天皇为了尊重,行的是国际同行的握手礼罢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2 00:55
故事一: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故事二: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2 00:56
如果是好久不见的朋友,第一面就大方地对他(她)说:哎呀,这么久不见,你变得漂亮(帅)许多啊!跟上司去吃饭的时候,尽量多做苦工,多帮客户倒酒(茶),如果上司被客户的问题难住,你就要帮他(她)打圆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23:56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长春文庙都会举行大型公益儿童启蒙礼仪式。启蒙礼,古时候也称为“开笔礼”,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行启蒙礼,是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是标志少儿进入人生学习阶段的一项非常隆重的纪念仪式。
长春文庙的大成殿和泮桥的汉白玉栏杆上系着红彤彤的绸子团花,参礼场地铺上了红色的地毯,鲜花绿植点缀。仪式通过正衣净手、开笔习书、朱砂启智等环节,让孩子们明白读书学习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准则。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1、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传统礼仪文化通过约之以礼、行之以礼以及重礼贵和,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约之以礼强调以礼治国、以礼立身,重在为社会个体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行之以礼则强调人们相处时要用礼和守礼,重在培养人们尊崇礼、安于礼、行依礼;重礼贵和重在强调以礼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从而达到修己安人的目的。
2、宣扬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西方国家向世界宣传的“普世价值”与我国宣扬的传统礼仪文化相似。传统礼仪文化中的诚信、尊重、和谐等都有效地向世界宣扬了中国人崇尚礼仪文明的精神追求,同时,其也对西方国家“普世价值”的传播形成了一定的推动力,进而使人类达成共同价值追求。
3、弘扬孝文化。在全球人口老龄化以及我国日趋严重的社会养老形势下,传统礼仪文化弘扬的“孝道”逐渐延伸出“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等尊老养老的道德理念,传播孝道和养老已成为*、社会、家庭的共有责任,孝文化也因此形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贯穿一生的礼仪之美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23:56
张良拜师(名人礼仪故事)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懂礼貌的小华(家庭礼仪故事)
“叮铃铃”,清脆的铃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小华一骨碌起了床,拉开窗帘一看,啊,好一个明亮的世界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他迅速穿好衣服,看见妈妈在做早饭,爸爸在洗脸,小华向爸爸妈妈问了声“早上好!”洗漱完毕,吃过早饭,对爸爸妈妈说了声“再见”,就去上学了。
小华在学校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上午。中午放学回到家,小华按按门铃,奇怪,怎么没人开门呢?他用钥匙开了门,发现爸爸、妈妈不在家,桌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小华,奶奶得了重感冒,我们陪她去医院了,一会儿就回来。不一会儿,门铃响了,小华打开门一看,是一位陌生的叔叔,他问:“您找谁?”那人说:“我找你爸爸有事。”小华说:“我爸爸不在家,请您晚上再来吧!”过了一会儿,爸爸、妈妈带着奶奶回来了,小华赶快过去搀扶奶奶,关切地问道:“奶奶,您好点儿吗?您先在床上躺一会儿,我去给您倒杯水。”奶奶微笑着夸奖小华:“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吃中饭了,小华主动地帮着盛饭,端菜,啊!今天有糖醋排骨,这可是小华最爱吃的菜了,他把这盘菜端到了爸爸跟前,爸爸说:“这是专门为你做的”。小华说:“您是长辈,该您先吃”,爸爸高兴地笑了。妈妈不停地往小华碗中夹排骨,小华说:“妈妈,老师说,素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吃了有利于健康,而且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妈妈听了,对爸爸说:“咱家的小华懂的真是越来越多了。”
下午放学后,小华在认真地做作业,这时,电话铃响了,小华拿起话筒说:“您好,请问您找谁?”原来是中午来过的那位叔叔来电话找爸爸,小华对他说:“爸爸今晚7点钟回来,到时候,您再和爸爸联系吧!”吃过晚饭,爸爸在看新闻联播,这时小华想起今天有《神奇宝贝》看,等爸爸看完新闻联播后,小华征得爸爸的同意调换了频道,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他看见爸爸在打电脑,就把音量调小了点,这时门铃响了,小华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那位叔叔,小华热情地给叔叔开了门,给叔叔倒了一杯热茶,叔叔送给小华一辆小赛车,小华高兴极了,双手接过赛车,说:“谢谢叔叔!”爸爸和叔叔谈话时,小华轻轻地把房间门关上了。过了一会儿,叔叔要走了,小华和爸爸一起把叔叔送到门口,对他说:“叔叔再见,欢迎您下次再来。”叔叔摸摸小华的头,对爸爸说:“你的儿子真有礼貌。”
第二天是双休日,上午,妈妈带着小华去姑姑家玩,小华和表姐表弟在一起开心地做游戏。小华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去同学王文文家玩。”妈妈说:“别回来晚了。” 小华高兴地答应了妈妈。晚上,小华和爸爸妈妈道了晚安,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今天过得真有意思”(社会礼仪故事)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小明吃完早饭,又像往常一样在穿衣镜前整了整衣领,系好红领巾,还检查一下拉链是否拉好。妈妈在一旁笑着说:“又不是去参加演出,何必这么认真?”小明回答:“妈妈,良好的仪表是对别人的尊重,到公共场所穿着就应该整洁、大方!”说完,他对妈妈说了声“再见”,就去上学了。
不多久,小明就走到了公交车站点,在站台上等车的还有好些人。不知谁喊了一声:“看,车来了!”人群一拥而上,把车门都堵住了。售票员阿姨连忙请大家排队上车,小明自觉地排到队伍的最后面。车刚要开时,又上来了一位老奶奶,此时车上已经没有空的座位了。小明看到这个情景,连忙站起身说:“老奶奶,请您坐我的位置吧!”说着,上前扶老奶奶坐下。老奶奶感激地说:“谢谢你,小朋友!”小明微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知怎么回事,司机猛一刹车,小明重心不稳,不小心踩到了旁边一位阿姨的脚。他不好意思地打招呼:“对不起,阿姨,把您踩疼了吧!”阿姨笑了:“没关系,小朋友,你也不是故意的。”
车终于到了站点,再走几分钟就到学校了,前面忽然传来一阵哄笑,小明一看,原来是几个小朋友围着一位盲人叔叔,有的给他乱指方向,有的还朝他扔东西,小明连忙上前制止了这些不懂事的小朋友的行为,他扶着盲人叔叔,热情地把他送过了马路。
中午放学,小明和同学兴致勃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走来了几个外国友人,看样子是来旅游的。同学兴奋地抓着小明的肩说:“嗨,那儿有老外,我们上去打个招呼吧!”小明说:“好啊,见到外宾就应该主动问好。”他们用刚学会的英语热情地向这些外国友人问好,其中两名外宾向小明打听天目湖怎么走,小明仔细地指点他们乘车路线,还向他们介绍了天目湖的主要景点。几位外国友人不住地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小朋友,真棒!”说着,还赠送了他们一人一份精致的小礼物。小明微笑着双手接过,又向他们回赠一套明信片。
回到家后,妈妈责备小明:“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小明正想解释,忽然发觉妈妈今天好像很不高兴的样子,就问她怎么回事。原来早晨妈妈洗衣服后来不及脱水,直接把衣服晾在外面,把楼下阿姨家晒的被单淋湿了,她刚刚上门来和妈妈评理,难怪妈妈憋了一肚子气。小明想了一会儿,笑着对妈妈说:“好了,妈妈,犯不着为这点小事生气,待会儿我下楼给阿姨道个歉。”“什么?”妈妈睁大了眼睛,“为什么要给他们家道歉?早晨我晒衣服时,他们家又没晒被单。”小明耐心地对妈妈说:“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我们家住在楼上,要多为楼下邻居想想。您忘了,上次我们家衣服掉下去,还是那位阿姨送上来的!”爸爸在一旁笑着说:“还是我们家小明懂事!”
晚上放学回家,妈妈兴冲冲地说:“今天我们不用烧晚饭了,你爸爸的同学请咱们吃晚饭。”“是那个杨叔叔吗?”小明问。“对,是他。”妈妈提醒小明,“他们一家可都是回族人,去作客时可要注意啊!”小明说:“我知道了,在杨叔叔家我保证不谈与猪肉有关的内容。”妈妈笑了,叫小明赶紧去把作业完成。
到了5:30分,爸爸下班回家了,小明一家三口兴致勃勃地来到杨叔叔家。小明在门上轻轻地敲了三下,“谁呀?”屋里传出了杨叔叔的声音。“我是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的!”小明高声答到。门开了,杨叔叔微笑着站在门口,“欢迎你们来作客,快请进!”小明把妈妈准备好的礼物递给杨叔叔,和爸爸妈妈换好拖鞋,这才走进客厅。
晚餐丰盛极了,妈妈直夸女主人手艺好,杨叔叔也不住地给小明夹菜,小明总是笑着表示感谢。晚餐后,杨叔叔说:“小明,听说你很喜欢唱歌,对吗?我这里刚好有几张音乐会的入场券,待会儿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吧!”小明高兴地接过票,连声说:“谢谢叔叔!”
从杨叔叔家出来,小明一家三口就打的去了体育场。这场音乐会真是精彩极了,小明听得如痴如醉,每场演出结束,他们都抱以最热烈的掌声。
回到家里,小明兴奋地说:“今天过得真有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23:57
在奥巴马会见日本天皇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被众多的人拿来评论。就是奥巴马总统抵达天皇的住处时,天皇和皇后在门口等候迎接奥巴马。奥巴马下车后鞠躬近90度,并与天皇和皇后亲切握手,说“能够见到天皇,真的感到十分的荣幸”。 天皇伸出手来与之相握,完全按照国际通行的握手礼。很多人以为奥巴马有“卑躬屈膝”之嫌,不够仔细想想,天皇的礼仪没错,奥巴马的礼仪也没错,可是问题出在哪呢?我想大概是因为见面礼仪的差别,奥巴马可能是入乡随俗,想行日本的鞠躬礼,结果日本天皇为了尊重,行的是国际同行的握手礼罢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23:57
故事一: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故事二: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23:58
如果是好久不见的朋友,第一面就大方地对他(她)说:哎呀,这么久不见,你变得漂亮(帅)许多啊!跟上司去吃饭的时候,尽量多做苦工,多帮客户倒酒(茶),如果上司被客户的问题难住,你就要帮他(她)打圆局。